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策略探讨

2019-12-26 08:53宋洁周国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

宋洁,周国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一线产业大军的重任,同时可实现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教育类型的培养。而在建设混合制所有制职业院校中,需准确定位办学目标、科学把握办学方向、认真理解办学宗旨,构建便于其健康发展运行机制,从而培养出社会经济转型及高质量的合格人才[1]。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中深度融合着企事业实体及高质量的培养过程,承担着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从而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办学,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大胆试水“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把握好教育改革下新的发展方向。

1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瓶颈

1.1 资本寻利性及教育公益性的属性冲突

经公有及非公有资本共同投资管理及建设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追求对非公有资本投资者资本收益,且成为其固有寻利性特征。通常投资者要获得一定利益回报,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资本投资。当前很多学校不顾社会市场教育供求风险,为实现资本受益而追求招生数量的量大化,且尽量满足眼前利益,以求获得最大规模效率。这样的做法忽视了教育的质量,但是却从收取学生学费获得资本受益,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2]。

1.2 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受常规外延式发展的影响

高职院校经多年扩张逐渐增加到1 300所。较多学校在于规模扩张中新建很多的生活及教学等基础设施,且引进很多的教师及贷款。但是近些年因为在人口比例方面,中国适龄青年大幅度降低,且市场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全国高考生人数连年大幅降低,造成一些学校银行贷款利息负担重、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足等问题,最终造成人才培育质量的下降,给学校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1.3 一些本科院校加入职业教育队伍

国家积极引导一些学校,向着应用型高校转型,本科职业教育开始重点实施[3]。他们将会吸引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及在职新生,最终导致的现象是高职院校生源、师资流失。

2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本质属性

2.1 本质属性

是一种必备或必需的属性,且院校所有制本质属性探究的是运行方式及归谁所有两方面。治理结构法人化及学校举办者是不同所有制主体。是其本质属性应有的两点。

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又被称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我国的所有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通常情况下,我国传统高职院校分民办及公办院校,公有或非公有是所有制主体。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联合形成新组织所有制形态,是隶属非公有或公有所有制主体,是一种法人化新型高职院校,因非公有、国有及集体资本交叉融合形成。

当前的公办职业院校,治理结构行政化特征较强。在人事管理上书记、院长等主要领导受命于上级。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需建立起权责分明的学校治理结构,按照投资兴办投资者的意愿,依据法律的形式打破这种行政化建制。除此之外,不同所有制主体按照院校“混合”的程度,形成有别于民办及公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有相应的权利及义务[4]。

2.2 办学目标

2.2.1 应办成国有资产控股的职业院校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在明确办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解决好怎样“混合”的问题,也就是学校归属权属于谁,其中投资方的资金比例及入股成本受到所有权大小的决定性。二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需以国有企业股份为主,办成国有资产控股的职业院校,其他民营单位为辅的混合机构[5]。下述为存在的主要原因: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且需放置人才培养于首位,从而实现固有资产控股。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建设,是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为“入股企业”培养所需。国有资产控股在整个学校的运行中,需把行业企业培养为急需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同时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目标,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校是不可取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存在明确的规定,当职业院校不是国有企业控股,则会形成职业教育产业化,成为企业盈利的工具,偏离国家的预期目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入学校,或许会因为交不起昂贵学费所做出的选择[6]。近十年中,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是“三本”院校建设的教训及经验。通过借助于国有大学品牌,所成立的三本院校的办学机构是以教育产业化为目的,尽管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解决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取得利润最大化、高学费、低投入依旧是而以盈利为目标的办学机构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以盈利为目标的办学机构办学目标间存在一定矛盾,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且办学质量也难以获得有效保障。

所以,国有资产控股才可以真正有效化的通过所有制焕发出职业教育的生机,从根本上保障混合制所有制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合格人才,并培养出行业企业所需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避免以营利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产业。

2.2.2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用于实现社会经济升级及转型

需科学把握及准确定位高混合所有制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从一出场开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便带有显著的目标烙印,其组建可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同时便于职业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能够促进广大青年人对口就业及技能学习,促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7]。当院校建设违背这一宗旨便偏离预期目标。

当前的世界经济极速发展。像机器人制造、3D打印技术等新一轮结束革命不断进步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基于此背景下,挑战及机遇并存。一方面,这些院校需形成科学化内部运行机制,并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按照产业行业及企业未来发展需求,以及国家区域经济,充分发挥企业及学校各自的特色,并做好专业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建立起先进的实习实训基地,有效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做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我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发展及建设,需从产业行业、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出发,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充分发挥出国有经济的优势,站在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高度,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期满足行业企业对新社会人才的需求。

3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基本特征

3.1 治理结构公司化

当前党委领导下来的院长(校长)负责制,是当前公办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厅级或者副厅级是相应的行政级别,且之后层层设置出下属机构,生成浓厚的办学行政化色彩。学校在办学管理上,成为行政附属物的工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均难以彰显出其活力。因投资主体多元化,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选择股权化公司模式的治理结构,且投资者均存在利益诉求[8]。其股东会是高职院校最高权力机构,而投资者组成的股东会为权力机构,董事会中于一定比例教师代表。董事会聘请院长(校长),同时学院的高级管理人员经院长的提名确立。在董事会的领导下,院长开展学院的专业教学、就业及设置、招生等有关工作。

3.2 产权结构多元化

基本上所有制及产权均为一个概念,当前个体、外资、国有、集体、私营等是我国所有制的主体,整体上分公有及非公有。多元化及一元化产权结构是高职院校产权结构的分类。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分六个主体对其投资,且各自所占投资比例各不相同,一些资本为私人或国家所有。公有资本的参与起监督、引导作用。尽管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不一定是多元化产权结构,但是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产权结构必定为多元化的。

3.3 实行分配方式为按生产要素及按劳分配相结合

针对民办教育在办学中获取利益的分配,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做出一定规定,用于保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尽管教育为公益性事业[9]。依据有关规定,参与民办学校的投资者在依据规定扣除预留发展基金、办学成本等有关费用之后,均取得合理的回报。

股东有权决定所剩增值资金的用途。取得合理的回报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且投资的收益会促使高职教育做大做强时,提升办学效率,合理应用资金,同时会刺激社会资本投资教育事业积极性。

除此之外,混合经济及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存在很多不同,教育不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需有公益性,不可以完全市场化,因社会利益为其根本追求。另外学校的教职工需积极发挥出他们自身才能,并充分调动自我积极性,用于主体上促进学校发展。所以教职工利益是这种性质高校所应考虑到的。在学院章程中需写明分配方案,按生产要素对出资人、提供管理者进行分配,且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3.4 需具备国有所有制成分

在举办高等职业院校中,其他有关法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公有制主体国家为主要责任人。但是单一的所有制主体,会造成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僵化,以及责权利相分离。另外高职院校的办学在行政行为的干预下,出现培养人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以及办学缺乏自主灵活性、效率低下等问题[10]。因投资人是非公有主体,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和企事业等社会联系密切,且管理体制较灵活。但是缺乏监管,难以享受国家教育优惠政策,社会认可度较低,学生全面发展不够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时候,基于明确主要责任为国家前提下,通过对各自优点的吸收而统一办学的责权利。除此之外,也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资金等问题,最终致力于提升高职教育水平及质量。

在参与的不同所有制主体中,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国有制主体不可或缺,且形成的教育组织及实体,应是国有资本及其他非国有资本交叉与融合产生。混合经济发展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及增值是混合经济根本目的,这一制度障碍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通过混合,探索解决当前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根本方法,像缺乏相互融入、、缺少机制保障等,促进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经国有资本参与可保证办学的正确方向。所以开国有资本的参与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发展密切关联,否则会违背其初衷。另一方面需保证其可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福利。

4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策略及实践

4.1 提升工作效率,树立学校经营理念

经营性理念科学、系统化,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引入到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中,可有效激发工作效益及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并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高职院校经外延式发展的基础管理依旧较粗放,且在业务水平、职业素养、位意识、责任意识等内涵式发展方面,很多教职工及中层管理干部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对经营性管理理念的树立及实施,需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并从“事、物、人”三方面入手。

做好事。学校可强化计划管理,实施全面目标责任制及预算管理,在资源配置上对重点工作进行倾斜。严查侵占、浪费、失职、渎职等行为,强化行政监察及经济责任审计,认真做好每件事,且做到事中有监督,事前有预案,事后有审计。用好人。学校在管理培训员工的时候,可实施自上而下的对策。可通过校班子成员、单位部门负责人公开述职,实现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岗位意识等的强化。除此之外,积极通过组织开展经管理服务人员“说服务、说管理”,教师“说课程”,专业负责人“说专业”等活动。从而保证想干事、会干事、思想好、品行端、能干成事的教职工大有作为。把物管好。要全面、准确掌握当前学校的装备情况及办学条件,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的整理及清查,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的工作,提升资产使用率。通过对招标管理的制度及采购论证的完善,节约学校资源,并提升设备采购及项目立项的合理及专业性。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三精”管理理念。当前所获得的工作效率经一定时间实施后各项基础管理加强。

4.2 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机制优化发展

相较于普通高校人才特征,高职院校存在一些不同,便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多数高职院校经多年实践长时间和各类企业联系形成特有专业特色。且在其转型内涵式发展期,校企合作工作需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转变无人管、无实质、光撒网的尴尬局面,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高度融入行业、产业、企业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之前的校企合作均无“利”可图,均以“名”为主。可通过共享一些关键资源,积极加强在创新型校企合作体制的合作。企业可积极地开展岗前培训、实际生产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和省内龙头企业共建出几大专业群,依据瞄准职业、突出就业、面向行业、服务企业的原则,经多年校企深度合作而建立起85个实训实习基地,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5个,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7个。

所以,在内涵转型的关键时期,基于校园中企业职业环境的营造,而不断提升企业、行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创新体制,创新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真正做到校中厂、厂中校,提升社会认可度及人才培育质量。

5 结语

混合制高职院校在稳定当前全日制办学规模基础上,需紧紧地抓住加快当代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并注重于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教育科研、就业质量及管理制度等提升,鼓励师生做到励精图治、精耕细作,将学校的综合效益积极应用好,培养出优秀的职业人才,且向企业、学生及社会行业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及服务,通过办学品牌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效益,从而实现学校可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与公司治理分析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