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索

2019-12-26 09:37吕聪玲于玲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思政考核特色

吕聪玲,于玲玲

(哈尔滨金融学院思政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018年9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思政课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同时,思政课又是公认的上课学生最多、也是最难上的一门课。“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落后是思政课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新时代思政课主要面临的课题是怎样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怎样才能有效吸引“00 后”大学生的眼球?

1 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高度重视思政课堂的理论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坚信其是真理,是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高校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增强广大学生的理论自信,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着力点,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重要目标。大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的前提是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信、确信。要想做到理论真信、理论确信,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可信的,而且是“可爱”的。如何能使“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变得可爱呢?

首先, 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底气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学生的理论自信。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描绘出新的发展蓝图,举国上下为之振奋,民族自信心大力提升。对高校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全面发展,思政课改革不断深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使命感, 从内心深处振作起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自信的心态和神态面对学生,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1]。其次,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重视学生理论化学习需求。第一批“00 后”已经进入大学校园,即将成为高校的主力军,作为“网生代”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述相对抽象、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让“网生代”大学生爱听想听、入脑入心,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改进话语表达方式, 善于用网络化的、 更易被学生接受的生动活泼的话语给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着重联系“网生代”大学生的实际叙事说理。重视学生的理论化学习还应注意学生需求的差异性, 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不同,例如,该校金融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比较感兴趣; 法律系学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国家政治民主化感兴趣等。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要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理论化需求。

2 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新平台、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 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年轻人几乎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从一定意义上,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2]。“00 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网络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活便利, 也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出现了教师和手机抢学生的“古怪现象”。如何把手机这个“课堂隐患”转换为“课堂神器”,有力提升思政课的课堂实效性呢? 那就是让手机光明正大的进入思政课课堂。在笔者所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过程中,以手机为媒介充分运用网络空间平台。首先, 课前有效利用微信群与学生实时交流沟通,分专业备课。《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思想性、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难度较大,再加上当前不同专业“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开学第一周, 把学生按专业设置成不同的微信群, 在每一章备课之前就要讲授的内容通过微信群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该章他们各自的关注点、兴趣点,形成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其次,课中和课后充分利用课堂派,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派,它是一款师生课堂互动教学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随时组织考勤,灵活的考勤方式,学生不抵触不荒废课堂,统计方便、结果一目了然;高校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与最新的公共事件, 时政要闻、社会要点联系密切,当前互联网时代这些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派随时丰富课堂资源,可以上传短小的视频、音频、图片随时完善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发起新话题”模块就某一问题发起探讨,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对待互联网上的信息,提升学生的理性辨别能力和网络舆论素养;通过“互动”板块进行师生互动、讨论、抢答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课堂实时互动。

3 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是理论教学的重要任务,真用离不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精心策划《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大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生,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中央和有关部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和该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在《概论》课教学中安排一定学时的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该校金融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热点、生活细节等开展,如组织学生听专家讲座、学术报告等,专家从不同视角深刻而系统地对某些理论政策或社会现象进行梳理讲解, 既可以弥补教师授课的不足,又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视野,使学生受益;在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社团的带领下研读马列经典、学习重要文献,坚持在学习、理解经典的基础上,将马列经典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精神、悟透、用好;课堂设置“时政新观察”“我播新闻”等环节,由学生来播报新闻、讲评新闻;还有观看红色电影、围绕学生关注的校园生活热点进行采访报道、举办微电影大赛等形式。校外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校外实践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侵华日军第731 部队遗址、北大荒博物馆等。其中北大荒博物馆是传承北大荒珍贵精神文化遗产, 以激励今人和鼓舞鞭策来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形式,深入贯彻学习“北大荒精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学生敢拼敢闯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们的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侵华日军第

731 部队遗址是日本对中国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践踏主权的重要罪证,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国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参观学习进行“不忘国耻、立志图强”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们大学生爱国热情、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定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的决心。

4 完善思政课考核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结合起来

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个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而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具有导向、调节、规范、激励等重要功能,而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4]。经过我们课题团队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新模式。首先,坚持考核主体多元化,在落实“大思政”的前提下形成以任课教师考核为主,辅导员、学生、社会评价为辅的多元考核主体考核机制;其次,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考核方式,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层次的考核体系;最后,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终结性考试方式,建立过程性动态考核方式,分章节分阶段多次考核, 使考核真正成为教学的内在环节,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得到加强。

猜你喜欢
思政考核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