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2019-12-27 00:11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图式英语听力听力

宋 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 郑州:450044)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运用英语实现有效沟通。随后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中,将听力理解的分值由20%提升至35%,并增加了讲座、新闻等难度系数较高的内容。可见,听力教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应沿用“播放音频+完成练习+核对答案+查看原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完成大量听力训练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最终造成英语听力教学“费时低效”。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包括“听前热身,激活已有图式”、“听中理解,构建新图式”、“听后巩固,强化扩展图式”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以期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继而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1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将图式定义为“人脑中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格式塔心理学家Bartlett认为,图式是“每个人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在其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Widdowson认为,作为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人脑中的知识构架,图式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现代图式理论之父Rumelhart(1997)认为,人类获得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被划分为细小的单位,形成一定的组织和结构,即图式在大脑中的具体呈现;进而他将图式定义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

可见,图式是一种将新事物和已有知识、经历、经验有机组织起来的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所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认知起着积极的组织和构建作用。

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听力理解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解码过程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主动利用大脑中的图式(即已有知识),有选择地对所感知到的语音信息(即听力材料)进行听辨、解码、加工,最终完成意义构建。其大脑中存储的图式越丰富,其理解就越迅速准确。

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学习者已具备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知识等)和语言运用能力(如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语篇理解的能力)。内容图式,又称主题图式,指学习者所拥有的和听力材料主题、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背景。形式图式,又称修辞图式,指学习者所掌握的有关听力材料的体裁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三类图式中,语言图式是听力理解的前提与基础,内容图式是听力理解的依据,形式图式是调动听力内容的能力。听者大脑中的三类图式与听力材料中的信息相互作用,最终完成信息处理和听力理解。任何一种图式的缺乏,都会影响听者对材料的理解。

2 贯穿听前、听中、听后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传统的听力教学往往以听力材料为中心,遵循“播放音频+完成练习+核对答案+查看原文”的模式,仅关注“听中理解”,强调对材料中的语音、单词、句子的听辨与记忆,而忽视了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英国语言学家、教育学家Mary Underwood[1]根据听力记忆心理学理论,将听力过程分为听前导入、听中理解、听后巩固三个阶段。本文将图式理论应用于上述三个阶段,构建出包括“听前热身,激活已有图式”、“听中理解,构建新图式”、“听后巩固,强化扩展图式”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2.1 听前热身,激活已有图式

作为听力理解的准备阶段,听前热身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激活相关的已有图式,使其已有知识与听力材料中的新信息产生有意义的关联。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在学生和听力材料之间充当“牵线”角色,有意识引导学生激活相关的已有图式,预测听力材料的类型、结构和大意,缩小信息范围,在知识储备和心理上为下一步的听音做好准备。

2.1.1 解释生词,构建词汇网络

词汇是语言意义的主要承载者,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章振邦[2]1曾指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而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就大学英语听力而言,足够的词汇量是语言解码的基本要素,是听力水平提升的基础和保证。

听力材料中过多的生词必然会对学生的理解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放音前教师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生词的音标、拼写、词性、释义,必要时也可以列出其搭配、同义词、反义词、同根词等。通过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快速掌握生词,减少由于词汇量不足而造成的听力理解障碍。

以一则关于台风的新闻听力材料为例,其中出现了较多生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列出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词汇(如typhoon台风、earthquake地震、blizzard / snowstorm暴风雪、tsunami / tidal wave海啸、hurricane飓风、drought旱灾)。学生大脑中的相关词汇既有相同又有交叉,通过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很容易唤醒其曾经学过、此后因长久未使用而生疏了的词汇图式。小组发言后,教师可以补充有关台风、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救援工作的词汇、句型(如typhoon-ravaged area / typhoon-struck area台风受灾区、natural calamity / natural disaster自然灾害、casualty伤亡人员、death toll / fatality死亡人数、wreck / destroy / ruin / spoil / damage损坏、search and rescue team搜救队、aid worker / emergency worker / rescue worker救援人员),进一步激活和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为下一步的听音理解扫清生词障碍。

2.1.2 利用标题,激活已有图式

标题是整则听力材料内容的高度概括。放音前,教师可以以标题为切入点,辅以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有效利用大脑中的各类图式,对材料的主旨、体裁和讲话人的观点、态度、意图做出预测。

以一则题为Social Jet Lag的听力材料为例。学生对jet lag(飞机时差)的概念并不陌生,而对social jet lag(社会时差)现有耳闻。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使其对社会时差的定义、产生原因、不良影响、减轻社会时差的建议有所了解。此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网络,避免因担心材料不知所云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下一步的听音环节中关注重点信息,提升听力效果。

2.1.3 构建问题链和提纲,梳理听力材料的脉络

对于情节性较强的听力材料(如长对话、记叙文),听音前教师可以通过6W+1H(who, whom, what, when, where, why + how)向学生呈现一系列问题。例如,

询问人物或人物关系:Who are the speakers? /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询问事件、事件发生地、事件发生时间、对话发生场合: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happened? When and where did it happen?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询问事件的起因、结果:What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 What is the result?

询问说话人的态度观点:What is the speaker’s attitude towards ...?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about ...?

上述问题链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形式图式,使其理清听力材料的脉络,将听力理解转变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的过程,从而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提升听力理解的效果。

对于难度较大、条理性较强的听力材料(如说明文、议论文、新闻),听音前教师可以通过PPT向学生呈现结构提纲,使其初步了解材料的主题、框架、逻辑关系和部分细节。在下一步的听音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提纲不断搜寻信息,迅速准确地锁定特定的细节信息,补全提纲中缺失的内容。

以一则题为Home的听力短文为例,材料讲述了住宅和家庭的历史演变,逻辑清楚、条理分明。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下述提纲:

(1)two main functions of homes(住宅的两大作用)

①protection from danger(防范危险)

②comfort(舒适温馨)

(2)changes in the form of home buildings(住宅建筑形式的变迁)

①ancient times(古时)

②800 years ago(八百年前)

③300-400 years ago(三四百年前)

④modern times(现代)

(3)changes in household members(家庭成员的变化)

①extended family(数代同堂的大家庭)

②nuclear family(核心小家庭)

提纲的呈现梳理了听力材料的脉络,有助于学生把握材料的体裁、结构,避免因过度关注单词、短语或句子而导致仅得到支离破碎的信息。

2.2 听中理解,构建新图式

听中理解是图式具体化的阶段。学生不断接收语音输入,感知材料中的新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新图式。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策略技巧,提升听力理解效果。

2.2.1 交互使用两种信息处理模式,“泛听”与“精听”相结合

“泛听”在于广度,从宏观上把握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内涵,抓住其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形成提纲或概要;“精听”在于深度,从微观上分析辨别关键词句,把握其细节,更深入地理解要点[4]。

听力理解中所获得的信息不应是单词、短语、句子意义的简单叠加,而应是语篇意义的概括。为了获得更好的听力理解效果,听中理解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交互使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模式,将泛听与精听相结合,不断构建新图式,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面深入理解听力材料,对题目做出推导判断。

第一遍放音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泛听——抓住关键词、主题句,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放音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材料大意,或回答诸如What is the material mainly about?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material?的宏观问题,并对其答案进行归纳总结。

之后,教师根据各班学情进行第二三遍放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变泛听为精听,及时调整注意力,以题目为导向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筛选、处理、加工感知到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关注关键词句,从而获取主要信息(即题目答案关系密切、最能满足答题要求的信息)、利用次要信息(即与题目答案无直接联系,却有助于听力理解和答题的信息)、摒除冗余信息(即与题目无关或具有干扰作用的信息)。

最后一遍放音时,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启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将所感知的信息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相关联,对先前的预测进行检验、修正、补充,对题目答案进行核对确认,从而更为全面、迅速、准确地完成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2.2.2 做笔记

听力理解中,语音的瞬间性和不可回听性导致信息稍纵即逝。因此,绝不能将听力理解视为耳朵的单一行为。教师应告知学生学会“眼、耳、手、脑、心”相互配合,共同对感知到的语音信息进行解码,做到“边看(题干、选项)、边听(材料)、边记(笔记)、边思(答案)、边答(问题)”。

涉及长对话、短文、新闻、讲座等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的听力材料时,笔记作为辅助记忆的手段,有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记录尽可能多的关键信息,继而在放音结束后回忆起所听内容,有效减少记忆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遗忘问题。

融资平台与政府部门、机关单位间存在资金拆借,资金拆借到政府部门后,基本无收回可能,长期挂往来,资金管理效率低,回收速度慢。

听中理解阶段的笔记记录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将“做笔记”和“听写”区分开来。作为“有限的处理器”,学生不应将注意力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单词,更不能试图在短时间内记录材料中的所有内容,而应有选择地记录关键信息(如,首尾处的关键词和中心句,讲话人重读、强调的内容,重复频率较高的单词或短语)和容易遗忘的细节信息(如,数字、年代、日期、时间、人名、地名等)。二是要根据听力材料的逻辑顺序进行记录,使笔记条理清晰、逻辑分明,便于在放音结束后快速、准确地梳理提取信息。三是借助简单明了的符号、图形、缩写等,加快笔记的记录速度(如,用agr代替agriculture农业,用PM代替Prime Minister首相、总理,用GDP代替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2.3 听后巩固,强化和扩展图式

放音结束和题目完成并不是听力理解的结束。听后巩固是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回顾、总结、重构,对图式进行强化、扩展,并将其储存于长时记忆以备将来提取运用的绝佳机会。正如黄子东[5]所提出的,应及时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重组,使其成为长时记忆,从而降低遗忘率。

2.3.1 进一步精听,强化三类图式

只有对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复习、强化,才能使其储存于长时记忆,成为固有的图式。

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精听,摘取出材料中的重点单词、词组、句型,并对材料涉及的文化背景、专业知识、语篇结构、修辞手法进行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及时回顾、复习,强化、内化上述知识,使之存储于长期记忆中,以便在今后的听力理解中提取运用。

2.3.2 复听+复述

一些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往往记不住所听到的内容,信息左耳进、右耳出。其原因是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过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复听+复述”的方式,强化所接收到的信息,提高短时记忆能力。

C.E. Weinstein和L.M.Hume[6]将复述分为基本学习任务的复述和复杂学习任务的复述。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由少及多,由短及长,由易及难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学生复听、复述。

例如,第1学期教师可以采用基本学习任务的复述,从听力材料中截取主题句,利用蓝墨云班课、雷课堂等媒介分享给学生,要求其课下复听,尽可能做到一词不漏的复述。一方面学生将接收到的语音信息重新默念、不断强化,并储存于短时记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单词、短语、固定搭配、句型等语言知识的关注,增强了语言敏感度,丰富、扩充了语言图式。

从第2学期,教师可以采用复杂学习任务的复述。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听力材料进行概括、提炼、重新组织和创造性再现,清楚表达材料中的中心思想和关键信息,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应从单词、短语、句子转移至材料的内容、主旨、结构,避免“以偏概全”。

复听+复述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整则听力材料的语篇意义,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其今后的听力理解打下坚实基础。

3 结语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出贯穿听前、听中、听后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听前热身,激活已有图式,帮助学生在旧知识(即,已有图式)和新知识(即,将要听到的信息)之间建立合理的、紧密的联系;听中理解,构建新图式,帮助学生运用已有图式,加速对新信息的理解,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听后巩固,强化和扩展图式,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巩固听音效果,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促进听力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图式英语听力听力
趣味英语听力 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趣味英语听力Smart Home Devices◎
趣味英语听力: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