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化发展方向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培育与建设路径探析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2019-12-30 15:35沈菲菲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成员辅导员学校

莫 媛 张 瑞 沈菲菲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已超13万。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越发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为主要方向的辅导员队伍内涵式建设更显迫切。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定义和内涵

辅导员工作室是基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视角,把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研究方向的辅导员整合起来,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深度辅导为核心功能,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培养专家型辅导员为目标,以促进共同学习、开展学术研究、推进实践创新、深化工作交流为工作内容的辅导员团队。辅导员工作室是展示辅导员风采的窗口、创新育人理念方法的平台、孵化辅导员名师的摇篮[1]。

二、国内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建设现状

目前已知国内最早成立的辅导员工作室是2009年9月成立的复旦大学“赵强工作室”,是上海乃至全国高校里第一个以辅导员个人命名的工作室。较早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且具有较好基础和一定规模的有山东、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分别在2013年5月、2014年3月、2015年6月、2015年12月启动了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立项。目前,重庆、陕西等地也相继开展了省、市一级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立项。纵观国内高校已经设立的辅导员工作室可以看出,工作室方向具体,内容丰富,注重工作形式的创新,能很好地回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重点关切问题。但总体来说,国内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概念认识模糊

部分高校和辅导员容易将辅导员工作室与已经在国内高校广泛铺开的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及辅导员科研团队相混淆。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以“项目”为核心,目标为打造工作精品,具有阶段性项目化特征,辅导员工作室以“人”为核心,虽也强调推出品牌工作,但最终目标为培养专家型辅导员,较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更具长期性特点。辅导员科研团队侧重于理论研究,辅导员工作室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开展理论研究,又要进行实践创新。概念认识模糊容易导致工作室建设不受学校重视,工作室定位不准、建设方向不明等问题。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较发达的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工作室建设已经受到了不少高校的重视,已经有了省、市一级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申报,搭建了“学校培育、择优推荐到省、市立项”的两级辅导员工作室培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在高等教育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例如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鲜少见到辅导员工作室,省、市一级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和项目立项,仅有个别高校自主探索建立辅导员工作室,起步较晚且可参考的经验不多,其规模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

(三)“名优效应”不明显

国内部分地区和部分高校虽早几年就开始探索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但总体来说,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路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等仍需进一步深化,还没形成广受认可的统一的建设标准,鲜少有具有较大影响力、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且辅导员工作室的成果多通过品牌工作、具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或重大荣誉奖励体现,很少以“辅导员工作室”的名义进行典型宣传,故而辅导员工作室的名优效应不明显,缺乏先进典型。

(四)建设条件匮乏

相较于学校的教改项目、科研项目来说,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能获得的软硬件支持十分有限。学校在教改项目、科研项目上有统一的规划,有配套的经费投入,部分重大项目甚至有专门的办公室、资料室和实验室。而辅导员工作室很多是自发成立,未获得学校的“官方认证”,自然很难获得资助;部分工作室项目获得了学校立项和经费资助,但缺少固定的场地和办公设备。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培育策略

早期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很多都是由辅导员自发成立,在工作室建设早期学校并没有过多介入,任由工作室自由发展,等工作室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给予立项和支持。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将有限的资源投放给最优秀的辅导员工作室,但容易导致一些工作室因长期未获得重视和支持而“中途夭折”。经过几年的辅导员工作室实践已经证明,辅导员工作室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将培育辅导员工作室作为孵化学生工作品牌和培育辅导员名师的重要举措,做好工作室的顶层设计,从全局视角对工作室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部署,贯彻“高进、严管、精育、优奖”的培育理念,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培育的长效机制。

(一)高进:严格工作室立项选拔机制

学校在启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培育项目之初,应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在辅导员自主组队申报的基础上,组建专家评审团队对申报项目的选题、成员结构、前期工作基础、项目可行性、预期工作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审查,“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在考察工作室基本情况时,要尤其重视工作室负责人的选拔。辅导员工作室作为 “民间”组织,工作室大部分工作由负责人组织和推动,其工作室负责人对工作室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工作室负责人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研能力,能够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室项目内容上开展深入研究,多出理论成果;其次,工作室负责人要在工作室工作内容上有一定的前期基础,最好是校内这一工作模块和工作领域方面的专家和典范,以确保工作室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多出工作精品;再次,要考察工作室负责人对工作室的认可程度、工作热情,以确保工作室负责人有足够动力和精力主动推动工作室建设。

(二)严管:建立工作室日常运行机制

辅导员工作室虽是自发组队,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充分体现了辅导员个性化特点,但为了提升工作室活力,确保工作室的工作取得实效,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辅导员工作室日常运行机制,对工作室进行规范的过程化管理。例如,为确保工作室成员的稳定,要建立科学的工作室成员吸纳、退出制度,为促进工作室按计划开展工作,应建立工作室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和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为保障工作室经费使用合乎规范,要建立工作室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为督促工作室工作开展,要建立中期检查、定期走访等督查制度,为促进工作室多出成果,要建立工作室工作考核表彰制度。

(三)精育:给予工作室必要的支持

在工作室培育过程中,学校、学院应当为工作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工作室适当的支持。在建设经费上,可对工作室进行综合分析,将工作室划分为不同等级,为不同等级的工作室提供不同额度的建设经费;在办公场地和硬件设施上,可以整合利用学校已有的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辅导员之家等发展平台,将一部分办公场地划分给辅导员工作室使用,为辅导员工作室购置配备相应的设备,或将一些已有的设备交由辅导员工作室使用和管理,畅通资源共享渠道,为工作室使用学校资源提供便利;为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创造培训机会,选送工作室成员参加国内各层次与工作室工作内容对口的研讨会及相关培训,帮助工作室成员提升专项工作能力。

(四)优奖:完善工作室成果考核机制

对于辅导员工作室的工作考核,因为各工作室的性质、定位、工作内容有很大不同,很难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的时候不宜一刀切。工作室的工作考核,可以采用考察工作室年度工作目标完成度的方式来进行。年初,由工作室初拟年度工作目标,由学校进行审核,在双方充分协商认可的情况下签订工作室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年终对照责任书进行完成度考核。对于运作好、成效显著的工作室,学校要及时承认工作室成果,在后续建设经费、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等方面给予工作室一定的嘉奖。远未完成年度建设目标的工作室,可以撤销立项,停止划拨建设经费。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路径

辅导员工作室是孵化辅导员名师的摇篮。工作室负责人和工作室成员要将工作室建设和日常的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借助工作室推动工作创新,打造工作品牌,助推个人成长。

(一)做好工作室的前期规划

成立工作室,不能仅凭一腔热情,也不能只考虑工作室成员的兴趣爱好。工作室成立前,一定要做好前期规划,尤其是要考虑好工作室的选题,明确工作室的定位,挖掘和确定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要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工作室的活动开展形式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凸显时代特征和地区、学校特色。例如,在笔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首批立项的十项辅导工作室项目中,“原创力视频传媒工作室”和“‘设计+’辅导员动漫思政网络文化工作室”,选题视角新颖,借助视频和动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辅导员职业能力训练工作室”迎合了学校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的长期需求,贴近学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学生工作大数据服务工作室”抓住了学校学生工作较为薄弱的环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学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期待。在做好前期规划的基础上,工作室负责人要与工作室成员统一目标形成共识,凝练工作室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已有基础、预期效果,做好经费预算,撰写工作室建设方案。

(二)制订工作室年度工作目标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建议采用考察工作室年度工作目标完成度的方式来对工作室的工作进行考核,因此,工作室年度工作目标是否科学合理非常重要。年度工作目标既要考虑是否能完成,也要充分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坚持略高于现有水平、“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可以从基础建设、团队建设、特色工作、社会效应四个方面来制订年度工作目标。同时,年度工作目标中一定要有一些标志性、可量化的工作成果。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辅导员职业能力训练工作室”的年度工作目标中就包括组建辅导员年度素质能力大赛备赛团队,确保学校在比赛中获得至少一项区级一等奖;“原创力视频传媒工作室”的年度工作目标中包括全年推出原创歌曲、原创短视频不少于20部等。

(三)细化工作室成员分工

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可能来自于不同部门,因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研究方向汇聚在一起,其成员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而工作室的良好运行却需要工作室成员长期的持续性投入。为增强工作室成员的粘性,工作室负责人和工作室成员需要在确定了工作室年度工作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工作室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兴趣、工作能力和专长,充分协商,细化工作室分工,确定每位成员的年度工作任务。在每位成员负责的工作任务上,由该名成员做主导,其他成员配合,既分担了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压力,又能督促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多出工作业绩,确保工作室每一项工作都权责明晰,做到紧急任务及时响应,重点工作有序进行,各项任务协同推进。

(四)在工作室中嵌入优势资源

嵌入优势资源,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室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首先,可以聘请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担任工作室专家督导,为工作室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辅导员工作室要积极向与工作室工作内容对口的校内各职能部门及平台、基地寻求支持,拓宽工作室资源、数据来源渠道;再次,辅导员工作室要积极挖掘社会资源,积极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寻求合作,为工作室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最后,辅导员工作室还可以对接校内的学生组织、社团、协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为工作室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例如,我校的“学生工作大数据服务工作室”积极争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支持,拓宽了数据的来源渠道,“鲲鹏展翅”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工作室与学校心理协会对接,合作承接和开展了多项校内学生组织团体素质拓展项目。

(五)搭建工作室网上宣传教育渠道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们要有“互联网+”思维,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当下,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辅导员工作室要坚持“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做到哪里”,积极搭建网上宣传渠道,构建专业化内容、受众化取向、趣味化教育、开放化交流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采用当前大学生普遍喜爱、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利用图片、动漫、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载体,积极宣传展示工作室的建设进程、工作成果,开设工作室预约平台、互动交流平台,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受众,实现工作室与学生需求的无缝连接。

(六)多方面展现工作室成果

辅导员工作室既注重理论研究,又要着力进行实践创新,因此工作室的成果可以通过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方面来体现。理论成果上,工作室成果可以结合工作室的工作内容,积极申报理论研究课题,发表相关论文,总结工作室的工作经验、整理工作成果,编写成专著;实践成果上,辅导员工作室要关心、关注与工作室工作内容相关的各级各类比赛,积极推送作品参加各类评比,荣誉奖励将是工作室工作成果最好的体现。例如,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设计+”辅导员动漫思政网络文化工作室选送的作品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工作案例类二等奖。另外,要精心经营工作室网页、微信公众号,让工作室的工作成果能得到较为集中、全面、系统的报道和宣传,提升工作室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成员辅导员学校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学校推介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