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20-01-03 01:00张玉美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临空经济区三峡

张玉美

(中共枝江市委党校,湖北 枝江 443200)

一、协同发展的理论与三峡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实践

(一)协同发展的理论

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还涉及管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问题,主要的理论支撑有协同学、增长极理论、系统论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等。

1.协同学

“协同”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完全不同的系统,当出现不稳定时,它们之间具有深刻的相似性,系统中很多子系统的合作受到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1],且开放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能够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促进系统达到有序状态,实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子系统,一定能够通过一定的协同作用实现时间、空间和功能等的有序状态,实现系统内部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系统论

系统论以系统的整体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各个系统的共同特征。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不是各个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会具有新的属性和作用,特别强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动态平衡性和自组织性。三峡临空经济区和区域经济都是三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整体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区域经济是三峡临空经济区发展的现实基础,三峡临空经济区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增长,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3.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学者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增长潜力的经济部门能够推动其他地区或者产业的发展。“增长极由主导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在某些特定腹地或者大城市进行集聚而形成产业间的密切协作,这是促进腹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2]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的出发点就是通过临空产业和临空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要素、人流、技术等的集中,实现时间和空间成本的压缩,带动腹地以及相邻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4.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各要素和其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事物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相关主体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如经济全球化刺激了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航空产业的突飞猛进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一样,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宜昌地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甚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都呈正相关性。

(二)三峡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进展

1.已经建立工作机制,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为了强化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三峡临空经济区建立了“领导小组+推进办”的组织架构和推进机制。宜昌市主要领导挂帅担任组长,猇亭区委书记担任三峡临空经济推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猇亭区抽调工作人员负责各部门工作。其中,推进办公室落实主体责任,猇亭区是龙头,发挥表率作用,枝江、夷陵、高新区是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市直部门全力支持,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专班,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2.已经完成顶层设计,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017年6月18日,《三峡临空经济区总体方案》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复,《三峡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和《三峡临空经济区起步区城市设计》等规划相继完成,明确了以三峡机场为核心区、高端制造区、现代物流区、综合服务区和生态农旅区协同发展的“一核四区”产业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制定并印发了《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推进方案(2017—2020)》,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具体职责,基本解决了三峡临空经济区建成什么样和怎样建设的重大顶层设计问题。

3.正在形成临空产业体系,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峡临空经济区目前已落户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广汽乘用车宜昌制造基地、海航通航产业园、凌云民航产业园、卓尔宜昌航空城项目、国投航空大酒店等重点项目。在龙头企业的落户带动下,重点发展的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临空制造、航空物流等以临空型经济为引领的高端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三)三峡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愿景

三峡临空经济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涉及猇亭区25.5平方公里、夷陵区18.5平方公里、枝江市1平方公里,未来将按照“三步走”战略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临空产业示范基地、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航空枢纽、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智慧航空新城,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和军民融合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在协同学、系统论、增长极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理解“协同发展”就是在整体系统中的协调发展和同步发展,其相关主体之间必定有着天然的、积极的密切关联。

(一)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

区位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规律,认为工业区首先受运输费用的影响,它是临空经济区建设发展的基础。三峡临空经济区不仅能够节约时间和运输成本,而且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大的辐射影响力。

1.带动区域发展,化解区域矛盾

临空经济是流动经济,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和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中,宜昌、常德等地经济发展较快,中部山区地带发展较慢,亟需以加速中心城市城镇化和现代化为途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带动山区劳动力进城转化,并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临空经济以其特有的区域通达便利和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显著优势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各地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部署。

2.对接各级政策,落实区域战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宜昌做大、做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湖北省“一主两副多极”战略中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定位互相照应。在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发展格局中,宜昌要重点发挥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促进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和沿江地区协调发展。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中,宜昌加快“水、公、铁、空、管”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构建三峡区域交通枢纽,将推动长江经济带东、中、西整体开发。三峡临空经济区正成为区域“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抢抓国家、省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3.提高产业质量,带动区域发展

通过集聚、正向溢出效应,三峡临空经济区有利于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在区域集聚而产生辐射作用。它将通过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深加工、高级冷冻农产品运营、航空食品供给等临空指向性现代农业,延伸农产品价值链,拓宽农产品市场空间,实现农业的提档升级。通过引进一批高端制造项目,实现工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未来将形成千亿级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和就业,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强劲增长极。通过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打破鄂西旅游山高水长的交通瓶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高端旅游项目。三峡临空经济区正成为提升产业质量、促进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二)区域经济与三峡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协同

三峡临空经济区以“临空指向性、产业集聚性、空间布局圈层性、市场速达和空间易达性、区域增长极”[4]等特征与宜昌地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甚至与整个长江经济带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产生、发展和兴盛必然要依托区域经济社会运行的良好基础。

1.提供物质保障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5]。 2019年,宜昌市生产总值4460.82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在全国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四大主导产业中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4%,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4%[6],产业转型已经凸显成效,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均居于全省和同等城市领先水平,为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提供产业支持

产业是临空经济区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按照临空指向性强弱的标准可划分为“临空核心产业、临空关联产业、临空引致产业”[7]三类。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的产业基础与区域产业优势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是区域临空核心产业的基础好,具有发展临空经济的领先优势。临空核心产业是直接利用机场设施及服务等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和为这些生产活动提供保障的产业。其一,航空运输业的基础好。三峡机场是湖北省除武汉天河机场以外第二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的机场。目前已开通国内航线65条、国际航线8条,开通的泰国、越南等国际航线是豫东、鄂西地区最大的门户机场。开工建设的二期改扩建项目将三峡机场等级由4D级升至4E级,与重庆江北机场(4F级)、恩施许家坪机场(4C级)形成了一个高质量错位发展、等级连续、功能互补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项目完成后,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00万人次,由航空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就业等社会效益对区域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强。其二,航空制造业的前景好。规划建设的高端制造区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制造、汽车制造、航空新材料和生产服务、工业研发等产业。目前,已经落户的民航飞机客改货基地项目和凌云民航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一体化的航空产业链, 2019年实现民航产值1.05亿。园区建成后将形成覆盖飞机整改定检维修喷涂、飞机部件研发制造、拆解与改装完善的产业园区,年产值可达到15亿元,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具有明显的投入产出比高、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发展潜力。其三,航空培训业的发展快。宜昌海航航校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国培训资质最全的航校之一,是规模上仅次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国内第二大培训机构,为国内50多家航空公司和通航单位培养飞行员。基于良好的航空培训基础实力,2015年起积极申办的三峡航空学院将于2020年建成,争取2021年正式招生。学院以培养航空运输及相关产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的,将为宜昌地区、三峡地区培养大量优质专业化人才。

二是区域临空关联产业的优势强,具有壮大临空经济的竞争优势。临空关联产业是依托机场便捷的交通优势实现时间成本压缩,对人流和物流需求和依赖较高的产业。其一,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前景广。2017年已启动枝江、长阳磨市、五峰长乐坪、兴山榛子乡、夷陵区百里荒、秭归云台荒六大通用机场的前期工作;2018年成立了三峡(湖北)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已落户的海航通航产业园正以打造三峡城市群通航运营及服务、三峡区域低空旅游、国内重要临空示范项目为目标,为三峡地区旅游、农业服务、应急管理等提档升级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二,物流行业发展的速度快。2013年宜昌三峡物流园正式运营,2016年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试运营,2018年起市级财政每年从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1000万元资金支持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2019年宜昌综合保税区正式转向发展运营阶段,同年,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国家级物流枢纽中心城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枢纽。2019年,宜昌社会物流总额9707.15亿元,同比增长14.44%,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9.64%[6]。9个县市区除兴山县外均实现县级物流中心全覆盖,体现了大物流时代宜昌的速度和规模。其三,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好。湖北省70%的生态旅游资源集中于鄂西[8],有3个世界文化遗产和3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神农架和1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5A级景区和41个国家4A级景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旅游收入相当于合作区GDP的21.8%,高于全国15.4个百分点[9],是临空关联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竞争力。

三是区域临空引致产业的后劲足,具有做强临空经济的潜能优势。临空引致产业是临空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引发的产业需求、配套和服务,如居住、消费、娱乐等生活需求,中介、金融、培训等服务需求。目前已落户的卓尔航空城项目涵盖通航研发与总部办公、时尚街区、会展中心、航空社区四大板块,致力于打造世界级航空城市综合体和全国知名航空旅游综合体。其中,已开工建设的三峡国际博览中心集会展中心、星级酒店、知名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及配套设施于一体。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1亿元,年利税5000万元。规划建设的卓尔智城致力于打造集研发、生产、展示、旅游、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大型航空主题新城,预计年营业收入超3亿元,年利税6000万元,将助推区域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3.提供交通条件

三峡临空经济区所在的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中、西部经济发展、区位交通的重要承接地。三峡临空经济区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在航空方面拥有鄂西、渝东最大的国际门户机场——三峡机场,可实现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点对点2小时”全到达。铁路方面,北临汉宜高铁,东临焦柳铁路,距离火车东站20公里、高铁站30公里,可实现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圈等主要城市间“站到站2小时”全服务。公路方面,沪蓉、沪渝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水运方面,20公里范围内有白洋、云池、红花套三大内陆港口作业区服务临港工业和区域经济。已规划建设的城市轨道将进一步增强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发展的紧密度。已逐步形成的陆空一体、水铁联运、空铁对接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三峡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和区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实短板

三峡临空经济区集聚区域发展优势必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一作用的发挥是否能够如规划般完美成功还需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检验,尤其要正视协同发展中的短版,在区域协同发展上下更大的功夫。

1.协同意识还较薄弱,制约要素配置的集约效率

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及长江经济带内的机场之间尚没有合作业务,临空经济区产业之间的差异化和互补性不够突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同质化较为明显,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化衔接还不顺畅等都体现了协同意识薄弱的问题。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涉及多个主体、多个行政区域,各自的发展规划和需要不尽相同,条块分割、行业壁垒、各自为政等现实存在,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阻碍了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2.协同机制不够健全,制约工作开展的整体进度

“领导小组+推进办”的组织架构需要负有主体责任的推进办公室具有较高行政效力,才能确保三峡临空经济区各项建设能够顺利落地。但临时成立的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只能行使一级政府赋予的部分职责职能,不具有正式的法人资格,在行使政府服务管理职能上存在层级偏低、协调权限受限、执法权缺失等天然不足。目前也尚未制定多方协调沟通的议事协商机制,与各地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制约了与其他县市区域的协调发展能力和水平。

3.协同水平还不充分,制约目标实现的综合成效

一是港产城协同发展水平不充分。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机场空港运行较为完善,但是临空产业尚在项目招商引资阶段,即便已经落户的项目也还在建设阶段,个别建成运营项目也还没有体现出规模和效益优势,航空新城的基础设施配套还在规划建设,与腹地城市、区域城市之间没有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进程,空港“孤岛”的困境尚未根本解决。二是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充分。项目引入缺乏整体统筹,差异化、互补性、品牌化发展不够突出。在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中,猇亭与枝江的通用航空项目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一定程度存在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三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协同还不充分。政府在三峡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项目审批程序繁琐、耗时较长。即便完成前期报批,由于各地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一、拆违控违难度大,依旧会使项目卡在供地矛盾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部分市场主体错过了最佳投资时机或者放弃投资。市场主体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政府引导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的过程协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促进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临空经济作为迅速崛起的新经济形态,发展潜力巨大。至2020年,国内已有近百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者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并成为地方转型升级和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了补齐发展短板,充分发挥三峡临空经济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拓宽思路,深化协同开放的合作意识

坚持改革开放对于解决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这样跨越传统地理界限和行政区划的“复杂社会中的复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内陆地区尤其是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地区,更需要超越传统思维和体制的局限,打破属地管理各行其是的弊端,推动多层级、多主体积极互动抱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宜昌要以三峡临空经济区为抓手着力打造区域枢纽,发挥黄金水道应有作用,辐射带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欠发展地区,在现代化、城镇化道路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完善治理,健全协同管理的体制机制

1.明确协同发展的管理原则

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本身担负着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三峡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使命,加之涉及多个行政区域的复杂情况,非一个区的能力所及,需要在更高的层级上整体统筹,明确“政府主导、多方合作、市场运营、利益共享”[12]的协同管理原则。

2.建立高效的体制机制

高规格成立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管理委员会,高起点配备班子和队伍,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用人结构,实现临时性工作机构向常态化体制机制的转变。根据职能需要,国土、规划、国税、地税等部门在临空经济区设立机构行使相关职能。

3.完善市场化运营

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规律,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运作需要独立的市场法人,可以与市属国有企业进行深入磋商,由一到两个国有企业管理运营。

4.建立健全合作共商、利益共享的多方议事协调机制

制定有利于临空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制定各相关主体、成员单位定期进行会谈的制度以体现公平和效率。

(三)精准发力,提升协同发展的质量效益

1.现代产业协同发展

“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3],为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最大程度减少国际贸易及疫情不利影响。同时严格引入临空指向性强且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制造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大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确保临空产业高端化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现代金融“血液”作用,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多措并举引入高端和急需紧缺型人才服务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注意三峡临空经济区产业与区域产业链之间的互动,避免与区域产业同构,协同做大区域产业规模,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提升产业能级,共同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2.功能设施协同建设

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完成以后将极大地拉动产业和服务的发展需求,正在规划建设的一系列交通重大项目也将极大改善区域交通的通达行,要对航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之间的无缝衔接进行再次审视,确保建设完成后真正实现客运的高效换乘,发挥好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航空枢纽的应有作用。坚持临空经济区港产城协同发展思路,着力补齐产业和城市发展滞后短板,以三峡临空经济区综合开发为抓手,以完善功能设施为重点,进一步增强临空区域吸纳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服务力,加强枢纽化、产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程度和水平。

3.政策红利协同释放

政府不仅要做好临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引路人”,还要综合考虑发展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上做好“引导者”。合理发挥财税支持作用,对符合临空经济要求的入驻企业实行一定的减税、免税、退税等税收优惠,对创新企业研发给予适度创新奖励,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上寻求突破和发展,对企业购置设备和贷款等给予一定补贴。努力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减少企业发展的政策成本,在深化简政放权上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三峡临空经济区整体还在项目招商、规划建设、逐步开工和部分建成的过程中,宜昌地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等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各类市场主体从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最亟需协同的领域展开多方合作,找准产业协同发展的契合点、功能设施协同建设的结合点、政策红利协同释放的共赢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积极推动三峡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突破、见成效,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临空经济区三峡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袁奇峰 空铁上的广州都市圈,花都临空经济红利空间巨大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临空高速目标多传感器自主协同资源调度算法
探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