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研究

2020-01-06 13:21谢清艳
山西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模块高职

谢清艳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思考和总结,如何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出很多理念,如课程数字化、模块化、情境化等,在纷繁复杂的理论支持下,不同专业在寻找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综合性强,教学时间短、内容多,难度大,出现的问题很多。需要发掘、利用新工具来提高课堂效率,不断优化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要。

1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现状及分析

1.1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1 课程设置没有体现高职特点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沿袭了本科的做法,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主流设计人才,毕业后所涉及的项目比较复杂,需要掌握较全面的理论来支撑方案,所以课程分类较多。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生源层次较本科差,压缩本科课程的做法的弊端:课程内容过多,学生消化不了;不能学以致用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毕业后工作主要在乙级设计院从事小型建筑设计活动,内容较简单,有些课程对工作的帮助有限。

1.1.2 专业知识太抽象

专业知识在授课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将实体建筑简化,通过图线、图例符号等来表达。而且图纸是整套的,不仅需要会看一张图,还要能够前后联系。在授课过程中,二维图纸太过抽象,学生很难将它们与实体建筑结合起来。老师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在如何正确识图和准确制图上。

1.1.3 课程间横向联系弱

目前很多课程组织通过线性分配,分科目、分章节来诠释分支内容,但建筑是一个整体,生硬的打碎后削弱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各任课老师对专业认知的不同也造成学生的困惑,例如,专业基础课尽管讲授内容很实用,但脱离了专业课的特点,在后期还需要在专业课上纠正,这时候要改变已形成的观念很难[1]。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设置一个或几个跨专业课程整合应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方面导致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漏”等现象,致使设计与实际严重脱节[2]。

在课程的安排上,设计与技术、表现课程齐头并进,造成学期结束后学生会做技术题,会临摹建筑,但设计时不会运用结构形式、不会将脑海中的建筑表现出来。

1.2 教学方式单一化

高职院校学生在进校前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让他们建立空间感,能够将三维实体与二维图纸联系起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粉笔模式较抽象枯燥,学生很难完全理解;多媒体课件和录像的方式加入具体的二维图片、三维空间、四维时间后使得内容更丰富也更易理解,学生的活跃性较高,也存在碎片化、整体性不强的问题。

2 课程教学优化设计

2.1 按照能力模块跨专业整合课程

能力模块(CBE)是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的项目教学法。主线是小型方案设计,辅线是技术支撑和技法表现。整合过程是将原本课程中并行的三条线,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专业能力模块,涵盖原来的多门课程内容。

如在公建能力模块中,由公建老师讲授设计原理,以完成设计任务为模块主线。学生的初步方案完成后,结构、设备老师作出评价并讲授相关技术知识,装饰老师补充装饰手法,指出方案在装饰装修阶段会存在问题;表现老师跟进每个阶段的表现技法训练。在主线和辅线的相互配合下,促使学生从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建筑,并不断调整方案,直到满足技术合理性、可实施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 单个模块任课教师多元化

多位老师轮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多元化解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整、合理的完成设计方案,适当扩展知识使学生接触更多类型以适应更多工作。有效避免目前所存在的其他非核心专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无针对性的讲述过泛、过深的内容。

2.3 教学计划参数化

优化后的模块,在课时的分配上,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根据需要合理延长。排课以模块主线为主,保证设计的连续性,作为技术支撑的内容根据实践计划安排导入。同时也要加入其他类型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

3 加强BIM仿真教学

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直观到复杂多元的变化,由传统的基于物质实体的直观性教学媒体发展到基于视听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3]。针对设计专业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将复杂理论简单化,将学生从艰涩的语言、符号中释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BIM全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包含了建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非几何信息。通过BIM建模,使方案得到三维立体的完整呈现,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技术的难点,协调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

3.1 利用BIM仿真教学的优点

仿真实体建筑,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解决了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脱节的问题,模拟施工现场,更直观。

摆脱传统图纸的束缚,能够极大的支撑内容庞杂的能力模块教学,将设计方案与结构、构造、设备、装饰结合在一个或几个立体仿真模型中,相互对比,更易理解建筑设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也容易找到方案的不足。

BIM应用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训练学生建模,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2 具体教学设计

仿真教学过程分为教学模型展示和学生建模两个阶段,其中教学模型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分解成几个部分,分别由各专业老师来讲解。最后合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慢慢掌握各方面知识。

学生建模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前期主要是通过软件进行各专业间的“碰、撞、漏”,了解设计的全面性和复杂性,理解技术对设计的重要性。后期在实训周中,利用前期积累的知识,培训学生快速用建模的方法表达方案,在设计、技术合理的前提下,提高画图的速度和准确性。

4 结语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使学生学的明白、学的有用。当前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修订职业教育法之机,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带来的地产业繁荣的背景下,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应紧随职业教育的步伐,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建立特色,吸引高层次学生就读,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模块高职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