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造物文化研究
——以宋瓷的仿玉文化为例

2020-01-07 07:32曹欣悦
陶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宋瓷制瓷造物

曹欣悦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1 玉与瓷造物文化的异同

所谓造物,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来创造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物品。与造物相反的是自然物,即自然界中自然诞生的且未被人为处理的物品。造物与自然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工的参与。工艺造物在考古研究和文化研究中,成为文化的标志物,是文化类型的标本。

中国古代的瓷文化与玉文化是十分紧密的,想要研究瓷就一定要先了解玉文化。从玉与瓷的造物文化来看,玉与瓷的相同点在于,两者的原材料——矿石与泥土同样来自于大地之中,原材料皆为大自然的馈赠。而他们最大的不同,便是在造物过程上:一枚玉器和一尊瓷器相比,前者大部分为自然所创造,后者则几乎都出自于人类之手。

若将玉器视为大自然的造物,在生产能力并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只能算是第二加工者。玉在大地中沉积、变质、蚀变最后成玉,经历了大自然的筛选和提炼而诞生。因此玉器自被从土地下挖出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半成品”,在玉的坚硬质地和珍贵的原材料数量面前,古人想要在这样难以控制的材料上添加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方式:依据玉本身的形状,小心地打磨雕刻,改变或是添加一些细节。而瓷器造物与玉器造物的不同就在于,瓷器的制造是全程经人之手的。人类将瓷器的原料——黏土,自大地中挖出,便与大地分离了。在这之后,黏土经人捏制造型、进窑烧造、刻制花纹、施以各种釉色,最终形成了品类繁盛的陶瓷艺术。经过对比可以看到,玉器虽美,但其造物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而瓷在诞生之初所具备的美感虽不及玉器,但经过人类的不断改进,终究还是做到了对玉的模仿。这样一个历经千年的造物文化,可以看作是人类以制瓷技术的精进,做到了对自然的模仿与超越。

2 宋瓷的造物文化

“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确证着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的世界。”如上述引文所言,造物一词,表面上是表示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但其背后所隐藏的东西——物质生产过程所表现的人类文化——才是最重要的。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地位特殊,在陶瓷文化的发展史上因此同样特殊,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宋瓷与明清瓷器相比,前者的制作工艺上虽不如后者的水平高,造型手法上没有后者精致,但宋瓷的造物设计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的认可,在国际上有着极高的地位,直至今日,现代设计也在积极向其学习。前有端庄而有气魄的唐瓷,后有精致工细的明清瓷,宋瓷在这两者之间如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归根结底,这与宋瓷造物文化中所遵循的道家精神脱不开干系。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之基石,数千年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精神以及审美。在美学方面,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所带来的美学思想自魏晋开始便取代了儒家美学,引领了其后一千多年间的审美风向,这种风向刮至宋朝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理念:追求自然。自然可以说是道家美学的中枢,道家认为世间每一种事物都有其本性,我们作为人,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理应遵循自己的本性,尊重万物的天性,这样才是合理的。玉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珍贵原材料,玉石是不经人为干预自然形成的美好事物。玉的这一本质也是宋代瓷器倾向仿玉的重要原因。造型简约大方、釉色以青白为主,质感上追求如玉般的天然,皆是受到“道法自然”的影响。

从造型上来看,宋瓷的造物遵循了庄子所提倡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表现为轮廓造型上的飘逸感。以玉壶春瓶为例,玉壶春瓶是一种由唐朝净水瓶转化而来,定型于宋代的典型器形。它的作用由盛酒的容器转化为一种以观赏为目的的陈设瓷,可以从中感受到宋人对其展现的造型美的认可。玉壶春瓶颈部较细,腹部饱满,整体轮廓呈现了圆润的弧线变化,变化缓和,瓶体匀称。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同时在审美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玉壶春瓶这种弧线的变化所形成的轻盈且飘逸的美感十分符合庄子的风格。

从釉色上来看,宋瓷的造物遵循了庄子所坚持的“自然”。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他认为,所谓的美存在于天地之中,这里的美便是所谓的自然,人想要寻求美,便要到自然之中去寻找答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自然所具有的“无为”特性,庄子的“道常无为而不为”指出了美之所以是美的实质,即美是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庄子肯定天赋的自由。宋瓷不使用类似唐三彩一些较为明亮艳丽的颜色,而是大量使用了较为素雅的青、白、黑。这是由于宋瓷所追求的不是人造的豪华,而是自然的朴素美。宋五大名窑中,钧窑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独树一帜,虽釉色不素,但钧窑釉色的造物文化所遵循的仍是道家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钧窑将窑变这一现象变得可控,宋瓷的匠人利用这种可控的技术在瓷器上形成了“夕阳紫翠忽成岚”的渐变,完成了对大自然的完美模仿。

从质感上来看,宋瓷的造物遵循了庄子追求尊重事物的“本质”。"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庄子·骈拇》)这句话体现了庄子对于事物本质的看法。野鸭的腿虽然短,但要给它续接上一截反而会让它发愁,鹤腿虽长,但要强行截掉反而会让他悲伤。庄子认为一切的事物都有其本真,过多的人为改动会使其迷失本源,失掉自我。因此,宋瓷十分注重瓷器本身的质感,对质感上的追求远远超过装饰。宋瓷追求白玉或翡翠的极致质感,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其仿玉倾向十分明显:汝窑所使用的釉料成分中掺有玛瑙,玛瑙是玉髓矿物的一种,汝窑以玛瑙入釉,其目的不外乎为想要追求玛瑙这种“天然”的本质。从结果来看,汝窑也确实也真正做到了如玉。

3 宋瓷的仿玉文化

中国使用玉器有着一万多年的历史。许多专家提出过中国历史上应有一个“玉器时代”,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中华民族对玉的崇尚是极为深挚的。玉器的造物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积淀,是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上绽放的灿烂奇葩。中华民族对玉的审美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渊源,人们佩戴玉佩,不是因为其价格昂贵,而是追求玉所蕴含的品格。宋朝是一个礼制发达的时代,玉礼器在宋朝礼制的推动下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对玉器的需求也很庞大。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玉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玉器作为一种原材料稀缺的器物,注定其不菲价值的同时也注定了它无法通过量产来满足人们的大量需求。陶瓷的出现填补了玉在这方面的空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制瓷的工匠都将“似玉”定做制瓷的目标。人类通过不断磨炼自身的技艺,结合不断提升的创造力,一次次地突破局限,终于可以制造出可以与自然所造之玉相媲美的瓷。瓷模仿玉的原因除了这些,还体现在前文所述的宋瓷造物文化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之中。宋瓷受到庄子对于“自由”、“自然”和“保持本质”追求的影响,兴起了对于玉器的模仿。对比唐宋瓷器的变化,其中最明显便是舍弃了对豪华装饰感的追求,转而追求内敛的美。

对“玉气”的质感追求是陶瓷发展时的重要目标之一。陶瓷对于玉触觉上的追求可以向前追溯到釉的使用,即从“陶”到“瓷”的转变。釉料的使用,在增强陶器实用性的同时也赋予其审美价值——光滑的触感,这种光滑的触感正对应了玉的特征。但纯粹的光滑并不能完美地模仿玉的自然质地,宋朝的瓷器无论是青还是白都在追求完美无缺的质地。如官窑和汝窑的深沉质地是由其釉料中的微小气泡而形成的。这种特殊的气泡质感是由多次的施釉而创造的。除此之外,钧窑、龙泉以及黑瓷都是具有质感的结晶釉,而非透明玻璃釉。这是为了追求玉的自然美感,而非被加工后的光滑。想要模仿玉器,视觉上的颜色也十分重要。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提升,陶瓷的颜色也逐渐变得丰富,从一开始的单色发展到后来的五光十色,对于制瓷人来说,瓷色的选择范围已经相当宽广,但即便如此,青与白仍是被选择最多的颜色。从隋唐到宋元是青瓷和白瓷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段。宋代五大名窑、龙泉窑、耀州窑等等,皆展现了其对“玉色”的追求。青色是一种很特殊的颜色,它作为古代中国的五色之首,却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指代不同的颜色,青色可以是“青丝”的黑色,也可以是“青草”的绿色,还可以是“青花瓷”的蓝色。青色在瓷器中出现,也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颜色可以形容,但无论是偏蓝还是偏绿,青瓷总是向着玉的方向靠近,给人以温润的感受。汝窑以天青色为主,其釉色被称为“千峰碧波翠色来”,还被世人冠以“似玉、非玉、而胜玉”的名号。从这样的形容不难看出,玉的造物文化与自然脱不开关系,模仿玉色与模仿自然是毫不冲突且一致的。

4 结语

瓷的造物文化被玉文化引导。玉与瓷的文化关系,纵观中国历史全局来看,玉文化可以说是瓷文化的基底。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温床,国人对瓷器的审美自然也受到玉文化的影响,希望能用瓷来模仿玉的美。玉也许是瓷的母亲,瓷对自身的一次次的突破和进步起源于对玉器的模仿。瓷器承载了玉器的造物文化,现如今也拥有了强大的精神文化。

研究瓷器的造物文化,将玉器的造物文化与其进行对比,分析其模仿动机与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瓷器的优势与劣势。劣势在于,随着制瓷技艺的不断进步,瓷器早已可以很好地做到对玉的模仿,但中国瓷器在世界瓷器的地位却已不如当初了。16世纪,中国瓷器的外销产量惊人,在那个时候,景德镇的陶瓷匠人就可以完成规模巨大的模式化的量产,这时的中国瓷器是远远胜过所有西方的瓷器的。然而到了1770年,中国的瓷器贸易变得愈发萧条,原因便是在技术上西方已经完成了对中国瓷器的模仿,甚至做到了超越,西方人已经不需要大批量地进口中国瓷了。如今中国瓷器的发展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技术虽重要,但技术是可以被学习和复制的。可以被大量复制的作品往往不能被视为珍品,因为珍品的属性之一便是稀有。而瓷器的优势在于,与独属于东方的玉器文化不同,瓷器的文化是属于世界的,中国在近千年来通过瓷器被世界所认识,这是一种玉器所难以做到的文化输出。现如今的陶瓷早已不是“假玉器”,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玉器造物文化的影响,但现在的它已经拥有了独属于它的后起的陶瓷文化。因此,中国瓷器的发展想要进一步突破,不能再只着眼于其自身。玉器与瓷器作为相似又相异的存在,制瓷人可从瓷与玉的造物文化差异入手,在保证现今中国瓷器优秀的物质文化的同时,提升瓷的精神文化价值,像玉器一样将瓷器作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向世界输出中华瓷器优秀的造物文化。

猜你喜欢
宋瓷制瓷造物
瓷心晚晚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宋瓷 低调中的高大上
以木造物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Marry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