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感知力在陶瓷鉴赏中的运用

2020-01-07 07:32刘茜
陶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感知力触觉陶瓷

刘茜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0 前言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高,不仅通过学习、熏陶来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还致力于打造充满艺术情怀的生活环境。随着物质生产的提高,人们对器具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陶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大众对陶瓷鉴赏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精力与知识面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正确地对陶瓷艺术进行鉴赏。鉴赏活动是一项由感知到理解而形成的思考活动,鉴赏者面对陶瓷艺术,首先要对陶瓷进行一系列的感知活动,这是鉴赏主体发挥作用的前提。虽然人的感知器官是与生俱来的,但对特定事物的敏感性是要通过长期不断地体验、思考、总结才能形成的。陶瓷鉴赏活动正需要鉴赏者培养对陶瓷艺术的敏锐感知,从中认识陶瓷、了解陶瓷、感受陶瓷。

1 陶瓷鉴赏

陶瓷鉴赏是一项感性的艺术鉴赏活动,目前在文艺界,研究艺术鉴赏的队伍已经十分庞大,但是专门针对陶瓷艺术的鉴赏活动却还未有所进展。陶瓷不仅作为人类的生活器物,还可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人们细细品味。陶瓷鉴赏同艺术鉴赏活动一样,有很多共通之处,有很多艺术鉴赏的方法都可以运用到陶瓷鉴赏当中,如比较式鉴赏方法、社会学式鉴赏方法、美学评价式鉴赏方法。但这些方法都要求鉴赏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才可进行,至少需要一定的社会学、艺术学、美学等学术背景。而陶瓷不仅可以作为一门欣赏艺术,还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它不仅可以是陈列在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品,更多还可以是相伴于我们生活中的使用品,如陶瓷餐具、杯具等日用陶瓷产品,常常与观者零距离接触。正因陶瓷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所以陶瓷鉴赏也应根据其特殊性来进行。

艺术鉴赏活动是由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共同组成。陶瓷鉴赏的主体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所有使用陶瓷和欣赏陶瓷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具备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的,面对陶瓷作品能产生思考的人。陶瓷鉴赏活动无疑就是对陶瓷的认识和欣赏,所以鉴赏的对象自然就是陶瓷制品,包括纯欣赏的陶瓷艺术品、供使用的陶瓷产品和实用与审美皆有的陶瓷工艺品。陶瓷鉴赏的主体范围很广,人们在不经意间就有可能成为鉴赏的主体。陶瓷鉴赏活动可以在随时随地进行,人们在购买陶瓷、使用陶瓷、欣赏陶瓷时,通过感官体验和理性思考对其产生一系列感受。这时,人的身体机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鉴赏者对陶瓷进行鉴赏时,首先要对鉴赏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感知活动,方可感受其特殊的韵味。陶瓷鉴赏从这方面入手,也是根据陶瓷的特殊属性来完成的。然而,尽管感知系统是每个健康人类都有的,但并不是每个人在面对陶瓷时都能运用好自身的感知能力进行鉴赏。通过探究感知力在陶瓷鉴赏中的运用,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感受系统,从而激发公众对陶瓷鉴赏的兴趣,提升鉴赏能力。

2 感知力在陶瓷鉴赏中的运用

人的感知觉分为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的感官接收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使外部信息转化为人的意识,从而构成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感觉是指某一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应一共有12种,分别是视、听、触、味、嗅、运动觉、平衡觉、力觉、温度觉、湿度觉、痛觉、把握觉。在陶瓷鉴赏活动中最常用的是视觉感知、触觉感知与听觉感知,面对一项陶瓷艺术作品,鉴赏者可以从这三种感知方式中产生对陶瓷最直接、最贴切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印象,然后调动相应的体验感受与理论知识,进而激发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把握陶瓷的审美要素,完成陶瓷鉴赏的审美体验。

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审美从形式感受着眼,进入形式所呈现的内容体验。从眼睛观察、皮肤触摸、耳朵聆听中感受陶瓷,将获取的信息传入大脑引发思考,这个过程是微妙而迅速的,是从有意的注意到感知心理萌发的过程。这种感知是一种能力,抛开由先天带来的影响,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大量观察、感受和思考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每一次观者对陶瓷的审美过程都是提高感知觉能力的过程,这种体验活动使鉴赏者对陶瓷的感性体验变得愈加丰富,愈加有深度。通常在鉴赏过程中,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是决定鉴赏完成的关键,而感知能力运用只是接触鉴赏对象的第一步。但对于刚开始接触陶瓷鉴赏的人来说,了解鉴赏过程的发生,才能有意识、有方向地逐步培养自身感知力,这也是正确参与陶瓷鉴赏活动的第一步。

3 如何培养陶瓷鉴赏者的感知力

3.1 视觉感知

首先,培养视觉敏感性是陶瓷鉴赏者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陶瓷鉴赏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鉴赏者面对陶瓷作品,初步观察它的形态、造型、线条、质地、色彩、纹饰等要素,这些是陶瓷构成因素中的形式要素,是其结构与材料的外在表现。

人的视觉对色彩的感知是作用明显的,培养陶瓷鉴赏者的视觉感知力可以从感受陶瓷的色出发。色彩具有特定的表现性与情感意蕴,不同的色彩给人产生不同的生理感觉与心理体验,这或许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如黑色给人的神秘、深沉、严肃、压抑等情绪,源于黑夜给人带来的精神体验;中国人对红色充满情怀,正因生活中大部分的喜庆节日都用红色来表达祝福。泥土的呈色、陶瓷的釉色以及绘画材料的发色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制作陶瓷的泥料有很多种,每一种都能呈现不同的色彩感受,陶泥中常见的有白陶泥、黑陶泥、灰陶泥、红陶泥、紫砂陶等等。而泥料中的矿物质成份不同,呈色也就不同,光紫砂陶就有紫铜、朱砂黄、海棠红、棕黑、黑绿等颜色,并且同一种泥料也会由于窑温度的高低和烧成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颜色变化。现代陶瓷材料中还调配出了化学色剂,加入到泥料中就可以改变泥土的颜色,从而烧出各种各样的颜色。甚至还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用特殊的揉泥技法、切片镶嵌或拉坯成型等方式绞在一起,欣赏这些颜色丰富、各式各样的精美花纹,给人以千变万化之感。除了观察泥土的呈色,观察陶瓷的釉色是鉴赏陶瓷色彩更直接的方式,中国瓷器从古至今形成的无比丰富的颜色釉文化想必无须多加赘述了。而元代以后瓷绘艺术的兴起,到现在为止已经创造了青花、古彩、粉彩、新彩、珐琅彩、颜色釉等多彩的陶瓷绘画艺术。这里不仅涉及到人对陶瓷色彩的感知,还有对陶瓷纹饰、图案的视觉感知,这同样也是陶瓷鉴赏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陶瓷绘画艺术的纹饰繁多、形式复杂、种类多样,并不是通过简单观察就能达到鉴赏目地,而是要有相应的背景知识与赏析能力才能对其进行鉴赏。

另外,从陶瓷造型中也可以培养陶瓷鉴赏的视觉感知力,尤其是针对日用陶瓷产品、陶艺作品、陶瓷雕塑等以造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陶瓷艺术。造型是最简单的形式,由物体的轮廓线形成。不同的造型给人不同的感受,方形的物体使人感到凌厉、稳固,圆形的物体使人感到圆润、和谐。陶瓷造型是陶瓷艺术的重要载体,陶瓷艺术的本质与特性通过一定的造型才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在一定意义上,陶瓷是作为艺术的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即是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从造型入手,分析陶瓷作品的属性、功能及艺术性等,以自身感受鉴赏陶瓷。就以形态优美而闻名的梅瓶为例,我们看到的梅瓶基本上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状形态,从它的形态中我们随之联想到其功用,口小、体大适合盛装液体,容量大、易密封,因此在古代常用作盛酒器。而它丰腴的肩部,优美的线条收至底足,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美女的优美体态。当狭小的瓶口恰好安插一枝梅花,整体造型就更加显得和谐、端庄、典雅。因此,从视觉造型上对梅瓶进行审美感受,使其产生对梅瓶造型美的审美鉴赏。

3.2 触觉感知

对于陶瓷艺术而言,有时光靠视觉感知不足以达到高度的审美升华,还可以从触觉感知来获取更多信息。人类的触觉感受器通过皮肤接触刺激获得,通常情况下,指腹的触觉是最灵敏的。当观者用最敏感的指腹触摸陶瓷表面,触觉小体的神经细胞感受到由触摸带来的一些信息和信号,便将这些传到大脑,使人体会到这次触摸带来的感受。大脑随着皮肤的触摸,感受到陶瓷表面的高低起伏的形状与肌理变化、材料的质感与温度等信息,调动体验者的每一处神经,激起艺术鉴赏的心境。触觉感知带来的美妙体验,势必会给鉴赏者带来一种亲近、直观、沉迷的独特美感。

在一般情况下,不施釉烧成的陶瓷自然让人感觉粗糙、质朴,而施釉烧成的陶瓷表面光滑,但也有较粗糙的磨砂釉、泡泡釉等。而不同质地的泥料产生不同的质感体验,在没有上釉的情况下,粗陶、匣钵陶表面摸起来非常粗糙、颗粒感很强,红陶、灰陶、紫砂陶手感适度,而由高白泥制成的瓷器,相对来说是光滑、细腻的质感。另外,刻、划、剔、刮都是陶瓷装饰艺术的处理手法,同样可以通过触觉感知来感受其艺术魅力。通过触摸还能分辨出陶瓷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下彩的图案是在釉下面的,所以摸上去只能感受到光滑的釉面,而釉上彩的图案是在釉的表面,可以触摸到陶瓷颜料略微的凸起之感。有时这些微妙的细节无法光靠视觉来捕捉,语言表达更没有触觉的亲自感受来的强烈。这细致入微的变化体验,值得陶瓷鉴赏者细细品味。

3.3 听觉感知

在陶瓷艺术的鉴赏中,除了视觉与触觉这两种感知方式外,听觉感知也可以运用到陶瓷艺术的鉴赏活动中。人的耳朵内部有很多细小的毛细胞,我们能听到自然界传播的大部分声音全都归功于这些细胞。欣赏音乐艺术就是通过听觉系统来完成的,而陶瓷艺术中瓷乐也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就已出现有钟、淳于等乐器,发展至今相继出现了瓷编钟、瓷编磬、瓷方响、瓷管钟等瓷乐器。景德镇的陶瓷自古就有“声如磬”的美誉,瓷乐演奏更是十分受欢迎。如今在景德镇的古窑、瑶里等景区就能欣赏到精彩的瓷乐表演,闻之其声令人心驰神往。观者通过听觉感知活动来聆听悦耳的瓷音,感受陶瓷艺术别样的魅力。另外,根据敲击陶瓷时产生的音色,可以区别陶器与瓷器,声音沉闷为陶,声音清脆为瓷;还分辨陶瓷的厚与薄、实心或空心,声音低沉的陶瓷较厚或为实心,声音清脆的陶瓷较薄或为空心。

一般在陶瓷烧制完成之后,在打开窑门的20-40分钟之内,可以听到隐约的“叮铃铛啷”的声音,尤其是施裂纹釉的陶瓷更加明显,这是处于高温状态中的陶瓷与空气接触的温度差而产生的。如果你细心聆听,一定会被这种奇妙的声音所迷住,就像热烈的窑火退场时的悲壮乐曲,又像新生的陶瓷诞生时的生命乐章,从这缓缓消逝的“叮当”声中感受陶瓷艺术独特的情感体验。当代陶瓷艺术家李见深一直对陶瓷的声音有所关注,通过收集陶瓷开窑的声音、开片的声音、破碎的声音,以及集市售卖时哐当作响的瓷器碰撞声等等,以视频和声音的传播方式呈现陶瓷的艺术魅力。从陶瓷的声音研究陶瓷艺术,是陶瓷鉴赏与创新的新形式。

4 结语

总的来说,在面对陶瓷艺术时,鉴赏主体要调动身体各部分的感知系统,通过视觉感知、触觉感知与听觉感知来认识与了解陶瓷,同时调动注意、联想与想象等心理功能,从多方面感受、分析创作者的意图,对陶瓷艺术展开审美鉴赏与艺术评价。陶瓷鉴赏是陶瓷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鉴赏不仅使普通大众更容易欣赏、理解陶瓷艺术,而且使陶瓷创作者们更好地进行创作,促进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感知力触觉陶瓷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船内船外
美术活动中幼儿色彩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