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进路

2020-01-07 00:45郭婉绯王江平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融入工匠精神

郭婉绯 王江平

摘  要: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增强了教育实效,体现了价值导向。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为:学校高度重视,但落实效果欠佳;教育者已开展工作,但主动创新不够;受教育者已全面学习,但是被动应付较多。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进路在于:建构理论模型;融通各类课程;实抓日常教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时代价值;实现进路;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4-0001-04

近年来,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建构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进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有着普遍意义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顺应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制造”正向着“中国智造”迈进。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对劳动者包括技能和道德素质在内的综合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高职院校学生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才能够真正促进社会产业结构的改革和发展。工匠精神中的德育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促进他们在自己岗位上勤恳耕耘、脚踏实地、正向发展,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反映出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劳动者自身必须具备岗位要求的道德品质和技能专业素质,才能成为劳动力市场真正“存在”的劳动者。职业生涯中具备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最大化自身的价值。

(二)增强教育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更能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近年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基本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个人兴趣和理想抱负确立自己的学习和就业目标,但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思想状态的能力稍显不足,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增强课程的张力,打破课程讲授时内容老旧、形式单调的固定模式,拉近与专业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助力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金课”。其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扩招导致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工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等教育者数量有限,教育能力也参差不齐,往往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做到精准施教。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自我管理,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并妥善解决,时刻以“大国工匠”要求自己。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奉献”人文素养、“细致”专业精神和“忠诚”职业态度等深刻内涵都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前行,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新时代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使得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体现价值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功能。学生的意志品质一定程度上受自身道德修养影响,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对高职学生有着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蕴含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工匠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未来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需要。第一,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了部分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热爱程度不高,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加之市场经济对“物”的追求的冲击,导致他们频繁跳槽。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忠诚奉献的职业态度,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实现学生个人发展。第二,帮助学生坚守专业精神。国内经济繁荣发展刺激了消费需求,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冲击了国人对国货的信心。部分从业者短视自负,为了利益最大化,降低产品质量,使得民众对于此类产品不信任,从而花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寻求海外代购,导致国内消费倾向外化、资金外流。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追求产品质量,在各个行业及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拉动经济内循环,提高民众对于国货的信心。第三,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处于较低层次,总体上看,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多在较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中就业,面对高技术含量、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往往力不从心。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

在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大背景下,多数高职院校已不同程度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层面,要想真正实现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国家制造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都有着继续完善的空间。

(一)学校高度重视,但落实效果欠佳

高职院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近年来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加强,在“大思政”格局的架构中,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都把此项工作作为常规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具体落实中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大致如下:其一,部分院校缺乏高站位的精准“对表”。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局势的变化,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也在变化,高职院校所处外环境的改变要求教育教学的内环境也要随之改变。高职院校既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只讲工匠精神,必须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针”看准、对齐,自觉“对表”。其二,部分院校缺乏顶层设计的实时“对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具体到各个院校、二级学院、专业特点都不尽相同,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标”定位也是应该不同,甚至具体到同一个二级学院的相同专业在每个年度和每个发展阶段标准也是不同的。这需要在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凸显“一盘棋”的视野和格局。其三,部分院校缺乏条件保障的确实“对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思路和目标规划必须要有得力的条件保障,这种条件保障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诸如是否有校企合作基地、是否有实验实训中心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保障,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费保障、人员保障、管理保障、创新驱动保障等。在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平台保障,需要搭建相应“对路”的平台,如网络思政平台、社团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校际交流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等,以保障工匠精神充分高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育者已开展工作,但主动创新不够

高职院校中,思政课教师和專兼职辅导员、学工部门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尽管按照学校部署开展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大部分教育者主动性不够,缺乏开展工作的创新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缺乏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制定要能够形成对教育者的激励,激发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才华,充分促进他们的成长。在高职院校中,判断以及评定教育者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劣基本在于被考核者自述和考核者的主观评定,多数依赖教师在授课计划和教案中体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计划中体现,再由二级学院或各部门展开测评。由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好坏不能用思政课的期末成绩的高低来作为唯一评判标准,教育者是否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充分融入以及融入的成效也很难出台细则作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其二,缺乏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关于物质奖励方面普遍出台了教科研奖励办法,以激励广大师生从事相关工作,包括发表论文、主持教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赛项、实践活动业绩等。对于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定量、定质,无法对其参与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其三,教育者自身的精力有限。在“大思政”格局下,越来越需要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教育者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相关工作,否则既没有实际效果,也没有相应的工作业绩,往往吃力不讨好,辛苦劳累却没有拿出手的成果。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出台了绩效考评改革办法,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课时、科研任务、辅导员的带班数量以及学工部门等行政人员的工作量都有明确的规定。教育者个人完成最低标准工作量已不容易,腾出精力深耕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受教育者已全面学习,但是被动应付较多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尽管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工匠精神,但是对此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大致原因为:其一,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就不够浓厚,在小学和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几乎没有体会到“豁然开朗”的喜悦,缺乏学习的动力。即使有的学生因为物质生活的压力,迫切想要通过学习一门技能得以毕业后在社会立足,却基于自身的眼光和觉悟,很难自发领会工匠精神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其二,学习的方式方法欠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入学教育起一直贯穿始终,其中入学教育作为关键环节,包含所学专业课程、学习目标、就业前景等,均会在详细解读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学生思维无法立即转换,易错过接受和理解的最佳节点。高中政治课程学习的惯性,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生活开始后依然使用应试教育的“背诵”式学习方法,希望通过刷题背题来应付考试,并且把通过思政课程考试作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完成的标准。对于实习实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仅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下课即丢,课后很少主动复习思考并加深理解。显然,这样的状态距离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甚远。其三,学习的持续性不够。高职院校学生经历过高三辛苦备考,加上自身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不足,进入大学后放飞自我的较多。相较于枯燥的学习内容,网游、聚餐、轰趴等事物更加新鲜有趣,更有吸引力,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在长达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即使在某一课堂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有用”,也很难持续性地主动学习。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进路

(一)建构理论模型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国家计划“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在加快实施“双高”计划,即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集中力量“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把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双高”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理论基础研究不容忽视。响应时代要求、科学完整系统地建构理论框架,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维度:其一,从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相互关系的维度明确理论依据,如仁义道德、以人为本、经世济民、学以致用等意识,以体现融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二,从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纵向度和横向度的形成和发展维度明确主要内容,如历史沿革、制度原则、意义价值、类型模式等,以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依托;其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维度明确特有功能,如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导向、指导方针等,以承担高校的社会责任;其四,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融通的维度明确精神定位,如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以提高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这四个维度建构的理论模型指导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展开,把理论体系转化为教育体系,通过可执行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生日常思想咨商等来实现。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出台相应的文件、制度等,细化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考核标准、奖惩办法,以及条件保障等。

(二)融通各类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应全面渗透工匠精神。找准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持续创新的精神,加深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对于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注中国制造和助力实体经济等方面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成为大国工匠的道路中实现自我价值。如思政课程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结合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讲授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 2025”的重要精神支撑;关于改革开放史部分,讲授工匠精神与民族复兴、国富民强之间的关系;关于大学生道德修养部分,讲授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关于形势与政策部分,讲授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与工匠精神的联系等。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政治理论知识,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工匠精神内在价值和实现意义,深入掌握工匠精神的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形成与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就是要在各门课程中利用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训课程中充分融入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其一,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工匠精神中关于技能与素养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讲清楚技术的运用和进步、工匠的自身素质共同产生的成果功效在推动整个社会前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其二,选用含有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材。在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合理地运用案例,如科学家、高级技师的生平、科研创业故事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三,专业课教师不断达到“工匠化”。专业课教师要以“工匠”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还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懂得真善美,教导学生明白为人类谋幸福的技术伦理。

(三)实抓日常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浸润工匠精神,持续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一,在校企合作中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甚至个别专业采取“订单班”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相互合作,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机会,也为企业提供了满足需求的“精准”人才,实现双方共赢。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在模拟的真實环境中,近距离地感受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包含有技术技能的要求,也包含有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于人才技能和工匠精神的要求,将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积累技能经验,为未来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其二,在社团活动中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社团多依托专业,以实践类为主,如电气类相关专业的许多学生参加电梯调试社团、经贸相关专业许多学生参加电子商务社团。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亲自参与体会,发现思想认识的不足,主动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当作毕生追求。其三,在校园文化中传播工匠精神。在校园的物质文化,诸如建筑设施、庭院景观建设中注入工匠精神元素,在图书馆充实相关书籍等,使学生在安适、和谐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形成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在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如相关平台构建,邀请工匠大师到校进行学术交流,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过程中,要注重塑造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EB/OL].(2019-04-01)[2020-9-12]. 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融入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