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五位一体”全员思政模式探析

2020-01-07 00:45何丽娜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高校

何丽娜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为此,高校应积极实践“五位一体”全员思政模式,充分发挥校领导、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大学生的作用,采取微型思政课、理论宣讲课、户外思政课等多种形式解决思政课枯燥乏味问题,通过赛课求金课解决水课问题,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五位一体;全员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4-0014-04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亟需完善和解决的课题。当前高校在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应该鼓励号召每位师生都要成为思政教育的一分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努力形成“五位一体”全员思政新模式。

一、“五位一体”全员思政模式提出背景

(一)國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论断。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理论课建设作了更全面的部署和安排。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把“三全育人”理念上升到了体制机制层面。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思政理论课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在当前大数据信息时代,海量信息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学生的“三观”中,加之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网络信息化的新要求、非马反马社会思潮的新泛滥,都给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和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观”塑造将直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和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通过全员思政,把每位参与者都培养成思政宣讲人和思政传播者,努力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协调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有的教育者认为,思政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应该由思政课教师来承担,思政教育的场所仅局限于思政理论课课堂,以至于呈现只有思政课教师没有其他育人主体,只有“思政课程”没有“课程思政”的尴尬境地。部分高校领导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仅仅局限于喊喊口号的形式上重视,没有切实举措和行动。高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对于课堂教学如何渗透思政元素则显示出漠不关己的态度,教学内容很少涉及信仰、爱国、责任等育人价值理念,甚至在某些学科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声音,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带来负面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关键责任,但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欠佳、教学形式单一等现象普遍存在。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劳顿奔波于日常班级管理而无暇静心投入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上来。由此可见,当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上,一方面,存在着“单兵作战”现象,另一方面,各主体在各自的育人和管理领域也存在不同层次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避免单兵作战,全面统筹思政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形成协同联动、高效一致的思政育人工作机制。

(四)安徽F高校思政改革背景

安徽F高校建校较晚,基础薄弱等现状困扰着思政理论课教学,尤其是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只有开拓思路,引入外界力量,使师资队伍来源多元化,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安徽F高校在校党委领导下,坚持“三全育人”,统筹思政力量,探索全员思政模式,构建了领导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等“五位一体”全员讲思政课工作机制。

二、“五位一体”全员思政模式意涵指征

“五位一体”全员思政模式,就是领导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大学生五个层面构建的点面结合、相互配合、层次清晰的全员思政育人新模式。

(一)领导干部讲思政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委统一领导是核心。只有坚持党委的坚强统一领导,才能形成共识、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凝聚力量,形成全员思政大格局。因此,党委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核心,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领导带头研究思政,带头讲思政,发挥“头雁”作用,在全员思政体系中是尤为关键的一环。在高校,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应积极主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量有要求、有保证、有质量、有监督,为学校思政课注入新风与活力。

安徽F高校领导干部担当起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的讲话、18岁成人礼等重要场合的思政育人责任,担当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讲老师,通过领导干部带头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营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学生上思政课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思政理论课教师讲思政课

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最直接、最关键的育人实施者,担负着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责任。身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塑造人格魅力,提高理论素养,按照习近平總书记提出的“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新要求和“八个相统一”新路径,站稳思政课堂,讲好思政理论课,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安徽F高校思政课堂上,思政理论课教师转换课堂角色,教师是主导,是“导演”,学生是主体,是“演员”。思政理论课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以及慕课、翻转课堂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思维跳跃起来,学生作为“演员”表达观点参与其中的同时,思政课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被激发,课堂上的获得感、存在感和幸福感自然增强。

(三)辅导员(班主任)讲思政课

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一支骨干力量,是拓展思政课“主渠道”,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手臂”。 辅导员应该积极参与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来,这是新时代赋予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随时走上思政讲台,把日日夜夜伴随学生成长的故事、点点滴滴积累的工作感悟融入课程之中,把思政实践中零散的、活生生的“思政元素”梳理成系统的、热腾腾的“思政故事”。辅导员队伍在“大思政”格局中贯穿育人全过程,既有为也有位,助推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四)专业课教师讲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德育和智育相统一的过程,是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融合的过程,是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相贯通的过程。

所有专业课程都要渗透思政教育元素,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合理嵌入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理想信念等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正确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达到锤炼品质、涵养德行的效果,真正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五)大学生讲微思政课

全员思政模式下,思政课的讲授完全可以实现由校领导和高校教师向大学生的传递,学生与教师身份相互转换,扩大思政教育主体,拓宽思政宣传路径,通过主题团日、主题班会、专题宣讲等形式为同龄人讲微思政课,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志愿宣讲,通过学生向学生传递理想信念,通过学生向社会传递价值理念,促进思政教育落地生根,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近年来,安徽F高校每年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层层选拔优秀学生宣讲骨干,组建了“安徽F高校学生宣讲团”。为了提升学生宣讲品质,学校邀请思政理论课教师,省委、市委宣讲团优秀宣讲员,中国好人等典型代表对大学生进行主题式的系列培训,经过培训和考核后的大学生走上讲台,走进学生,谈青春、话理想、树信念,深受大学生欢迎。

三、“五位一体”全员思政模式实践探索

(一)形式多样化:解决枯燥乏味的问题

1.微型思政课

微型思政课适应微时代,满足微需求,侧重微话题,以微言大义为主旨,于细微处见功夫,具有“微、快、短、活”四大特性。全员思政教育要“落细、落实、落小”,就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思政理论课课前5分钟“时政述评”、辅导员班会“道德观察”小栏目、大学生的“微宣讲”等思政微课堂,一系列微型思政课堂,育人主体精心设计的思政主题和情景剧情在一系列的草根研究和趣味创作下一一问世,虽然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教学容量小,但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大学生接受,深受大学生推崇。

安徽F高校全员思政的品牌活动——“全员讲思政课”系列活动要求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不一定局限于课程体系,但一定要侧重微话题,实际教学时长控制在15分钟内,活动采取微课形式,现场授课,公开展示,鼓励互动。整体看来,这项活动,“见微知著”,取得了育人“大效果”,体现了“小课堂大教学”。

2.理论宣讲课

理论宣讲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关键环节。全员思政的落实离不开理论宣讲。要结合学校和青年学生的实际,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安徽F高校在全员思政模式下,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组建了四支宣讲团队:思政学科专家宣讲团队、辅导员班主任宣讲团队、课程思政宣讲团队、大学生宣讲团队。四支队伍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五个结合”,即校内和校外宣讲相结合、命题式和菜单式宣讲相结合、专题宣讲和微宣讲相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宣讲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宣讲相结合。通过创新宣讲形式,安徽F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获得不断提升。

3.户外思政课

全员思政应不断创新思政教育表达方式。育人场所不应仅仅局限在教室里,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室外,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拓展主题多样、形式新颖的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

近年来,安徽F高校已经陆续开展三十余场户外思政课。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传统汉服节,师生同着绚丽多彩的汉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五一前后师生共同走进阜南王家坝,感悟“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在国庆前后带领学生走进规划馆、市民中心等场所,让学生体会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情怀。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户外思政课,开拓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和信心。

(二)赛课求金课:解决水课的问题

在全员思政大格局中,思政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關键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和战场。但在一些高校,思政课程“一言堂”现象多有存在,思政课的理论性、亲和性、价值性和多样性存在普遍性的短板和瓶颈。“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通过各种赛课,鼓励大家努力备好课,齐心磨好课,精心上好课,让教师爱上思政课,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和满足。

安徽F高校每年的“全员讲思政”系列赛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思政大赛”“辅导员讲思政大赛”“课程思政大赛”“大学生宣讲大赛”等。赛课前,所有主讲老师分课程集体磨课,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前来指导,经过多轮打磨后才走上赛课平台。赛课中评委的专业点评、同行之间的互评,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提升了大家关注思政的意识。通过赛课,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蕴含思政元素的诸多课程打造成学生喜欢和崇尚的课程。

四、“五位一体”全员思政模式工作启示

(一)跳出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尴尬

全员讲思政,是高校形成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一环和重要举措,是学校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想内涵,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也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学生从不同渠道、不同视角深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使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跳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讲思政课,是一条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跳出思政课只能在教室上的空间局限

思政理论课未必局限在教室,应积极创新,以思政理论课为基础,挖掘更广阔的育人视角,努力开展好立德树人工作。只要设计好主题,处处皆可讲思政,纪念馆、博物馆、体育场、校园内均可开展现场实践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革命先辈的青春奋斗故事,讲述传统文化,讲述党史、国史、中国近现代史……让大学生在户外增加新鲜感,促使他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2]冯国芳,史琳.习近平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J].邓小平研究,2019(06):114-122.

[3]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9(18):39-44.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高校
电力物资企业“五位一体”建设策略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