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2020-01-07 00:45鲁楠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品牌建设

鲁楠

摘  要: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高度发达的标志。作为国家战略的长江经济带建设经过了近七年的时间,已经初具规模,也具备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仍然在产业发展质量、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区域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家理念等方面存在薄弱点。根据目前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需要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通过产业联盟、技术突破、品牌建设、共建园区等手段不断提升产业、企业硬实力,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联盟;技术突破;品牌建设;共建园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4-0076-05

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9世纪对于产业区的认识中提及的。他指出,当一种工业选择了其栖息地后,会长久地呆在这个地方,邻近该地方从事相同技能的行业工人会聚集于同一地区,形成相对集中的优势力量。到了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学者贝卡特尼在马歇尔“产业区”的基础上总结了意大利工业发展的经验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原理。此后产业集群概念经历了区域产业集群、价值链产业集群、企业集群、企业网络、产业综合体等多个相关概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对于产业集群较为一致的两种内涵的诠释。一是以罗兰特与赫托格为代表的基于集群产生动机与功能的内涵诠释,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为了得到新的技术互补,从互补资产与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进程,降低成本,跨越或重构市场壁垒,取得合作经济效益,分散风险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一种网络集群。第二种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基于生产力提高的商业环境与区域竞争力形成而得出的。他认为,产业集群应该是众多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在一定的区域内高度集聚,并实现空间流动、重新组合以及聚类,实现集群利益的自身产业结构优化与自我增值[1]。

(二)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特征

目前关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描述,世界级产业集群通常指的是能够形成世界级水平的、促进企业发展创新、区域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系统。而所谓的国际竞争力指对全球的产品市场、技术革新等有一定影响力甚至控制力,可以为全球范围提供产品与服务。而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集群化的管理;第二,有超凡力的集群主体,包括市场、技术领导者、拥有较高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企业;第三,有完善的集群结构体系,包括研发能力、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创新激励机制等。可以这么说,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出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一体化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世界级产业集群较一般产业集群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但在集聚区内所表现的合作性和流动性更具广度与深度。和一般的产业集群一样,它也具有相似的五大特征,但也有区别。第一,空间集聚。与一般的产业集群相比,空间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地理空间的邻近,而更多的是功能分异性的集聚,由局部的点状形态走向区域全球带状、网状形态,集群内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全球化战略催生了全球化生产、销售网络的产生,以及单一国度生产网络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相互“镶嵌”与“对接”。第二,产业有较强的关联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产业关联性区别于一般的产业集群以实物、实体为主的物理式产业关联,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实结合的网状产业关联,由传统的制造业集群变为制造业与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全口径产业集群。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业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全球产业升级带来的。它要求本集群要不断与区域外发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关联,去寻找新的合作,开拓新的市场,实现知识、资源的全球流动[2]。第三,体现在创新性上。与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性不同,世界级产业集群已不再是集群内单一主体的创新行为,更多是一种多主体、多因素、多领域、多平台的协同创新,其创新的主要内容也更广,不仅有技术创新,还有知识、政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可以分散风险,更能实现“1+1>2”的整体效益;第四,社会根植特性。产业集群内企业从单一的经济行为转换为经济行为+生态行为+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中更注重绿色、环保、人文以及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五,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与传统的一般地方性产业集群相比,世界级产业集群带着高端、国际化、全球性等标记,集群内企业高端且影响力大,它们不再满足于成为一般性的世界工厂,更希望成为同类产业的研发中心、标准制定者和专门化基地。

二、长江经济带初具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漢新港考察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长江经济带,同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区域范围覆盖9省2市[3]。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翼协同发展并列为当前国家重点推进的三大战略。长江经济带覆盖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二分之一的人口,占全国GDP总量的45%,是全球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长江经济带初具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总量大、实力强、地位重

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45.7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万亿,外贸进出口总额14.01万亿,分别占全国同期的46.21%、43.93%和44.43%。特别是江浙沪三省市人均GDP已达12.9万元,整体迈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其余省市也处于高速增长期,后劲十足。

(二)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提升

长江经济带拥有独特而优越的区位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其在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上均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带区域内的省市顺应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的趋势,参与国际分工,打造了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竞争力、话语权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长江经济带制度环境逐渐完善

首先,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意见、纲要、方案,为经济带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趋于完善。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信息共享、人才互通等诸多方面需要省际协调,而经济带内大多数地区又是长三角经济带成员,它们有着多年的发展与协同经验,可以提供成功的范本,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内的省际间合作几乎达到了零障碍。

(四)经济带内产业布局形成连续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局面

经济带内产业因各地的产业基础、地理位置、资源配置、社会联系等因素呈现串珠式带状分布以及差异化分布,同时经济带内各类产业园区遍地开花,成为了外向型经济与高科技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目前,长江经济带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8个,世界500强企业18个,这两方面都占全国数量的近40%。

三.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七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带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经济带内众多产业、企业已经纳入全球价值链中,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整体有规模,但质量不高

1.产业仍处于国际国内价值链的低端。长江经济带的高速发展,使区域内的一些企业开始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但从总体上看仍很难进入大多数市场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家电行业,东部沿海企业通过产业转移以及产业链条的迂回,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却很难进入全球价值链中[4]。长江中上游的企业只能以低端方式嵌入到整个价值链的分工中去,只能依靠低成本劳动力,长期锁定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但这种局面随着国内人力成本提高就会无法维系下去。

2.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当下国际分工模式已不再是以产品分工为标准,转而变为了要素分工。世界强国的跨国公司大多放弃了最终产品生产的全流程,而是依靠各自的优势选择某一个环节进行生产、研发或流通。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除少数企业外,大多仍处于较为低端的产品生产环节,而很难参与到研发、流通这样的高端环节,因此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话语权上是缺失的。

(二)集群整体国际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1.龙头企业仍与世界级产业集群要求有一定差距。产业集群在产业中的地位要依靠集群内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带动作用,它们是参与国际竞争、占领更广阔市场的主力军。长江经济带十大产业集群中除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产业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外,其余像家电制造、基因技术、机器人等产业都缺乏知名品牌,在行业中无影响力。2018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知名品牌百强中,美国超过了半数,达到了52个,而中国竟无一入选,这样的对比凸显了中国优势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差距。因此,加强品牌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提升长江经济带价值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2.参与国际投资的能力仍然较低。经过了近七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很多产业、行业在国际上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已开始通过并购、在国外建基地等方式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我国已成为国际第三大直接投资国。但由于企业自身品牌、技术等劣势,使得企业无法更多、更深地领先于东道国(西方强国)企业。作为国家产业硬实力的代表,长江经济带企业更应“练好身体”,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海外并购作为一个国际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国外政府的打击与阻碍,也进展缓慢。收购成功的一些案例也多为一些过剩产能与夕阳品牌,海外并购的质量不高。

(三)组织结构松散,上中下游联动不够

1.集群内省市间组织结构松散,上中下游产业联动力不足。探究國外产业集群的成功,我们发现企业网络组织以及城市间的组织完善是核心要素。整个长江经济带分上中下游,其中中上游地区企业网络发展严重滞后,使集群内企业联系松散,企业之间既无法真正合作,更谈不上竞争。长江经济带时空跨度大,需要的是跨界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企业各自为政,彼此间关联少,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没有形成上中下游产品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统一的产业链[5]。

2.产业转移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区际联动未形成。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各企业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江浙沪已走在最前列。原先那些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粗放型的产业从江浙沪转移出去已是必然,而这些也是欠发达地区所需要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转移的供给与需求也发生了不对称,制约了产业转移的进程。例如,江浙沪地区想转移出去的产业不符合目标地区的需求,而愿意承接转移的地区却没有得到转移的信息,错过承接的机会。从这几年情况看,欠发达地区对于承接产业类型有了自己的选择,不再希望那种纯粹的劳动密集型、重污染型产业来到本地区,而更希望承接那些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这就形成了产业转移的供需矛盾。

3.共建园区共享利益的机制不健全。共建园区是一个大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捷径,而共建园区的动力之源在于建园后的利益共享。而利益共享的机制与分配制度的缺失也是共建园区的最大障碍。共建一个大的园区可能要跨多个省市,极易造成GDP、税收、环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每个园区的建设又不是普遍做法,而是个案,各有各的实际情况,因此没有较为规范的、权威的文件制度来参考。而且一个新的园区建成后,不可预知的结果,如何去共担损失和风险也需要完备的制度去规定。因此,没有一个完善的利益、风险机制,这种共建园区的模式作用就很难发挥。

四、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地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长江经济带应紧跟全球产业变革、绿色增长、技术革命的步伐,把握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方向,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真正打好这张国家战略牌,打造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一)融合共生发展,政府规划先行

长江经济带的融合共生发展,需要政府的规划先行,建立跨区互助合作的保障机制。做优做强产业,完善产业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

1.结合流域内各地的实际特点,完成统一规划。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扮演重要的指挥棒角色。作为国家战略的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国家牵头成立发展领导小组,各部委联合为经济带的发展量身定制一系列方案、计划、意见,引导各地积极投身到经济带的发展中去,加强彼此联系,促进产业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求各地充分认清自己的现实状况,分析优劣势,准确定位,制定阶段目标,以绿色发展的理念,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重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现有的产业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政府要牵头打造新的产业体系。首先要以创新力升级重点产业,加快“智能制造”替代“人力制造”的进程,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等10个产业为代表,加快形成国际标杆型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促进制造业升级。第二,加快现代农业的产业升级,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从绿色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等方面提高农业附加值,打造优势农业产业带,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第三,探索创新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构建新型服务业体系[6]。

3.加强区域协同,形成统一的合作机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成功为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协同发展范本。突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从区域整体考虑布局产业是发展之必须。可以仿效长三角发展经验,由政府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明确分工,强化区域协同,形成统一的合作机制。决策层是由国家统筹各部委组成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发展规划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层由各省市负责人组成,负责地区经济联动所涉及的相关产业对接、共同治理、利益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协调;执行层由各地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与开展。

(二)企业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

骨干企业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关键。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品牌建设、优化市场来提高整体实力,实现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挺进,提高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1.技术突破,提升骨干企业硬实力。所谓技术突破就是关系到企业在行业中话语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突破。技术突破是0到1的蜕变过程,首先,需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带内企业要想与国际知名企业一较高下,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在重点领域力争走在世界前列。其次,要鼓励企业间知识流动,增加企业溢出效应。当下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功能的创新性,而这种创新形式是多主体围绕一个相同的目标去协同创新,而非以往的单一主体的技术、管理上的创新。这种多主体的协同创新,主要依靠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带来的溢出效应。这种知识在企业间的流动包括高端技术的溢出与低端技术的吸收,各区域、各类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创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2.打造自主品牌,增强国际影响力。产业集群成败与否一个关键的指标是集群内产生了多少个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国外产业集群中知名品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牌可以引领市场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同时品牌可以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打造自主优质品牌是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1)培育好自有品牌。长江经济带是工业、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拥有相当多的国际国内品牌,但尚未进行梳理,比较混乱。应该通过前期整体摸排整理,挑选出潜力品牌去重点打造。同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好产品质量关,根植文化,培育有文化、有内涵、有故事的优质品牌。

(2)攻克品牌难题,塑造国际顶级品牌。要抓住品牌塑造的“痛点”,抓好设计关,植入中国元素,同时通过资本运作、并购等手段,快速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可以借鉴海尔收购通用家电、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等成功案例的经验。

3.加强企业间联盟,打造骨干企业群。行业企业中需要有骨干龙头企业,要鼓励它们跨省、市、地区发展,加速形成强势的产业联盟。首先从国内看,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化投资的方式,理清地区间关系,促进骨干企业对行业资源进行并购,重组过剩产能。关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三大城市群的重点企业,将它们作为重组的重点,形成行业联盟盟主。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做大做强企业价值链,延伸供应链。从国际上看,要着重培育本土企业成为跨国企业,提升全球范围内资源分配的能力,推动优化长江经济带走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7]。

(三)依托产业园区,协同创新共建平台

产业园建设是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园是人才集聚的洼地,是产业升级的前沿,是科技研发的试验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要依托创新平台,跨省、市、地区联合建设产业园,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共赢发展。

1.将园区作为技术创新、转化的平台,力争建立被世界认可的相关行业的国家标准。构建国家标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领域内影响力与话语权的形成。首先应围绕行业基础领域建立标准,比如围绕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和工藝、基本部件等建立标准;其次应加快基础领域外以智能为特征的高端技术、设备、工艺以及新型业态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2.充分发挥国家级示范园区带动作用。国家级产业园拥有较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和政策支持,要对这些园区进行摸底与统计,逐步将“国字号”产业园进行分类。在长江经济带筹建一些国家级示范创新区、创新研发中心,围绕上海、苏州、杭州、武汉、重庆、合肥等城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以及制造业中心。

3.沿江跨省市共建园区与园区联盟。对于产业的异地转移、打造和区域利益的分配来说,最重要的手段是合作共建园区。共建园区基本功能是统一制度和合理分配利益。首先沿江各省市要积极推进合建产业园的工作,有序开展流域内的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需要打破原有园区单一的承担产业集聚功能。通过联合共建园区,使所有园区企业享有更多相同的政策支持,以利于形成园区内的产业集聚,实现竞争力的提升。其次,积极推进园区共同管理模式的形成。长江经济带可以仿效长三角地区较为成熟且成功的管理模式,在异地经济核算以及税收分配等方面形成制度突破。立足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已有基础产业与品牌优势,再次细分产业,形成新的集群带,形成错位竞争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许珊珊,许丹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评价:基于”互联网+”背景[J].商业经济研究,2018(10):148-150.

[2]石清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业同质化及其布局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00-201.

[3]唐晓华,姜博,马胜利.基于ISCNFI分析框架的我国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5(05):1-10

[4]程广斌,杨春.中国省域产业融合能力:理论解构、评价方法及时空分异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7):61-67.

[5]李玥,李成标.长江经济带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时空演变[J].统计与决策,2018(19):109-113.

[6]成长春,徐长乐,王曼.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战略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7]徐长乐.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J]. 改革, 2014(06):29-31.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品牌建设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提升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营销策略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