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0-01-07 00:56汤飚
关键词:思政课程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汤飚

摘  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助推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目前高职院校建设中存在顶层设计雷同严重、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参差不齐、课程思政协同推进不足、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资源平台,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协同机制,扎实推进,最终让“课程思政”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三全育人;协同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0)04-0042-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上海高校早在2014 年就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随后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校 “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2]从此,“课程思政”由“上海經验”走向全国的普及推广。2020 年 5月 28 日,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又一次助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工作总体上看,本科高校起步较早,而高职院校整体上行动较为迟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停留在学习领会上级相关文件或制定建设方案等阶段。

一、关于“课程思政”及其相关内涵的认知

我们可以把课程思政理解为是一种教育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所有育人和教学活动的教育理念”,也可以将其定义为“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德行、素质以及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方法”。

(一)“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

教育部自2018年启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三全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多主体、多环节、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性育人模式。[3]“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中隐形的思政教育目的显性化,体现了把育人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与价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措施。因此,“三全育人”是“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与价值遵循。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课程不仅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最基础的元素,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育人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在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教学活动。要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的任务,高职院校务必要梳理各类课程尤其是技术技能类课程,挖掘和梳理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推进“课程思政”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各个方面,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担当,纵向需要从高层到一线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各职能部门、院系协同配合,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侧重于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体现为立德和育人的要求。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教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体现了树人与育才的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结合的关键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只有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政课程”中站好岗,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而且要在“课程思政”中担当好引领者和助力者。

(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第六部分“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要求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实务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4]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中的课程知识只是在教室里教授的课程。在课堂形式上,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要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活动、青年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全面推广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和“成绩单”制度,建立以教务处为主体,学工、团委等部门相互配合、分工负责的学分认定管理体系;建立“学生申请、学院认定、公示公告、学校审核”的学分认定程序;细化第二课堂的学分认定标准,确保学分认定精准。对于第二课堂的大量校园文化活动,探索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课程化改造,对高职院校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要尝试注入思政教育目标和课程元素。教务部门要协助活动组织部门按照项目化课程的组织流程进行改造,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协同育人的生动课堂。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一)顶层设计雷同现象严重

除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机构,建立相关运行机制外,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尤为重要。不少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案都充分学习和借鉴了本科高校,不仅在体例上相同,而且建设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结合自身实际的建设思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都缺乏系统布局和整体指导,将责任压在二级学院和一线教师身上。

(二)课程思政能力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中更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部分专业课教师逐渐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即使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但实施能力不足,挖掘思政元素有困难,缺少与专业相关的相对统一的教学案例、资源;融入方式不够自然,随意融入、非科学融入,为融入而融入,收不到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三)课程思政协同推进欠缺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由于“课程思政”尚处于运行初期,高职院校不少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经验,亟需思想政治课教师为其提供思路、典型引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双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在现阶段难以做到。高职院校目前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育人功能,课程缺乏融会贯通,不同课程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孤军作战,课程之间没有交集、无法协同,“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缺失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突出,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偏重技能实训的授课方式上。现有的课程评价更多是从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的,课程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不仅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而且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都缺乏明确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是关键

当前,首先要建立 “课程思政”培训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观摩、师资培训、结对辅导、集体备课、典型示范、经验交流等,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栽培和指引,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勇当“课程思政”的“急先锋”,应更新理念、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同时还要帮助专业课程教师挖掘开展“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内容”和课程知识间融合点,探索适合不同具体课程的思政方法,并形成优秀案例,以示范辐射更多的一线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广大一线教师争当“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要结合专业优势和专业课程特色,勇于担起育人职责,将课程中思政要素的闪光点与专业知识中的技能点紧密结合,在高职院校形成全员育人的生动局面。

(二)构建资源平台是前提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元素与课程建设的相融合可以有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有了“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才能做到润物无声。首先,要通过设置“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组建教学团队、建立素材库和资源库以及开发海量的可视化网络课程资源等多种形式来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让广大教师自觉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高度融合,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挖掘“思政元素”时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考虑课程特点、课程性质等,做到“因課制宜”。专业课侧重于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挖掘,通识课程重点体现探索科学、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政治认同及文化认同的培养、理想信念和民族情怀的培育等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挖掘侧重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分享自己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等也可成为“思政元素”。其次,组建资源建设团队和资源库,广泛收集各种“思政元素”资源并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确保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的资源素材的有效性,并把资源素材及时上传到资源库网络平台。课程思政资源库有文本、视频、图形图像、案例等。最后,资源库的应用不是简单从资源平台获取“思政元素”进行生硬空洞地说教,植入和嫁接肯定是行不通的。要结合所传授的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思政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才能真正让学生获益,达到育人功效。”

(三)创新评价机制是导向

高职院校考核方面侧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评价方式。随着“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推进,需要进一步探索“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思想素养”的评价体系[5],丰富考核内容与维度,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评价。高职院校要不断改革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创新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理念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案、课件、考核方式等教学文件上。教研项目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应设置“价值引领”“育德功能”等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要有“育德效果”的观测点。要根据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相关要求,定期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强化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将一线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效果作为考核评价、职称评定、选拔培训、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以增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动力和获得感。

(四)建立协同机制是保证

一是加强统筹领导。高职院校党委主要领导直接抓“课程思政”工作,各级党政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文件、实施细则等。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工作领导机构,统筹谋划课程思政资源供给、教学实施、组织保障等,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二是要打造一支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企业工匠等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组成“育人共同体”,共同担当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三是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要积极发挥好协同效应,深挖每一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贯穿每一位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各环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整体“教育场域”。四是制定“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院系(部)教学绩效考核内容,将一线教师“课程思政”参与建设情况与建设业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选拔晋升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