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一节生物课例教学思考

2020-01-07 08:14王翔鸿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物核心素养

王翔鸿

【摘 要】本文以《植物细胞工程》为例,阐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用情景导入开启课堂、用传统讲授法传授知识核心内容、给足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突破重点,并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深入思考,以优化教学。

【关键词】生物 核心素养 整体化策略 启发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112-02

笔者荣幸获得参加南宁市“育秀工程”的资格,并按时按要求接受培训。一年来,收获和感触很深,特别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更加深刻。现就 2020 年 1 月 2 日跟岗学习的期间听的一节课来谈谈笔者对“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思考。

本节课是南宁三中郭老师执教高二年级的一节课,课题是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三《植物细胞工程》。笔者将郭老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及教学过程所引发的思考及迸发的思想火花随记下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教育教学的思想共鸣。

一、情景导入,开启课堂

郭老师选用了两个视频创设情境。第一个视频让学生观看《西游记》中孙悟空用自己的猴毛 72 变变出很多个孙悟空的视频和“我们现实中是否也可以像孙悟空一样变出很多一模一样的自己呢”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休息马上转移到课堂上来。第二个视频是细胞工程的《探索之路》:从 1902 年“细胞全能性”理论的诞生到克隆羊、克隆牛再到中国世界首例克隆猴中中诞生的视频,学生对视频中中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也更直观地理解“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部分,生物教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在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认为,情境化策略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之一,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情境化是知识活化并转化为素养的必经途径,而知识的过度符号化和抽象化必然导致知识的惰性化和僵化,从而丧失知识的活力和价值。我们的课堂要将知识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南宁三中郭老师导课设置的这个情境,特别是中国世界首例克隆猴中中诞生的视频,不仅能成为学生理性思维的发生处(对比孙悟空的 72 变)、知识的形成处(实验的成功是因为合理地利用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能力的成长处(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引发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了解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思想方法)、情感的涵育处(建议郭老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提出问题并讨论:“克隆猴诞生了,我们可以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吗?”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也是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即课程育德)。可见,创设情境就是构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相接的课程知识内容。

二、传统讲授,传授知识核心内容

在细胞工程的概念及植物细胞工程的定义、原理、全能性大小比较及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环节中,郭老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我们传统教学中采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大部分教师上课的常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比赛课的时候优先采用别的教学方法,尽量压缩讲授的时间,因此我们观摩的公开课、比赛课多数都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标准“海鲜套餐”,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意味着落后、低效甚至是无效呢?笔者认为讲授法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着它特有的优点: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讲授法就像是一道家常菜,关键是我们怎么去扬长避短,把这道家常菜炒出美味,平凡中见真功夫,这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讲授”,用好“讲授”。笔者认为要想用好讲授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运用好整体化策略

知识的整体化是针对知识的碎片化而言的。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防止知识的孤立化、片面化,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讲授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答得分,因此,教师就要说清楚、讲明白、理得顺,要向学生讲授的知识进行整体化的结构梳理,进行归纳整理,理清脉络,把握主次。如郭老师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的整体化梳理就很到位,她运用了概念图这个整体化的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组织、整合,将课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知识真正转化为素养。除了概念图,知识树、思维导图也是非常好的将知识整体化的工具,特别是思维导图更加适应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右脑开发、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南宁市第九中学生物组教师从 2013 年开始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每一章节、每一主题的知识(如高中生物的颜色反应、能量的转换——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展示和分析思维导图,学生得以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点中梳理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更清晰地掌握主题内容。

(二)运用好启发性策略

在课堂讲授中,在注重学科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學生的认知基础联系生活实际使讲授具有启发性。高中生物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微观性、实验性等特点,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探索。具有启发式的讲授法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如在讲授到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中可以引用“数学的三角形结构决定了它具有稳定性的功能,圆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滚动的功能”来启发学生认知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理解生物学科素养生命观念中结构和功能观的关系;讲授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内容时引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启发学生思考“水能不能往高处走呢?”从而培养生物学科素养中理性思维中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俞敏洪、白岩松、马云等人的演讲能吸引听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演讲总能给听众带来深刻的启发,学生又何尝不希望每一节课都能深受启发,使心智得到启迪呢?

(三)运用锤炼的语言和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方式

教师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语句要追求清晰、准确、简练,避免出现口头禅和拖沓的后缀音。表达的意思要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特别要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三中郭老师的轻声慢语就很适合她的教学个性和气质,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如细雨般的滋润,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四)讲授要注意适度

《道德经》讲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教师在讲授课中,特别是讲到精彩之处或者是自我感觉良好时往往不能做到適可而止,甚至是下课铃声响起还在滔滔不绝,出现拖堂现象。这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三、给足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突破重点

郭老师在突破教材重点“胡萝卜的组织培养”时并没有简单地直接运用教材里的素材,而是引入《菊花的培养》动漫视频和教材的“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进行对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并归纳整理。当学生思路出现“卡壳”现象时也并没有急于引导、启发,更没有像很多急于赶进度的老师一样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再阅读、再思考、慢慢来、不着急”,给学生留足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这个教学环节有两点让人深思,更让人佩服和赞叹。

(一)教材更应该是用起来的,而不应仅仅是教起来的

全国高中生物教材目前有人教版、浙教版及苏教版等几个版本,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用教材”,而不能将思维局限在“教教材”上。课本中的素材一定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处理和再加工,郭老师《菊花的培养》动漫视频的引入对比显得非常恰当和智慧,同时也启发我们教师思考“什么时候用视频、用什么样的视频”才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最大的促进效果。

(二)教师要敢于给学生“留白”,善于给学生“留白”

自主性策略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之一,自主性强调的是由教转向学,由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任和对学生独立性的尊重。自主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不能成为压缩甚至是剥夺学生思考所需时间的“权威”,教师的主导性应该是体现在课堂秩序的驾驭、思维的启发、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上。教师要改变观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少点僵化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甚至是思维上的“留白”,将陈旧的“呈现—接受”模式转变为“诱导—探索—发现”模式,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总而言之,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呢?南宁三中郭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回答了我们的一些疑问。郭老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及教学过程都有独到之处,他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学情和内容进行处理,使讲授法迸发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形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04).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生物核心素养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