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学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困境及对策探究

2020-01-08 14:17张振龙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学风师德协同

徐 克 张振龙 滕 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5)

学风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内在精神,构建持续、长效的学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是高校造就优秀育人环境与追求卓越人才,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新时代高校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当下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主体作用亟待加强

一是内生学习动力不足。在高速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多元化价值冲击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一定影响。较多学生缺少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思考,“顺利拿证毕业”“找到好工作”等现实动力需求难以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二是缺乏专业认同,学习目标模糊。很多学生对学科专业没有明确认识,缺乏必要的学业规划及长远目标,高校以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学习规划等为内容的专业教育效果仍待加强。三是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由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作息不规律、上课迟到早退睡觉旷课、依赖手机娱乐等不良校园学习习惯仍然普遍存在。

(二)教师主导作用仍待提高

一是课堂强效引力不够。“课程没有吸引力,难以保持学习兴趣”加剧学生旷课行为,新形势下,学生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与质量的迫切需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二是课堂管理弱化。教师对课堂教学秩序维护组织不够,甚至碍于评教效果选择忽视课堂管理,加剧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养成。三是学业指导渠道不畅。课后辅导与课外指导促进师生交流方面仍缺乏有效建设,教学相长的理念与目标尚待实现。

(三)学风建设系统协同效应不强

当下,各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体系设计缺乏有效的思想共识、明确主体责任和明晰的职责范围,导致各部门间难以形成有效全力,形成上下联动不够,横向协同不足的学风建设工作困境。一方面,学风建设工作队伍主体力量难以有效互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间缺乏密切联系、有效互补及配合。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与二级学院等纵向管理部门上下联动不够,组织力与行动力不强;横向管理部门间缺乏学风建设协同推进力,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意见相左甚至互相推诿。

二、构建高校学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对策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统领,夯实学风建设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应首先解决学生“为谁学”这个根本问题。一是要打通“第一课堂”主渠道。充分了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迫切需要,针对性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融合,以理想信念为引领培树良好道德情操与坚毅品格,引导学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肩负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二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与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学生个人理想追求与职业规划需求展开工作,坚持分类指导,引导学生将个人理念追求融入国家与民族事业当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三是要建强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辅导员选聘考核办法,严格选聘程序,注重过程考核。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辅导员的指导培训与管理建设,有效提升队伍整体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发挥好中流砥柱作用。

(二)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开展主体。一是要强化政治关,切实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持续推进师风师德建设。要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念与深沉厚重的民族情怀,保持积极自信的文化观,自发坚定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决心与责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责任,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督查,时刻保证师德规范不失守、学术道德不失查、纪律底线不越位,着重提升教学工作在教师评比评价中所占比重,建立健全反馈响应机制,对课堂教学师德失范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三是要大力倡导和弘扬高尚师德师风,讲好师德故事、弘扬高尚精神,将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教师的生动实践,引导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及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

(三)做好制度建设,实现协同作用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决定学风建设系统协同效应实现的内在决定因素,实现学风建设协同开展,必须在制度协同上下苦功、下硬功[3]。一是要构建学校各部门分工负责、配合协作的工作体系。完善建立可推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各环节工作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设计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实施举措、完善监管体系,不断增强全面协同促进作用。二是要形成畅通的资源集成输出机制。学校各部门应集成有效资源,建设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定向为学风建设输出有效供给,为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提供坚实保障。此外,要大力推进学校产学研加速,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流动融合。三是要强化协同机制运行。加快以学校—相关部门—学院为纵向、管理—教学—科研为横向的协作体系搭建,强化定向信息传送效率,提升体系运转速率,推动各方工作重点有效向学风建设集结。

猜你喜欢
学风师德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炊事员的几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