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020-01-08 14:17王志建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重难点课前预习学案

王志建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遂城第十小学 广东湛江 524300)

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主要职责已经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以导学案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任务不是简单的草草了事,而是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导学案进行新型教学过程中的“四环节”教学才更有效呢[1]?

一、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保证教师的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教师的主要目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独立的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掌握重难点,在课堂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用学生自主学替代教师讲,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中,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方程,所以对于这一节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完成由浅入深的过渡,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关于未知数、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解的问题。对于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列出方程求出解[2]。

二、利用导学案进行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与传统教学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着重强调小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互帮互助意识,让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让自我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要求教师利用导学案表明本节课的重难点,倡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积极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例如,在“有理数”中,学生曾经接触过小数、正数,这一章节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了有理数、无理数和负数的定义。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说出自己对这些新知识的理解和区分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做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导学案进行精讲释疑

“精讲”,就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盲区后经过整合,在课堂上进行精华部分的解释说明,目的是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化抽象为具体。教材的知识点一般是简洁、不利于学生理解的,需要教师将教学知识深入情境中,在导学案中体现出来,把一些书面语言具体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课本中出现了很多习题,学生单纯做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对学生在练习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其中,很多学生对于判定方法不能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化抽象为具体,在导学案中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图形简单化,加强学生的理解[3]。

四、利用导学案进行训练检测

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要看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要进行适当的检测,有的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牢固,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在导学案最后精心设计习题,紧扣本节课的知识点。对于数学课来说,一部分的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题目多倾向于基础知识的练习。另一部分是灵活、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答一些难题,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潜力。

例如,在“二次函数”中,这一章是初中数学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章,学生只理解定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由定义延伸的习题的掌握,在这里,教师需要在导学案后有计划、分层次地精心设计题目,对于二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教师要选取一些容易理解的题目,在学生完全掌握后,在进行有目的的拔高。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鼓励。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以往的教师讲变成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对导学案更要精心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重难点,自主完成课前预习,并且要留有训练环节,让学生查缺补漏。

猜你喜欢
重难点课前预习学案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乡愁导学案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做好课前预习
“比例尺(一)”导学案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