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0-01-09 16:02杨建忠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杨建忠,王 芳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017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超过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学人数达3 779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能够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发展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型,高等教育事业需要持续得到巩固和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他还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人的劳动及其成果是一个人贡献大小及其个体价值的体现,也是其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尤其如此。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大学存在着学习难度低轻松毕业、“扫地换学分”、违纪惩罚打扫卫生、环境卫生外包家政服务公司等轻视劳动现象,部分学生存在“啃老”、寄望一夜暴富、好逸恶劳、争抢骗助学资源等回避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甚至“空无”化,这对高等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因此,大学生强化劳动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力,劳动锻炼是提升其劳动力水平的必然选择。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其本质是人类自我发展的确证。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有体力的,也有脑力的。人在劳动中手、脑并用,将知行与物的使用、加工、改造合一,促进了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同时,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或劳动之余开展生产技能、技术、知识、道德规范、习惯礼俗、人际关系等经验传递活动,劳动者之间因经验传递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彼此增进了知识和技能,影响着彼此的思想观念;因为劳动包括交往活动,交往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总包含着内容并借助一定的媒体,双方“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交往蕴含教育[3]。人为了满足自身及周围人的需要,用自身的劳动引发、调整和控制其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之间的关系以完成劳动过程,在劳动中要综合运用体力和脑力形成劳动能力。人要获得劳动能力,就“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4]164。劳动具有道德价值,人在劳动中结成社会关系,掌握和发展社会道德,古今中外皆赞美和肯定辛勤劳动,痛恨和鞭挞不劳而获,将劳动作为道义,将勤劳视为美德。劳动具有智育价值,人需要获得知识经验,掌握生产技能以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这是劳动力生产;同时,人还需要恢复和提升劳动能力(劳动力再生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教育就是实现以上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通过教育或劳动训练来实现,即将人从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劳动也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参加劳动对人的骨骼发育、运动速度、体力耐力以及身体的灵敏度和柔韧性等都有促进作用。劳动还是产生一切美的源泉,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对提高人的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价值。“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5]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是人生成长及专业知识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被贴上了具体的学科或专业标签,除了公共课外,学生日常读书考试均“被专业化”,就业也特别要求“专业对口”。但是,急剧变化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样性的现实生活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提高适应能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正全面改变工作和生活,时代要求大学生是具备“基础技能、可转移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学校和社会则是提供“获得这些技能的环境”[6]。日常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能力包括问题分析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创业能力、领导能力、胜任能力等无不是把知识学习融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经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学习了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否实用、有成效,还必须在劳动生产、社会实践中综合运用进行检验、补充、实证,必须通过劳动即学会做事来发展。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后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体脑结合,“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177。未来社会变化多端,环境日新月异,人员流动频繁,工作变动极大,使大学教育与就业之间难以形成长久的关联,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必须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大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毕业后持续开展劳动知识技能提升,提高灵活性,以确保他们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新的专业技能。

(三)劳动教育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发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7]。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以及为谁培养大学生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更是作为检验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是培养人的本质要求和努力目标,立德是基础和手段,树人是目的,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立德就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树人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教育来说,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具有同样重要作用,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各占其位,各具特点,各负重任,共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完整体系。从劳动教育本身的功能和价值来看,劳动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独特作用。一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精神,充分认识到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更加热爱劳动,珍重劳动,诚实劳动,感受劳动光荣;二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三是解决大学生“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现实劳动问题,扭转大学校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8],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做到体脑结合,既掌握高深理论知识,又精通技能技术,还善于操作实践。劳动教育具有滋养道德、增进知能、强健体质、化育审美的作用,是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四)劳动教育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上大学就解放了、轻松了”等错误观念对大学生的造成了消极影响。不少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上课开小差、玩游戏、手机刷屏,甚至逃课在宿舍睡大觉、追长剧、混日子。尽管如此,“严进宽出”、泄题漏题、毕业清考等使许多本科生没有付出辛勤劳动就能轻轻松松毕业,顺顺利利拿到学位。这些问题是严重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痼疾”和“毒瘤”。倒逼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对大学生合理“增负”,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学业挑战度,实行学业不达标淘汰制,严把毕业出口关,切实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真正摆上台面,落到实处。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大众化逐步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但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就业选择却没有真正摆脱精英化、知识化的培养倾向。2016-2017年连续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都指出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适应度不够高,教学方法及学生发展与培养目标达成度不够好,专业设置壁垒化、课堂教学知识化、就业创业率虚高,但毕业生满意度和就业创业对口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学科专业设置对实践关注不多,专业教学忽略实践技能训练,“知识导向型”课堂教学忽视创新就业教育等突出问题来看,其直接原因就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专业实训实践、劳动教育、社会活动等方面重视不够,方法不多,改革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反复强调通过不断强化劳动观念培育、操作技能训练、参与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为新时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提供指导,也指出了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性

(一)重视劳动是我国的光荣传统和现实需要

首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我国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明经过长期不间断地发展形成了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的价值偏好[9]。这种偏好也明显地表现在劳动观念中,中国传统文化普遍重视劳动、肯定劳动、赞美劳动,对不稼不穑、不劳而获、劳民伤财等则予以鞭挞、斥责,将劳动作为人安身立命的社会责任,将辛勤劳动、安生乐业、勤俭持家视为人的义务,重视劳动对家庭、宗族的孝悌价值,颂扬人们通过劳动改变个人生活和命运,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创造社会价值。其次,社会要求每个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我国设立了劳动模范表彰制度,对每一个有主人翁责任感、卓越劳动创造、忘我拼搏奉献、做出劳动业绩的劳动者都给予充分尊重和肯定,在社会中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激励每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实干兴邦,用勤劳双手创造财富和幸福。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必须以劳动为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当下中国人应有的价值追求,需要倾注积极的情感认同,需要主动形成行为习惯。建设现代化国家、建造美好社会生活、个人恪守基本道德准则规范等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无一不是通过劳动价值的重视和肯定,经由劳动来筑就和美化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二)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成为共识

实践出真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国2017 年底有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 243 所,在校生2 753.59 万人,校均规模14 639 人。在1 243 所本科学校中,42 所“双一流大学”和95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要培养高水平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其余90%的高校主要应抓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适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些学校必须紧跟科技进步、产业发展步伐及时转变办学理念思路,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转型,使人才培养积极回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实现所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发展跨专业复合型,技能技术训练呈现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供给及时跟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良好对接,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此,很多高校已经明确认识到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是大势所趋,全校上下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正确之路,强校之路,树人之路的共识。2014 年178 所地方本科高校发布《驻马店共识》,并积极展开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实践;2015年国家重点支持和引导100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验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形势下要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相互适应,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更好衔接必须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当前校企合作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方面是合作内容和形式不明确、教师不能适应合作需要、育人效果不显著,企业方面是参与积极性不高、程度不深、知识学习与实践实训难以兼顾的“一头热”“两张皮”等。要很好地破解以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运行不畅、职责不明、人才培养合作成效不高等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劳动教育,转变师生的专业发展观念,强化劳动实践及专业实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一些高校的劳动教育特色可资借鉴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我国一些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好经验、好做法,这些特色和做法可供学习和借鉴。学生参与农作、创新农业科技、教学与生产合一是多数农业院校的一大特色,如山西农业大学成立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劳动课作为必修课并强化课程组织、考核、开发、管理,实行劳动小组自主互助,突出管理育人,精心创设校园劳动教育环境,强化熏陶,学生社团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让课堂上的农业科技知识走进田间、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吃苦精神,促进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10]。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院校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新时代“红色筑梦”劳动教育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传承红色劳动基因,弘扬优良劳动传统;开设1 学分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将校园公共区域卫生包干到每栋宿舍、每个班、每个人并实行责任制度;邀请知名工匠、各级劳模进校园开展劳动知识和精神宣讲;开展学生“四好文明宿舍”创建评比并设立劳动专项奖学金,教育和引导学生更加崇尚、尊重、热爱劳动[11]。凯里学院作为地方本科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的劳动实践课,规定大学1-3 年级的学生每学期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活动,内容分为校园保洁、环境监督、餐厅服务、外来人员引导、专业实践基地劳动等,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劳动实践,通过劳动感受服务社会的价值和快乐,养成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更重要的是,作为产教融合试点学校,每学期各专业都确定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周,要求合作企业派遣技术员进驻学校,借助项目实践、专业实训、技术开发等进行专业应用能力提升实训,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通过专业实践劳动促进学以致用,学了会用,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学习兴趣,同时也使知识应用及技术实践能力持续得到提高。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促进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引发良好行为的先导。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受科技文化、资本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使得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获得幸福的观念受到削弱和淡化。为此,必须采取措施转变大学生错误的劳动观念,培育正确的劳动观。一是崇尚劳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前途的向往日益迫切,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他们懂得要改变目前不尽如人意的物质生活环境,要摆脱对父母家人的各种依赖,只有激扬奋斗青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工作,辛勤劳动,不懈奋斗和付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获得相应地位,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二是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要破除和改变一些大学生轻视、鄙视甚至歧视一线生产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不良心态,使他们知晓劳动是一切财富获得、知识增长、生活幸福的基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爱岗敬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拥抱成功,感受幸福。三是尊重劳动。“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行行出状元。在劳动教育中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种劳动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深入理解和认同“每一个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理应值得尊重”。充分肯定和感念劳动者为每一件劳动成果所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学会珍惜劳动者踏实肯干、默默奉献的辛劳和点滴汗水凝成的劳动成果,让自觉维护每一位劳动者的尊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只要是劳动就值得尊重和珍爱,值得热爱和赞美,值得学习和奋斗。

(二)完善劳动教育制度设计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更高水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完成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关键一招。首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及其内涵。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对大学生来说,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学习和掌握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及必要的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思维、劳动习惯,自觉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其次,切实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改变目前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或列入“第二课堂”(课外校外活动)的做法,要认识到搞好劳动教育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大学必修课,将劳动教育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明确的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要求,保证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强化劳动教育整体性、系统化管理。大学必须切实重视劳动教育,唤起和提高全体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各项要求条理化、细化、可操作化,规定劳动教育的课时和学分要求,配备专业化的劳动课程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注重调动学生的劳动参与意识,促进劳动技能熟练掌握,持续提升他们的劳动素质。最后,创新、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与评价体系。教育管理部门要像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教学质量一样,出台相关的劳动教育要求或国家标准,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得到更好开展。

(三)重视学校劳动文化建设

大学师生共同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经过长期的交往和活动,他们在学校里所习得、共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构成了大学学校文化。学校劳动文化从学生拥有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对待劳动的态度、情感和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大学必须站在学校兴衰成败的高度重视劳动文化建设,使劳动育人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一是大力倡导“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营造“缺失劳动的教育不是完整的大学教育”的校园氛围。要改变以学习成绩好坏、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就只应专注于理论学习的传统做法,把“有劳动精神,学会劳动”作为评定和考核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指标,注重引导全体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主动参加劳动实践,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善于创造。二是激发“全员动手,美化校园”积极性,调动学生参加整洁校园工作和勤于整理内务。通过劳动课及其他劳动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校园净化、美化活动,通过检查评比、卫生督察推动学生自己打扫宿舍卫生,做到寝室每日整理、注重整洁、爱护环境,培养劳动技能及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劳动素质。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先进劳动典型,学习和弘扬劳动精神。广泛通过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QQ等)、校园网、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报纸、班会等渠道以影像、图片、声音等形式传播劳动模范、优秀工匠、创新英才等的先进思想和突出事迹,教育学生崇尚、热爱和尊敬通过劳动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劳动者,并努力向他们看齐、学习。四是全员参与学校劳动文化建设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共同体,共同承担劳动教育责任。社会要强化倡导和营造诚实劳动、勤勉工作、劳动光荣的舆论氛围,家长要提出自理自立的劳动要求,引导和教育孩子扣好日常劳动的第一粒扣子,教师和学生都争做热爱劳动、弘扬劳动精神的表率,共同担负起学校劳动文化建设的职责。

(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主要方面,让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劳动活动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一是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中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劳动实践教育质量。在大学课程教学中要打破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将实习、见习、科研训练、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作为落实课程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课程,强化专业的实践应用,学会多种情境下正确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落实劳动课程的实践内容,开展多种形式、全员参与的校内劳动。在劳动课程中除了必需的基础劳动知识和技能教学外,更重要的是组织全体学生从事劳动实践,参与校园环境、宿舍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给班级、学生指定卫生保洁责任区,使人人参与劳动、个个接受劳动教育。三是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特长,组织开展种养殖劳动实践。由各专业、各社团、各兴趣小组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可经允许后在专门区域从事电子维修、养花、种草、植树、栽培作物、养殖小动物、设计制作、创业实践等劳动活动,进行劳动成果展演。四是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公益劳动及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通过团学组织选派学生深入中小学、社区、工厂、农村、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进行支教、理论宣讲、卫生打扫、敬老助残服务,帮助慰问困难人群等社会服务、志愿劳动。五是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基地(基层)开展学工学农学商,体验和理解劳动生产、管理服务的过程,获得职业感受,发现个性特长,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志向。通过直接参与劳动实践,让大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体会劳动艰辛,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切实提高劳动能力。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劳动,加强劳动教育是大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劳动教育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