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来”
——从 “天地否”“地天泰” 看《周易》对中国哲学心性论的影响

2020-01-09 18:41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爻辞心性周易

王 渊

(宁夏大学 法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一、《周易》

《周易》一书传世以来,其作者、成书过程便饱受学界争论。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述》载:“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1]940《史记·周本纪》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求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1]22《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 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1]419除《史记》外,班固也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周易》的时代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初期学界大多数人根据上述文献记载,也认同在《周易》成书过程中经过了伏羲、西周文王和孔子的相继完善。根据现代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中64 卦及卦爻辞部分为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文王四子周公姬旦所作。

《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经》分为64 卦,每一卦分别有其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我们平常所见卦画中的 “一” 为阳爻;“--” 名为阴爻。六条阴阳爻组合成不同的卦象,例如:六条阳爻组成名为 “乾卦”——;六条阴爻组成的名为 “坤卦”——。在每一卦中,对构成此卦的每条爻的解释说明,称为爻辞;对六条爻的总结,称们普遍将其作为一部占卜吉凶的工具书来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易》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逐渐为人所重视。宋朱熹《周易本义·说卦传》有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2]472下文将用《周易》中具体的两卦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心性论的渊源。

二、地天泰

泰卦由连续的三条阳爻和三条阴爻构成。卦爻辞为:“泰,小往大来,吉亨。初九,拔茅茹,以为卦辞。《传》,即《周易大传》,或称《易传》,一共有10 篇,也称“十翼”。《易传》为解释说明《经》之功用。《传》之于《经》,如同羽翼之于鸟虫,《传》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传》由《彖传》64 篇、《象传》大小两部分、《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这7 部分构成。

《周易》产生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其汇,征吉。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2]82泰卦卦象为天地交泰,原本在地下的坤阴上行,天上的干阳下降,天地之气互相交合而通泰。《周易》之中,经常会用卦象来比喻现实,例如,卦辞 “小往大来” 有小人离去,君子回来之意。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2]311

初九是泰卦中连续三个阳爻的开始,且初九阳爻居阳位,当位,吉。在此用拔茅草作比喻,学术界对于 “茹” 解释较多:王弼认为是茅草的一种相连之状;虞翻认为是茅草的根;《说文》把茹解释为喂马的草料。综上,“拔茅茹,以其汇” 十分形象地将连续的三条阳爻比作拔茅草时连根一串牵连而出的状态。茅草为战时马匹所需的草料,汇集大量的茅草,有表达物资充沛之意,故出征大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2]311

九二同样为阳爻,居下卦中爻之位,有中道、中庸之意。此句在古今有着不同的解读。王弼注:“包荒为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者也。” 其宣扬了包容宽宏的君子之美。“不遐遗” 曾被解读为不遗漏远方之事,有深谋远略之褒义。而高亨则认为此句所述为渡河救人的故事:用挖空的匏瓜帮助自己渡河,渡河时朋友不幸溺水,但并未抛弃朋友,最终朋友还是溺水而亡,但是此种义行仍得 “赏”。虽然各种解释有所分歧,但九二阳爻居阴位,居下卦之中,且在上卦中有六五与之应,总体的评价是 “得尚于中行”。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2]311九三是三连阳爻最后一爻,为泰卦太平的极盛。所谓盛极必衰,此卦正是告诫世人没有平地不变为陡坡的,没有只出去不回来的,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道就没有灾害,不要怕不能取信于人,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禄是很有福分的。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2]311

六四开始为三条连续的阴爻。朱熹注:“已过乎中,泰已极矣,故三阴翩然而下复,……皆阴爻也。”[2]84关于此爻有多种解读,有人将六四爻认为是泰卦中的大壮卦,意指茁壮成长、飞速发展之势。爻辞用翩翩飞翔的鸟来作喻,告诫世人虽发展迅速,但不可因邻而致富,亦不可相互戒备。还有人认为六四的爻辞断句应该为:“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意思是像飞鸟一样连翩下降,虚怀若谷。这样与邻居相处,不互相戒备,彼此以诚相见。在此,本人也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2]311

六五爻讲述的是商纣王之父帝乙嫁女儿的故事,在当时,周的势力已经逐渐兴起,而商日渐衰微,为了稳定局势,帝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当时的西伯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此举有利于造福天下苍生,少生战乱,因此说 “以祉元吉”。六五爻在卦中所居的位置是君主之位,与九二相对应,朱熹注:“以阴居尊,为泰之主。柔中虚己,下应九二,吉之道也。”[2]84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2]312

上六是泰卦的最后一爻,泰极则否。此时卦象已经出现了转变,正如爻辞所言,城墙是挖城沟里的泥土堆砌而成,现在城墙倒了,泥土又复归于城沟里。不需要兴师动众地去攻打,这个国家内部已经混乱,城邑自行发号施令,已成礼崩乐坏之象。朱熹注:“虽得其贞,亦不免于羞吝。”[2]85在此种情势下,就算能够坚持正道也无济于事。

从整体上看,泰卦的六条爻都体现了 “交、通” 之意,初九与六四相应,象征通泰之始;九二和六五相应,象征通泰之盛;九三与上六相应,为通泰之末。六条爻象征着天地间事物发展的过程,阴阳二气相交融合,和谐共生才能繁荣发展。同时,还通过卦象告诫世人,没有永远的昌盛顺意,也没有永远的一片坦途。处于安泰之时切不可贪图享乐,需要有深深谋远略、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

三、天地何以否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2]311

否卦是泰卦的复卦,因此其含义与通达的泰卦相反,其意为闭塞不通,泰卦为小往大来,是君子之道,否卦为大往小来,是小人之道。从卦象上来看,否卦三条阴爻在下,阳爻在上。阳气无法下沉,阴气无法上浮,致使天地之气无法交融,万物闭塞不通。“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同时,认为此卦是国家混乱,人心背离,小人得势,君子失道之象。朱熹注:“否,备鄙反。否,闭塞也,七月之卦也。正与泰反,故曰匪人,谓非人道也。”[2]86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2]312

否卦第一爻的爻辞与泰卦初九几乎一样,都以拔茅茹作喻,但是泰卦初九言 “征吉”,为出征大吉之意;此爻言“贞吉”,为不宜出征,贞定为吉。朱熹注:“三阴在下,当否之时,小人连类而进之象,而初之恶则未形也,故戒其贞则吉而亨。盖能如是,则变而为君子矣。”[2]其他学者对此爻的解读大多与朱熹类似,认为此爻在告诫人们弃暗投明。在早期,贞守道义是可以成为君子的。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5]312

六二居中位且与九五相应,《周易》中二为臣位,五为君位,此时阴下阳上,符合臣道,因而为吉。值得注意的是,此爻中的 “包” 字仅能用在二、三、四等爻中,不能用于初爻。就像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更需要别人包容。由于整个卦是否卦,所以在这里是小人吉;但为什么大人在否中可以亨呢?这里就可看出孔子的观念:大人、君子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照样通达。《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其认为大人、小人能做到包容而承顺君子,大人则应当安守其否而后道亨,不能乱于小人之群。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2]312包羞,进献之物包裹起来,乃小人之行为。根据朱熹的注解,此爻为阴爻位居阳位,不中不正,代表着小人未能作出伤天害理之事,所以并没有凶兆。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2]312

九四,有所受命,没有灾难,众人依附而得福。在此,祉为福祉之意。六三、九四、九五是一个互巽,巽代表着风,风在卦象里有命令的含义。九四有象征众人的三条阴爻依附,命令可以有效传达。总体来看,否卦已经过半,小人之道开始逐渐退散。朱熹注:“九四,以阳居阴,不极其刚,故其占为有命无咎,即若有正确的命令则行事无咎,同伴也可以沾其福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2]312

《系辞传》:“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九五是否卦的主爻,其中休为终止之意。在经历了前四爻一之 “否” 后,在此终于快要结束了,大人可以获得吉祥。快要灭亡了,这样才会系紧在大桑树上。这是在说危机意识的重要性。九五阳爻得中得正,正是否卦将休、大人趋吉的预兆。后半句在《系辞传》中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君子需要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2]312

此爻是否卦的最后一爻,上九阳爻处于阴位,到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时候。《象》曰:“否终则倾。” 此时将要彻底结束闭塞的状态,重返通泰。

四、心性论的渊源

中国哲学的理论范式从源头上就与西方哲学的理论范式大有相同:西方哲学是知识论的哲学和本体论的哲学,比较重视逻辑推理和对真理的追求;而中国哲学则是一种散发着生命关怀的心性本体论哲学。

黑格尔曾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在他的判断里,中国哲学里并没有严格的逻辑体系;他还认为孔子所言只是经验及教训,因此孔子只能称之为 “世间智者”,并不能被看作是哲学家。但在今天看来,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哲学的心性本体论在《周易》之中,我们就可窥见一二。

成语 “否极泰来” 中包含的天地否、地天泰两卦的卦象演变,不仅仅蕴含着阴阳变化之道,还充斥着中国哲学中“生”的观念,万物生生不息。《泰·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天地阴阳之气通泰交融,万物才能和谐共生。在上文中,每一爻的阴阳变化,一阴一阳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天道人性的一种发源,而且为 “形而上者” 之道提供了作为本体的理论依据。“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没有永远的通泰安逸,历史的史实无数次地印证了这一点,处泰思否,保证上下之间的交融,维持 “生生” 才是泰卦里的人生智慧。“否终则倾” 则告诉世人,闭塞不通的状态是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要坚信否极泰来,打通阴阳之间的隔绝,恢复 “生” 境。此中体现出来的这种 “生生” 之道为后来中国哲学中不断发展的心性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渊源。而《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也正是以个体生命的 “生生” 去契合宇宙生命之 “生生” 来实现的。《周易》中所蕴含的 “生生” 之道,在经汉代的宇宙发生论、魏晋的宇宙本体论、隋唐的心性本体论,直至宋明理学发展到了鼎盛,朱子吸纳了程颐的 “性体情用” 说来解释心、性、情的关系,并将张载提出而未加以具体解说的 “心统性情” 说进行了系统阐发,最终发展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完善的心性本体论。

猜你喜欢
爻辞心性周易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用道
心性与现实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SUMMARIES OF ARTICLES
《易经》家人卦九五爻之考究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甜甜的“蝴蝶茧”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西周迁洛与《益》卦爻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