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01-10 11:22胡广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胡广珍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0 前言

初高中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发展速度的不均衡会使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变化,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将带来重大的影响。然而,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稳固,在面临学习、人际、情感等多方面问题时,他们往往承受巨大压力,加上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据调查,约20%中学生有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焦虑、抑郁、强迫症、轻生等),对青少年甚至整个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伤痛。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来说较晚,虽然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但整体的情况仍十分严峻。因此,改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些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例如辛自强、张梅对111925名中学生的研究,通过分析1992-2005年这些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发现:近20年,中学生心理问题一直在增加,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下降态势。后来的研究,如司秀玲对安阳1000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4.6%的同学有严重心理问题。另一项研究显示,约21%的中学生存在中度或以上心理问题。这些都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现状。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表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等。这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密不可分的。青春期的身心骤变,会给中学生带来心理困扰,产生如下特征:独立与依赖、开放与封闭、内向与表现共存等。青春期特定的身心特点为中学生带来烦恼增多、焦虑、抑郁、压抑等问题,何林渥斯曾称该阶段为“心理断乳期”,这与众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 国内关于心理健康的需求研究

南昌市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78.8%的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强度在3分以上(五级评分),说明绝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分析需求内容表明,中学生最需要学习指导,其次是升学指导,情商指导和自我意识辅导。对江门市324名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心理服务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父母沟通等。来自300名农村初中生的调查发现:学习方面心理需求最高,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次之。

国内关于该需求研究较少,但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普遍较大,并且都反映出学习升学、人际关系方面的高需求,在其他需求内容和程度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样本数量、地域差异、统计方法等有关。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目前该情况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做出改进。

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要求学校开展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提出“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继该文件之后,2002年教育部再次明确指出,中小学应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纪末至今,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发展,从研究层面到实践层面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突出的共性问题。

3.1 片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当谈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开这门课;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我家的孩子没有问题,不需要上这门课。其实这都是片面的认识。

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位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健全,激发发展潜能;从应用和实践的角度来看,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覆盖的范围更广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不单是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现实情况是,不仅仅是部分家长存在片面认识,一些学校领导、社会人士也存在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知,这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3.2 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做出改进,也有部分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中学普遍关注学业成绩而忽略心理健康,大部分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做的是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工作。不管是在师资力量还是课程设置上,都与国家设立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学校专业心理人员严重缺乏。在国外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生比为1:2000-1:1500,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数量十分匮乏,不仅与国际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也远远没有达到国内每4000名学生配备一名心理专业老师的标准,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很多中学的心理健康老师是其他岗位转行过来的,例如班主任、团委老师等,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与专业老师有一定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问题,以致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辅导,甚至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空有形式,却没有实质性效果。近年来,心理健康课程正在慢慢被大家接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处于边缘化状态。例如扬州市某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选修课程,且课时较少,一周只有一节课;不仅课程覆盖的学生数量少,而且难以进行系统的讲授。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也大大降低了课程的实际效果。

3.3 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有两方面。一方面,各地区、各学校缺乏联系发展不均衡。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因地区经济、地域位置等原因均衡不一。整体上来看,东部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态势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慢;尤其是某些地区的农村中学,该课程甚至尚未开设。另外,即使是同一地区,由于缺乏系统的联系和规划,各学校的发展也出现均衡不一的情况。这种区域间的孤立、失衡化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发展。

另一方面的孤立为,心理健康面向的对象只有学生。正如我们知道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心理健康的培育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力量。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家长才有可能培育出心理健全的孩子。而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面向学生,很少有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的工作事倍功半,更加困难。

4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4.1 学校方面

4.1.1 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

严峻的师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一方面,校方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立或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岗位,逐渐配备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直至达到国家标准;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部在修订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现有教师对普心、发心、教心、社心、测量、心理咨询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老师的心理测评能力。

4.1.2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善,主要有三点对策。首先,明确该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各中学应逐步把心理健康课设为必修的课程,且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一周至少开展两次;二是加大心理健康的教材建设。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需要一本符契合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教材,同时鼓励开发适合当地情况的本土课程。课程的选择和设计应以学生为本;三是丰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形式。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量大,单一的理论课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尝试把理论课、活动课还有心理辅导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心理健康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1.3 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

很多中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难以自我调试,也不愿意向家长、朋友们倾诉,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场所,应当负责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诊断与咨询服务。通过提供全面、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概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应系统开发各种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引导各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及时反映班级同学的心理困扰;为全面提升中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主动求助等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家庭方面

4.2.1 营造宽松民主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孩子是在家庭的氛围中成长的,可以说,孩子所习得的大部分经验来源于这个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尚不稳固,要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当考虑到他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只有民主的教养方式才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表达方式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种民主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和谐、健康地发展。

4.2.2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学习心理有关的知识,在孩子伤心低落时及时给予倾听与安慰,在孩子陷入困境时给予支持和协助,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

4.3 社会方面

4.3.1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是影响中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是对于个体、对于家庭、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增强宣传力度。首先各级政府应根据上级文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其次需要大众传媒、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增加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使全社会逐渐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4.3.2 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

社会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的心理危机防预机制,在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这三个阶段分别做到主动预防、及时干预、消除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干预机制。危机前,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灵活性,学会应对冲突的方法,做好预防的工作;危机发生时,要第一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确保学生的身心安全;在危机发生后,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功能。各级政府还应联合社会心理力量,建立与医院、社会心理机构等的合作关系,构建系统、全面的心理机制。

总之,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严峻现状,然而这项复杂、艰巨的长期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只有通过家、校、社的通力合作,切实落实行动,才能有效保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心理感受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