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视阈的大学生培养路径探索

2020-01-10 11:22陈金豪顾鸿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大学生

张 昕 陈金豪 顾鸿飞

(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0 前言

在就业市场不断被扩大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也在不断被拓宽,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大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以就业质量的提高来替代单纯的就业率高,越来越成为高校工作的重心。在长久的探索与磨合中,很多高校探索出了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共同管理、协同育人的目的。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出共建育人平台,也能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加一把力,不仅是互惠共赢的过程,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以及新时期育人要求的新趋势。

1 校企合作与大学生综合培养的内在关联

1.1 搭建平台,深化学生实践能力

在当代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课堂,轻社会”的现象,理论知识往往是基础,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更是是关键。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大学生所学所得在行业内提前得到应用,在应用的同时不仅强化了专业基础知识,更是提前使大学生参与到相应专业,提高行业适应能力。

1.2 综合培养,满足高校培养人才之需

当前社会、经济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的人才需要求与十几年前已有了天壤之别,但现阶段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旧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存在社会的需求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一致。在企业和公司的发展中,日常运行和管理会出现不断的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这些往往是课本和讲授中学不到的。通过校企合作,在提高了大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这些变革和技术创新也形成了对大学生培养的一种客观倒逼,通过校园、企业联合发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满足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1.3 输送人才,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生到企业实践和锻炼,实现其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需求,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高校为企业输送适合企业或产业链的人才,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所具备的新时代的新特点,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故而对企业的长久发展起到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益,转化成最大的经济效益。

1.4 资源共享,产教共赢

高校具有丰富的学科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企业和行业在经营管理中积累出的经验或资源,或遇到的专业领域内的疑难问题,在校企合作的互通互融、交流碰撞中,能够实理念互融、经验互借、资源互联,对于双方的发展都是不可多得机会,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也为企业输送了优质的人才,更是一次基于优势互补的产教共赢。

2 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瓶颈

2.1 监督机制匮乏

虽然各地都支持校企合作,但是从现有发展情况看,有效监督机构的缺乏仍然是制约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和企业往往依托所签订的合同来明确协同育人的标准、分工以及权责,但是却不能对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际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明确指示和规定,仅靠二者签订的合同来明晰双方的权利、义务、甚至是利润分配问题远远不够。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也不能为学生、高校、企业提供明确的保障,长此以往,校方、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故而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构,来直接监管校企工作的实效,对各方主体都起到监督作用。

2.2 合作模式单一,不深入

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形式较为单一。高校往往考虑到学生安全等诸多因素,大多只同意学生参与到传统的、安全系数高的生产和管理工作;而如果校企合作增加了企业的财力、人力以及管理支出成本,也会降低企业的积极性,选择较为单一、便捷的协同育人路径。目前常见的模式局限于实地考察参观企业、选派学生到企业参与基础性的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学等。这类活动如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学,一般由学校安排,学生对于强制性的活动抵触情绪较强,故而存在想听的同学积极、不想听的做“低头族”的两极分化现象;选派学生去实习,大多只能接触到基础性的工作,且存在学生问老师答、学生不问老师不答的现象,教育效果不佳。

2.3 激励作用不明显

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中,收益不明显则会大大减低校企双方的工作积极性。在校企合中激励作用发挥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优惠政策、资金支持不明确,地方往往没有出台明晰的校企合作政策,故而致使高校、企业望而却步;二是在没有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企业往往还要承担着的大学生的师资指导、食宿餐饮、工资补贴等费用,无疑加大了企业日常运转的开销。众所周知,企业往往以营利为最终目标,如果这些管理成本、风险及财力支出在企业在日常运转中加大,很可能会大幅降低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三是由于多种因素,部分高校对校企合作的激励不够,如担心学生在企业出意外、资金支出使得教学科研滞后等各种情况,故而致使校企合作难以有效推进,或开展效果不明显。

3 校企合作视阈下大学生培养的有效路径

3.1 搭建平台,构建关系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企业的育人力量,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发展、社会发展需求。由此,首先应做的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友好的合作关系。应通过校友、校企、校地等多种途径,辅以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搭建沟通联系、教学实践平台,加深与企业的联系,从有合作意愿的企业着手,加深合作愿望,明确合作的方向及方式,从而解决沟通障碍,打破合作僵局,大幅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为构建关系奠好基础。

高校方面,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企业、社会的用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通过输送人才到企业参与实践,强化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吸纳优秀大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为期提供校外实践场地和条件,缓解了企业自身的用人压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长期发展做人才储备。

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由于校企合作中各方立场不同、代表利益不同,合作中往往存在多种问题。故而应该以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持续长久的良好关系,这是充分保证渠道畅通、维持合作热情、夯实持续合作意愿的基础,而这需要明晰权责匹配、各方职责以及分工。笔者认为,现阶段如需实现校企合作的长久良好运行,需以高校管理部门作为主导者,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从而在内容上、方式上、成效上全面提升合作效果。

3.2 完善机制,合作育人

在当前形势下,校企合作育人是实现高校育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有效路径。其一,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研发指导,为企业的科研发展注入活力;其二,企业所具有的实践平台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缺的平台,所以高校与企业合作联合育人是必然趋势。要想实现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机制,探索出一条长久之路,实现双方共赢。

以合理的财务手段作为激励。当前,增加人力、财力及管理支出成本是很多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之一,以合理财政奖励来奖励企业,可以激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中去,化被动为主动,为校企工作落地打好基础。

以合同形式明确分工。在高校与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愿后,应将具体合作事宜以合同形势固化。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落实权利、义务、责任分工,形成合力,实现高校专业与企业实践的强强联合。

完善外部监督保障机制。要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应当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保障机制建设。在校企合作中,应当加入第三方,可以是高校管理关门,可以是企业管理部门,在明确合作两大主体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中的方方面面予以规范和约束,并进行公平系统的监管,以推进深度的共赢互助。对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争议,为双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切实保障二者权利和权益,规范合作过程。

3.3 选配“双师”,长效管理

为大学生培养选配“双师”,可以打破固有的培养模式。“双师”,即选择行业企业内的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作为导师,协同育人。笔者认为,“双师”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至关重要一环。如果大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得不到业内专家的指导和点播,只局限于基础性的工作,则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就没有得到体现;若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结束后,校内专任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将实践所得与课本固有知识结构凝练升华,则课堂教育的作用也没有发挥明显。

故而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应该齐抓共管,双管齐下,共同参与,长效管理,企业和高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激发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强化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