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01-10 11:22李雨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同辈教育者中学生

李雨秋

(湖北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2)

1 同辈群体的内涵及特点

1.1 同辈群体的内涵

同辈在汉语词典中是指年辈相同的朋友。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机组合体。同辈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非正式群体,因为在某些方面比较相似,因此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紧密。本文中所述的同辈群体指中学生同辈群体。处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是中学生渴望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希望个体独立,远离父母对自身的束缚。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交往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自己的非正式群体。因此步入中学阶段后,同辈群体对中学生的影响日趋增强。而且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之一,同辈群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其它环境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同辈群体的特点

同辈群体具有发展的独特性和广泛的渗透性特点。第一,不仅每一个中学生同辈群体都会形成、发展出属于自身群体特色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为群体成员提供了不同的价值标准。而且人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等,中学生同辈群体正是由于个人不同而自由选择组合的结果,因此不同的同辈群体在发展上各有不同,具有发展的独特性。第二,同辈群体人员交往密切,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学生同辈群体基本上是平等关系,在这种条件下群体成员之间很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而且一般来说中学生同辈群体中都有一位核心领导人物,因为其魅力、能力、知识等因素获得群内成员的普遍认可,群体内成员会在不知不觉间向核心人物看齐,对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2 同辈群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1 影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成长离不开正确政治思想的引领,要引导中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同辈群体作为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之一,对中学生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学生同辈群体都具有不同的价值标准,而且在这个时期中学生力图摆脱家长或者其他成年人的监护,价值观念受到中学生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于来自其它方面的影响。

2.2 妨碍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中学生同辈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如果当群体意见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群体成员一般会听取群体的意见、遵守群体的规范。但有些意见和规范不利于中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如消极型同辈群体,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中学生自身辨别是非能力弱,在消极型同辈群体中容易被潜移默化,产生盲从心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教会中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等诸多方面。而消极型的同辈群体无法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促进作用,反之却妨碍了中学生正确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或进展变得缓慢。

2.3 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者会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以满足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需要。把一定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要求转化为中学生的内在素质。但是中学生同辈群体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标准以及群体内部的核心人物,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遵守群体内部奉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向核心人物看齐。群体内部成员对核心人物的认可度大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核心领导人物的言行偏离正确轨道,也会对群体内部其它成员造成影响。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力下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加大了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 同辈群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3.1 家庭方面

3.1.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都数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本身学业压力重,家庭环境应是学生放松、释放压力的场所。如果家庭生活中没有给予学生释放压力的环境,学生就容易通过其他渠道去发泄情感。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弱的中学生易被情感冲击,选择不良的同伴群体。因此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关心子女的交友状况,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引导子女交往益友,培养孩子独立、稳重等良好性格,参与积极的中学生同辈群体活动。

3.1.2 提高家长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提高家长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第一,家长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与集体、他人的关系。第二,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家长具备充实的知识,有利于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家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影响。

3.1.3 树立正确的同辈群体认识观

树立正确的中学生同辈群体认识观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因为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家二是因为家长一心扑在孩子的学习上面,认为孩子所交之友都是“狐朋狗友”,没有深入交往的必要,想让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依然活跃在家长所设置的圈子里。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正视和尊重中学生同辈群体的存在,人们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经过不断的提高与发展,才能获得螺旋式的上升,对于中学生同辈群体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去加深对中学生同辈群体的认识与思考,如阅读关于中学生同辈群体的相关书籍、公众号等。

3.2 学校方面

3.2.1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

校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校园环境的状况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离不开环境。中学生同辈群体基本是在校园环境下建立、形成和发展,学校是中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有利于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建立积极型的同辈群体打下基础。

第一,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形式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真正落实到人的培养。中学生同辈群体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向的影响,而是双向的互动。一方面加强对中学生同辈群体的研究和引导,抑制其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为中学生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让中学生在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中发展,也有利于构建积极型的同辈群体。

第二,创造良好的思政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体现思政教师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贴近时代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这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体系,进而转化为中学生的价值体系。有效的思政课堂能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作用,促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和增强思政课教师的魅力,有助于中学生选择积极型的同辈群体以及提升中学生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的认可。

3.2.2 利用核心人物引导群体积极向上

中学生同辈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群体内部的核心领导人物并不是通过选举、任命等方式产生,而是由于自身的人格魅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受到群体内部成员的认可,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中学生同辈群体中的核心领导人物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整个群体的性质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力有时胜过教师和家长。有效利用中学生同辈群体中的核心领导人物,做好群体内部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中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抓典型的方法,对核心领导人物进行重点教育,以平等的态度去交流、关心、信任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利用核心领导人物的影响力引导整个同辈群体积极向上。

3.2.3 提高中学生对同辈群体的辨别力

中学生的心理水平是一种半成熟和半幼稚状态,对世界、社会、个人的看法具有很强的片面性,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能力弱。而这时的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很容易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表达心理情感,但却又想表现自己和获得同辈、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因此中学生在交友时容易出现问题,受到不良群体亚文化的影响。

学校方面要通过一些方式、手段去提高中学生对同辈群体的辨别力,亲近积极型的同辈群体,远离消极型的同辈群体,这样就可以避免中学生受到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减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学校方面可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法治意识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中学生同辈群体是以情感作为维系纽带,中学生意志薄弱很容易意气用事,盲目跟风。因此可以通过这些类型的教育活动开阔视野,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提高中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选择有益的中学生同辈群体,远离不良的中学生同辈群体。

4 结语

进入中学以后,同辈群体对中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利用好同辈群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同辈教育者中学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消失吧!同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大学生英语写作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