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2020-01-10 11:22张芯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竞赛互联网+主体

喻 琼 张芯悦

(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 四川·绵阳 621010)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它旨在通过鼓励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麻省理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摇篮,也是现代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理念的开创先驱。法国通过成立创新创业计划培训中心孵化先进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想。此外,在东亚的一些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热潮引起了巨大的多米诺效应。

我国相比于发达国家,虽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起步晚,但近年来国家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推进工作开展扎实,颁布了一系列税收、工商等方面的政策,工作成效突飞猛进。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先进学府为先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展开创新创业教育。

1.2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可分为四个大类:一是特色教育,高校通过其本校特色专业或突出成就从一个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实践教育,一部分高校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实操”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学科创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从学科专业出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承担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还是科学研究孵化的摇篮,某种程度而言高校推动着社会科学、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角度提升高校的生命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起步晚、推进迟,还存在些许不足,其突出问题主要有:

(1)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缺乏权威性、专业素质不强。校外兼职创业导师稀少,部分导师缺乏责任心,校内指导教师创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群体不足,呈“顶尖”化导向。大部分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活动开展院系或者专业较少,且参与的学生存在“顶尖化”导向,且受众学生群体缺乏普及性、大规模性、跨学科性和跨院系性等创新创业人才团体特征。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性质不足。部分高校虽设立创新创业基地,但就质量和数量而言明显存在不足,存在部分专业无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部分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认识不足等问题,由此可得出:我国高校目前尚未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因此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达不到预期效果。

2 以省属重点院校为例的“互联网+”大学生双创活动开展情况

西南科技大学自2015年起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参赛项目由2015年的25项增加到2019年的3756项,参赛人数由87人增加到41874人,参赛项目年增长率高达172%,参赛人数年增长率高达156%,为找出西南科技大学“互联网+”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举办规模逐年增大,参赛人数逐年稳步上升的原因,论文以“互联网+”为例、对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研,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中找出体制中的特点和不足,从而分析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这个多元的群集运作系统,其运行法则、生成逻辑、建设路径等问题如何进行多主体结合,及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运行如何稳步推进。

2.1 “互联网+”与高校人才输出质量的关系

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嵌入社会发展之中是新时代之需,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项目跟踪调研了西南科技大学“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人才发展情况,调研样本均为2018届毕业生。在就业情况方面,本校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3.0%,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除升学学生以外,就业率达100%,高于我校平均就业率;进入校内决赛的升学学生中推免录取率达52%。同时就非应届毕业生进行调研,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中,获校市级以上奖学金学生比例显著提升。就创新创业竞赛参与度调查结果而言,参与过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仅仅只占25%,综上所述,虽然创新创业竞赛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高校中呈“精英化”导向,即参与的学生为精英化导向,具体可概括为“参与的学生为成绩突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使得学生精英化”。

2.2 “互联网+”校、政、企、行内在联系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完备的运行体制,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及市场四大主体共同发力,因此“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元的群集运作系统。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掀起一股创新创业新浪潮。西南科技大学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摸索出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从课堂层面,学校推出相关必修课程,从政策方面普及创新创业思想;从创意层面,学校积极鼓励学生主持和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并提供一定的孵化支柱;从实践层面,学校聘请创新创业评审指导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并联合当地企业和相关行业提供一系列的落地孵化政策。

3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

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协助、共同孕育,是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的必经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有机整体包括:知识体系的建立、信息、物质、资源的交流以及人才的培养,系统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关系逐渐形成,主体之间职任清晰,又紧密联系,成为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在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各元主体根据群集的要求与各元间的配合情况进行互动形态的调节,这是系统元与元之间、元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也是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源源不断的动态化运行的动力。因此本文就多元主体间关系进行研究,从育人机制和供给侧角度思考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从而创新地建设了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1 从供给侧协调“多元主体”间的关系

大学生竞赛的供给、组织、参与、结果呈现等多个阶段,涉及多个治理体系,因此多主体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着重研究“多主体”内在逻辑,本文从供给侧、需求侧来理解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其中供给侧、需求侧的关注点各不相同。诸如“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涉及企业、高校等多个主体,其中企业是高校创新创业平台、资本和市场的主要提供者,为供给侧,高校、学生和教师需要市场一定的社会扶持,因此为需求侧。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供给侧侧重市场,即重视资本运作;需求侧侧重质量,即人才质量和科研质量。因此高校作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枢纽,需要协调供给侧和需求侧关系,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3.2 推进“政校企行”育人机制

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高校需要充分融合社会资源,将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做到有效解决社会人才需求的“痛点”问题,实现校、地对接,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协同育人,本文提出“政校企行”育人机制,四方协调,协同推进互联网+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政: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首要的任务是研读各级创新创业政策,在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分别下发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自主创业种类和针对各自主创业相关优惠政策。

校: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需全面普及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邀请知名导师与创业经验丰富的校友,解读“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向学生植入创新思维和方法,普及创新创业的时代必须性、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和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

企:联合企业,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为例,聘请企业导师指导优秀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撰写,并对创新创业模式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解读,从财务和运营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通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规范化、明确化和顺利化。

行:既是深度解读行业,也是鼓励学生采取行动。通过深度解读行业规则和行业现状,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规范化的指导。结合行业内顶尖企业,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见习,深入行业相关岗位,熟悉企业相关流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过程,推荐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创新创业竞赛。

4 小结

不仅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作创新创业教育的口号,更要当作长久以来我国科技发展人和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创新创业系统作为多元主体涉及学生、教师、高校、行业、企业和政策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因此高校需做好多元主体的枢纽,协调好多元主体间的关系,“政校企行”育人机制的提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创新创业多元主体的协调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猜你喜欢
竞赛互联网+主体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看竞赛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