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以西安地区为例

2020-01-10 11:2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西安地区博物馆思政

刘 东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119)

博物馆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公共教育的主要载体,随着博物馆的涵义和功能逐步丰富和完善,博物馆涵盖范围日趋扩大,博物馆资源更加丰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和公共教育责任越加凸显。将博物馆资源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既可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的内容与形式,更可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博物馆独特的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航标,外化为实际行动。

1 应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1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需要

博物馆资源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触我国历史悠久的文明进步、经济发展、政治变化、文化传承、社会变革等,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传承、发展与昌盛,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看齐意识,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西安地区大多数博物馆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尤其是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博物馆资源,开展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1.2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而博物馆是高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堂的有效平台。

1.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博物馆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见证者,博物馆成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和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作为学校发展历程和学校特色的承载者,是校园文化积淀的见证,是学校人文精神归属,可增强学生荣校、爱校的归属情感。

2 西安地区应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西安地区博物馆资源丰富,种类齐全。1909年,在西安南院门创办劝工陈列所(原为陕西巡抚衙门东花园),这是西安地区最早的博物馆雏形,也是陕西省博物馆发展的起源。此后,西安地区博物馆开始艰难曲折发展。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西安建成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城”的发展目标。据201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公布,西安地区已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21座。在全国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西安地区占据7席。其中高校博物馆17座,“红色”博物馆10座,为西安地区应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3 西安地区应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虽然党和国家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重视,对博物馆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更深刻,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支持,但高校“思政教育”和博物馆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从国家政策来看,博物馆教育属于面向社会的公共教育服务,在政策上要求博物馆需要重视并积极践行社会教育职能,但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博物馆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

博物馆在展陈设计和展品陈列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博物馆的综合发展,针对学生开放的活动属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伴生品,因此,博物馆为高校和大学生提供的资源并没有针对性,博物馆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也未形成系统的合作模式,这种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节或者对接错位,导致博物馆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利用率极低。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并没有将博物馆资源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各自为阵,缺乏有效的长效教育合作机制。

3.2 教育模式单一,地域分布失衡

博物馆作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提供的教育模式单调,对缺乏吸引力。目前西安地区历史类博物馆占绝大多数,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除了7个一级馆和个别革命纪念馆外,其他此类博物馆都缺乏对高校“思政教育”给予资源支持服务,尤其是高校博物馆,并未和高校“思政教育”形成有效衔接,甚至西安地区绝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学校博物馆或校史馆。

西安地区的博物馆资源主要集中雁塔区、碑林区、未央区等地,各地区之间的博物馆资源未能实现普遍的馆际合作,资源共享,导致部分区域高校很难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资源。

3.3 学生在博物馆学习活动中流于形式

参观学习是目前博物馆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学生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形式化严重,本末倒置严重。教师未能提前与博物馆进行有效对接,进一步设计参观学习的重点对象和内容,牵强的将博物馆、纪念馆的资源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一起,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4 博物馆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建议

4.1 充分认识博物馆资源的重要性

目前,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同,但博物馆教育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甚至许多博物馆都没有专业的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而各博物馆现有的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主要来源于博物馆宣教方面的工作人员,大多都并非科班出身,导致他们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不能真正从社会教育角度来科学地设计博物馆教育活动,更不能很好地与高校“思政教育”形成有效沟通和对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教师是博物馆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只有教师对博物馆资源的价值和博物馆教育活动有了充分地肯定,才能设计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博物馆资源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博物馆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有国家政策和学校管理层的支持,更需要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博物馆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具备专业理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素质。

4.2 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合作机制

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博物馆和高等学校属于两个不同属性的机构,博物馆的主要的功能是文物的收藏与管理,它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以“馆藏文物”为基础提供有限的社会服务和教育。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还没有普遍与博物馆资源形成相辅相成作用,同样博物馆也并未对高校“思政教育”形成长期稳定且有针对性的资源应用支持。因此,高校和博物馆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与稳定的合作机制来规范资源的应用,尤其是与高校自己的博物馆建立的的长期合作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在长期教育发展中应用博物馆资源提供保障。

4.3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步入信息时代,博物馆也随之走上了信息化道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5G的日益普及,融媒体的不断进步,数字博物馆得到很好的发展,将‘物’以‘数字’的状态呈现,极大地增强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打破了博物馆资源教育的时空限制。借助数字化博物馆的传播和推广功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取得了极大进步。数字博物馆所带来的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将观众对博物馆资源的了解从视觉体验延伸到了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数字博物馆信息的数字化也使观众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博物馆教育信息,不再受时间、特点的限制。

西安地区博物馆数量多,类型多样,资源极为丰富,在博物馆发展和博物馆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大多数博物馆在展陈和知识传递上已经开始注重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阵地的诞生,打破了博物馆资源传统的展陈方式和信息的传递方式。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阵地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博物馆资源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中,一定要注意网络阵地的建设和有效利用。

猜你喜欢
西安地区博物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博物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西安地区某绿化屋顶对室外空气的净化作用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露天博物馆
西安地区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研究
西安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气象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