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策略研究

2020-01-10 11:22吴福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教龄职业倦怠

吴福婷 朱 岩 王 磊

(宁夏工业职业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2019年1月,随着国务院制定下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肩负着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使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专业发展能力、实干精神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效性,职业倦怠对高职院校教师发挥职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同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心理学领域。使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了心理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职业倦怠”的定义是什么呢?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因过长的工作时间、过大的工作量、过高的工作强度而使得身体和情绪出现极度消耗状态,是由于长期在工作环境中承受过大压力的结果。研究者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情绪衰竭,是指个体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二是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麻木或否定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三是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评价自我的价值与意义的倾向降低。

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高职教师经受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常常使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进行着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导致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降低。教师一旦使自己陷入职业倦怠的泥潭,会对日常生活、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损坏身心健康,从而影响周围人和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教师职业倦怠会对教师、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是阻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5》中阐释,教师情绪衰竭情况要引起关注。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相继实施,教师的压力日趋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工作热情锐减

对150名高职院校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到,80%的教师表示存在职业倦怠,随着教龄的增加,对工作的热情在慢慢减退,看不到清晰的职业规划,感到压力大、疲惫感增加、身体状况水平日趋下降。

1.2 工作成就感降低

高职院校生源基数逐年增长,但是生源的质量与往年相比较有所下降,如学生对学习兴趣日渐降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目标模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力投入要比本科院校的教师投入更多,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学生建立关系、教学方法的改进、摸索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而投入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的精力减少,深深的挫败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1.3 心理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企业、家长、学校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期望值日渐增加,教师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表现为焦虑、紧张、热情锐减、消极应对压力,重教书轻育人现象还依旧存在,使的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下降,压力应对模式单一,职业倦怠频发。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教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产生的递进的情绪反映过程。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可以从教师角色认同、职称评定、待遇收入、压力应对方式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教师的角色认同

教师角色的行为期待就是指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职业画像;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也有职业画像,我们称之为自我形象构想。教师自我形象构想受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职业画像影响。教师可以认同和接受这个公共形象,会把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职业画像看成是自己的形象构想,相比较而言,社会对教师角色行为的期待越合理,才越容易被教师认同和接受,更愿意将其作为职业努力的目标。中华传统历来把教师看作敦品力学、生活清雅之人,尊师重道氛围浓厚。如果社会对教师评价偏低,待遇低,就会影响教师对其角色的认同、接受和践行。高职院校教师中,由于学生生源分数线低,学生自身的学业水平较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弱,自制力弱,加之受限于教育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明显,造成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角色认同出现一定的偏差,挫败感强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2.2 职称评定机制的影响

近几年,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机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现行的职称评定改革的过程中,依旧出现论资排辈、注重科研论文等方面的现象,表现在部分入职10-15年的教师年龄段相近,但是从讲师向更高一级职称评定,受职称评审运行机制、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成本增加,教学任务繁重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致使教师疲于应付,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致使部分教师放弃再往较高层级的职称晋升,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体验,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2.3 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水平低

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待遇略有差别,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平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物价水平逐年变化,待遇收入的高低影响着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企业办学或民办学校的高职院校教师收入平均低于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教师收入水平,各类性质的高职院校教师收入的差异化,同一单位内教师收入的差异化水平等等,会在一定范围内使教师对收入水平产生认知偏差,表现在工龄时间长短、教龄时间长短、年龄大小等之间的差异化不够突出,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教师带多带少一个样,教龄时间长短一个样,较好教坏一个样等情况,影响教师教学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4 应对压力方式的影响

国际劳工组织于1994年曾指出:“世界正在变成紧张的世界。”过度紧张会令人出现焦虑、压抑、疲乏、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等现象。受工业组织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职业倦怠被看作是与“工作满意”“组织承诺”等概念相联系的工作压力的一种形式。影响职业倦怠的压力源主要包括社会压力、组织压力、个人压力、学生压力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因子中最为突出的是情绪衰竭,一半的高职院校教师有明显的情绪衰竭表现,教龄15-20年的高职院校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显著高于教龄5年以下和教龄11-14年的高职院校教师。教龄15-20年的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也最高,随着职称升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越来越严重,如何应对压力,采用积极或是消极的方式应对压力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如果采用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产生的就是职业倦怠,如果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产生的就是前进的动力、职业的幸福感。

3 高职院校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策略

3.1 强化教师角色认同感

我国的教育体制贯通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育机制,高职院校教师面对教师角色,应积极的对接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不断的强化教师角色身份,打破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期望值,弱化急功近利的思想。重新对教师角色作出新的梳理和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书育人的使命,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互助帮扶教育、师生互动机制,教与学的关系转变等方式,从而实现从外部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教师个人内部形成合理的期望,调整个人和教学的关系,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积极转变角色观念,强化角色认同感,缓解职业倦怠。

3.2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机制改革

近年来,国家进行人才分类评价体制改革,各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也相继出台职称评定改革的相关制度,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下放权限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进行认定。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各高校要加强职称认定机制的探索,将重科研转变为重教师基本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研发能力、教学效果等综合评价体制,更全面的引导教师坚守课堂阵地,遵循教学规律,更好的建立教师-教学-学生的职称评定机制,营造高职院校教师评定职称的良好氛围,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科学有序的发展。

3.3 构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待遇水平

教师是培根铸魂的主体,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可以更好的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价值认同感,主要针对课酬改革、职称改革、学历晋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领域多方面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价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办学的学校,要遵循教育办学规律,激励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打破原有的企业工资体系,更好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形成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立体化构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育生涯中产生的必然产物,随着教育改革发展、高校的持续发展、教师心理策略等各方面的不断完善,教师职业倦怠会向着积极方向转化,不断为建设教育事业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教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