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创新服务新模式初探

2020-01-10 11:22夏玉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图书馆资源

夏玉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1 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内涵

从社会发展整体来看,无论何时何地,社会发展总是呈现一种不均衡性,如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均衡性,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长期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建国后至今,不均衡的发展导致了各类资源的不均匀分布,社会资源总是以集约化的形式存在,也包括了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规模和质量提高代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果,但如果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未从中受益,那么这种发展时不可取的、是片面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并不需要这种小众的精神文明,而是要惠及大多数人的精神文明。

在长期的劳动创造过程中,如书籍、图片、照片、影片等资料多以集中保管的方式保存下来,而汇集这些资料的地方在古代叫藏经阁、藏书楼、翰林院等,在现代这些地区统一称为图书馆。对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图书馆不仅仅是文献资料保管的空间,其中对外开放的高校图书馆更是连接物质文明和精神、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纽带,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既是资料也是精神文明具现化的方式,甚至在某些地区高校图书馆还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无论是从现实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来说,高校图书馆在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从高校图书馆性质来看,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属于公立图书馆,其具有公共性质和公益性质,高校图书馆受众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学者。随着高校校园的逐步开放,高校图书馆也将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开放,面向广大群众、面向一切对知识有需求的社会大众。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也因此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接轨,丰富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即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现代社会、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从高校图书馆特征来看,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所处地区(通常是社区、行政区)内知识、文化、技术最集中的区域,高校图书馆无愧是大众文化最集中、最典型、最开放的汇集空间。高校图书馆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接待来自各个层次的读者、访问者及其他用户,这是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交融的表现,体现了文化领域的“兼容并包”与“百花齐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是沟通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关键,也是促进各类文化间均衡发展的关键。

此外,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与建设也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与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息息相关,其是高校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高校图书馆文化是否繁荣直接决定了校园文化能否繁荣。

2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局

2.1 内容多样化

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图书馆职能较为单一,一般以书籍借阅和文献资料查阅为主,新时期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不再局限于借阅与查阅服务,还包括教学、科研等直接文化服务以及与文化服务相关的其他服务,如提供一个可靠、稳定、安静、舒适的文化服务场所,还比如用户在接受文化服务时的其他发展性需求(餐饮服务、影视服务、文娱服务等)。

很多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和服务者未认识到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改变,其提供的服务依旧局限于传统职能,导致图书馆人气降低,其对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也就相对有限。

2.2 渠道多样化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与结合较为广泛,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职能也必然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这对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所谓挑战,指的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否将其服务职能完美移植到电子平台之上,构建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多维度文化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文化服务能力和技术有所改变与提高,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

所谓机遇,指的是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当在网络虚拟空间内建立起图书馆品牌时,发达的网络媒体可以助力品牌图书馆的发展,使之快速积累人气和知名度,从而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的作用。

3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与服务发展建议

3.1 完善资源整合

优秀文化传承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落实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资源支持,包括基本的图书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零散的文化传承资源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优势文化传承资源并未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所用。

首先,要对实体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实体图书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馆藏是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对于珍藏的图书要进行妥善保护,避免图书的毁坏;对于现存的珍本、孤本、残卷等要特殊保护,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制作拓本以供阅览;对于现阶段大众文化中较为流行的作品要及时收录,不断丰富图书馆馆藏。

其次,将网络空间内优质资源进行整合。网络空间内存在大量的文化传承资源,其中有很多资源均可纳入高校图书馆,将存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资源纳入高校图书馆馆藏之中,丰富图书馆文化底蕴。

3.2 多样化的文化传承活动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可以举办形式多样、规模较小但参与门槛较低的文化传承活动,通过高频次活动来不断扩大影响力、积累知名度,从而逐步达到文化传承目的。

首先,可以针对不同人群,举办各类组织活动较为零散、针对人群不同的小型文化活动。比如针对一般学生的课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诗词比赛、朗诵、读书角等,针对音乐、舞蹈艺术生的校园文化节、舞台剧等。此类活动对场地、人员、技术、资金的需求较低,可以做到持续性开展,当然也可将多次活动列为一个系列,形成独特的高校文化品牌,促进校园文化的构建以及对校园辐射区域内的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举办面向所有人的大中型文化活动,如201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燕园落叶艺术节”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优势在于门槛低、参与度高,任何专业、特长的学生、教师、社区居民都可凭爱好参与,能够让更多的人切实参与到文化传承相关体验与实践中,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活动从校园和周边社区内征集广泛的文化作品,从而用于丰富高校图书馆文化底蕴。

3.3 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

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也是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图书馆品牌文化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竞争优势建立的基础,其对文化传承、图书馆未来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简单来说,图书馆文化品牌特色越鲜明,越容易受到群众认知,越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推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为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员要树立起明确的品牌意识,找到本校图书馆在文化上的优势项目,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一流的图书馆文化品牌。在常规工作基础上,完善图书馆对知识信息手机、整理、加工、存储、创新、传播等工作的多个环节,为读者提供一流的知识信息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通过改革与创新,提高图书馆文化传承工作的质量的提高,以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独特的创意吸引读者,使高校图书馆呈现勃勃生机。

其次,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过程中,需要对服务理念进行调整和优化。服务理念的调整与优化需落实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面对读者时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时刻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如为读者建立便捷的图书检索机制或图书分类管理机制,提高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知识信息的服务理念,不能将知识信息单纯地作为冷冰冰的图文信息,更应当将其作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社会面貌具体化的展现,对待知识信息要相对人一样严谨、认真,秉承“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精神对待一切知识信息,在不断积累和创新中提高图书馆馆藏储量,提高图书馆文化软实力。

此外,建设与图书馆服务相关的延伸服务项目,打造以图书馆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产业链条,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将文化服务与餐饮服务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在阅览知识信息时购买饮品、小食品等,提高产业效益的同时,利用其它延伸服务丰富读者的体验,提高其舒适度。还可以与其他服务相结合,如培训专门的学生陪读人员,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同时提高不同人员在图书馆文化传承活动中的参与度。

3.4 合理开发网络渠道

合理运用网络渠道,可有效促进图书馆文化传承工作,现代高效图书馆文化传承工作在网络空间的渠道开发大体上可遵从以下思路。

首先,开发以校园图书馆为关键词的知识信息平台,如微信、微博、校园BBS等,利用高校自身名气吸引网上读者关注图书馆官方媒体,取得初始的关注量,然后利用实体推广和虚拟推广逐步扩大图书馆影响力。

其次,在技术支持下开发独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终端设备或移动阅览媒体,构建线上图书馆,使图书馆服务走出场馆,将图书馆文化服务推广至更广阔空间。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