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

2020-01-10 10:47白利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7期
关键词:性肺炎肠胃阻塞性

白利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由于发病率极高,如果不进行重视并且及时进行入院治疗,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呼吸衰竭的慢性疾病,此疾病因为与有害气体及相关异常炎症有着密切关系[1],随着城市发展、污染愈发严重发病率越来越高,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作为常见的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常使用机械通气方式进行治疗,为了保证治疗效果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营养支持。本文选取8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8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且有明显的疾病相关症状。将患者按照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 例。对照组患者男21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31.8±4.7)岁;平均病程(1.8±0.4)年。治疗组患者男20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31.3±3.9)岁;平均病程(1.7±0.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并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本院伦理委员会完全知情,并通过批准开展研究工作。

1.2 方法 在开展治疗前,首先给予所有患者防治感染、解痉平喘化痰药物进行内环境维稳治疗,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同热量及氮量的支持。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护理措施。①胃动力保证:保证肠胃功能,给予莫沙必利,3 次/d,药量为5 mg/次,用药后及时观察肠胃耐受力,如果未完成营养支持目标,则需要重新制定相关的胃动力促进手段。②不经口进食管理:对于不经口的进食过程,由于缺少相关消化道的杀菌方法,需要特别重视口腔卫生,防止口腔真菌感染,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定时观察口腔黏膜的状态,从而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③症状检测护理:对患者的胃肠道耐受性进行相关的评估工作,确保患者是否能够承受相关的营养支持,除此之外,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时检测患者的血清总蛋白水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指标,并进行详细及时的记录[2]。④心理支持: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心理状态容易对治疗效果产生极大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心理状态,通过不同沟通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针对性进行相关心理引导,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状态较为积极乐观;除了心理支持,还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密切的沟通,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通过亲情关系实现心理健康疏导。⑤用药自检:为保证患者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进行及时反馈,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用药标准,引导患者进行自我状态检查,以满足对护理治疗工作及时反馈,保证整个研究过程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客观及时,进一步的促进研究效果。⑥引导运动:由于治疗过程较长,患者不能长时间卧床,医护人员需要引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保证机体有一定的运动量,加强患者免疫能力,促进营养补给在身体当中的转化,实现研究的基本目的。

对照组按照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喂养。给予定量的糖、脂肪、氨基酸等常规营养物质输入,保证两组患者的电解质与维生素的含量均相同,于72 h 内通过静脉给予20%脂肪乳、18-氨基酸(商品名:凡命)、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商品名:安达美)、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商品名:水乐维他)、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商品名:维他利匹特)及白蛋白、葡萄糖液配成的1500~2500 ml的营养液。肠外营养蛋白质、脂肪、糖类热量分配与肠内营养分配比接近,患者每日热卡按105 kJ/kg 计算。治疗组按照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喂养,具体如下。

1.2.1 营养泵使用 通过鼻胃管等通道持续性地进行营养泵入,48 h 内采用营养泵通过鼻胃管连续鼻饲肠内营养乳剂(TPF T)(商品名:瑞能),该产品供能比例为蛋白质18%、脂肪50%、糖类32%,供给能量为4180~6270 kJ。同时营养泵的安装需要在前端与胃管进行连接,输入营养液近端的围观处连接增温器,保证肠内温度处于较为稳定的人体状态。

1.2.2 管道护理 每次进行管饲时相关人员首先需要确认胃管是否处于胃内,确认方法为吸出胃内容物,如果正常吸出则管道在胃中。在喂养时应该防止管道阻塞,在持续喂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相关的生理盐水冲洗,液体量需要达到50 ml/次,并且采用连续输注法,执行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

1.2.3 用药管理 由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胃直接面对营养物质,可能会出现不吸收等相关问题,需要给予相关药物进行肠胃能力的强化,本研究当中采用莫沙必利与营养物质配比方式进行药物喂养,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保证肠胃的药物耐受能力[3]。

1.2.4 治疗后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的实现需要医院进行特殊的设备提供,与常规的营养补给方式不同,因此治疗完成后患者进行康复时要注意治疗后的护理实施。①家属引导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患者在进行治疗后需要有患者家属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的引导,每天在家中监督进行适量的训练,保证患者有一定的活动量,增强身体机能,从而实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进一步康复。②营养支持方式过渡:由于肠内营养支持对肠胃正常的吸收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对营养支持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保证足量的营养补给,从而保证患者的营养吸收,避免一系列问题的出现[4]。③用药监督: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治疗后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由于药物都会存在一些不良影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同时严格控制药物用量,通知家属和患者对用药后身体的相关状况进行监督,如果出现异常状况,肠胃反应较大时应及时停止用药,必要时需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蛋白水平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总蛋白水平(41.2±2.7)g/L 高于对照组的(31.8±1.8)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2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5%(1/40)低于对照组的15.0%(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5)。

3 讨论

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治疗护理中,由于通过常规营养物质的输注和保证机体稳定性药物的使用对患者进行营养方面的补充与协调,但是由于相关疾病患者营养不良的状态很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身体吸收器官能力较差,不能将营养直接输送到肠内,导致营养吸收不足,在长期肠外营养支持中起到了一定的营养补给效果,但是由于患者身体原因,补给效果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何通过更好的营养支持方法保证患者的身体营养成了医疗界一直研究的问题[5,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不仅会对机体的防御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而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经鼻胃管给予,通过与常规护理方式相结合,在营养补给方面通过肠胃的直接吸收极大地解决了肠外营养补给造成的营养物质无法到达肠内的相关问题[7]。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总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由于患者营养不良且缺乏一定的运动,整体吸收能力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肠内营养支持直接将营养物质输送到消化道,通过增强胃动力的药物搭配,极大地提升了营养量与吸收效果,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状况实现好转[8,9]。通过该实验能够明显地分辨出何种营养支持方法更加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营养补给。

综上所述,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治疗时,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提高血清总蛋白水平,在实际应用当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性肺炎肠胃阻塞性
清肠胃多吃10种食物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请保护好我们的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