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混合式教改研究

2020-01-10 11:2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超星基础课堂教学

付 晶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1 “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学理念

“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恪守道德规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真正做到尊法、学法、守法与用法。结合“基础”课课程目标、课程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教改的理念主要如下:

1.1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把握主线,坚持其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培育功能,从正面加强引导,反面坚持批判,坚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要注意“基础”课面对对象是大学生,是要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上的难题,是要点亮学生心中的信仰光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在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结合课程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运用总结、举例、提问、练习、分析、讨论等多元化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表达观点、融入情感,享受课堂的气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以生为本。“基础”课教学首先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1.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理论是有魅力的,是能够打动人、说服人的。“说理引导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方向原则和民主原则的具体表现”“基础”课教学首先必须坚持理论性。如果“基础”课课堂上仅仅是讲故事、看视频、情境表演,课堂喧哗热闹,学生貌似也沉浸其中,但教育效果如何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基础”课主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主要有效的方法还是要依靠讲道理,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明白事理。当然,重视理论性的同时要注重说理引导的技巧和方法,讲究针对性和艺术性,方能以理服人。“基础”课教学不仅仅强调理论性,同时也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来自实践,要充分用好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参与实践,了解中国的发展,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担当意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效统一。

1.3 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

0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个性鲜明独立,从小接触多元观点,更加有主见,“基础”课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统一。既要开篇名义,明确课程的意识形态特点,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行显性教育。同时也要开发多渠道巩固和加强教育成果,开展混合式教学抢占网络阵地,实现体验式教育加强朋辈影响,灵活采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实现熏陶感染,显隐结合,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2 基于超星平台的“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改理念,基于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了基于超星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法,即线上学习+线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模式,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致力于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线上教学”以超星平台为依托,根据课程内容通过平台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发布课程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延伸学习、发起互动讨论话题、设置学习任务点、发起问卷调查以及线上作业等。以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为例,可在课前依托超星平台发布讨论“你的青春是什么颜色的?”以及发布问卷调研“对于你的大学生活,你有明确的规划吗?”,提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对大学生活的把握,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课中可设置讨论“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学生可充分在线上发表观点并且同学之间可相互查阅,促进学生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依托平台发布《雇佣人生》微电影,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引发学生对人生的反思并为下一个知识点教学铺垫;同时可以依托平台发布相关资料,比如电子书目冯友兰《一种人生观》;拓展阅读“你愿意一辈子隐性埋名吗?”推动学生拓展学习,巩固教育效果。“基础”课是教人做人的学科,主要围绕一条“做人”的逻辑主线展开——“做怎样的人以及怎么样做人”。线上教学基于课程特色结合具体内容发布各种任务,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能够充分听取学生心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相长;能够充分延伸教育阵地,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线下课堂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精讲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要方法有理论精讲法、案例教学法、PBL法以及情景教学法,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脱离理论的精、准、透。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深入浅出精讲理论,不仅使学生掌握“是什么”,还要明确“为什么”,更应懂得“怎么做”。比如大学生基本都明晰中华传统美德包含仁爱的内容,但何为“仁爱”,仁爱思想如何演进,对于现在有何意义,这些都需要教师理论上讲透。案例教学法是“基础”课较常用的方法,容易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助力思想进步。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典型性、新颖性、代表性,符合“三贴近原则”。比如在讲到“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时就可以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本校师兄师姐的典型案例实现榜样激励。PBL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推动学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情境教学法主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共鸣或引发反思,尤其适用于道德篇及法律篇。例如道德两难选择情境设计等。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方法上的选择要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加以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表达观点,教学相长。

“实践教学”主要为课外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思想道德水平地提升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实践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课实践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学生小组结合活动开展情况制作成PPT或视频并在班级进行汇报展示,后期提交策划书、ppt和活动总结等作业,教师根据学生社会实践表现评分,采取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外化于行,小组成员之间产生朋辈影响,显隐结合,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基于超星平台的基础课线上+线下课堂+实践的混合式教学,三部分各有特殊性,不同在其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课堂要求等,但并不代表三部分是彼此割裂的;相反他们是辩证统一的,统一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基于超星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与结果性考核相统一。平时成绩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包括线上学习情况、线上讨论的参与度以及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等等,可以通过学习通后台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也包括课堂教学的表现,主要为出勤率以及课堂参与度;还包括社会实践的完成质量,通过学生的活动过程、课堂展示以及社会实践相关作业来评价,成绩由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产生。期末成绩采取闭卷考试方式,以试题库的形式抽题组成试卷,年级统考。这样的考核方式更符合思想道德形成的特点,更符合课程特色。

3 基础课混合式教改的总结与反思

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厘清了教材的逻辑性,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的现状,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线下课堂教学中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社会实践活动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了课程考核,强调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符合课程特点。

基于超星平台的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改善。第一,内容为王,方法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始终要明确“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都不能浮于表面。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能够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将枯燥的理论讲活讲深讲透。第二,继续完善混合式教改。混合式教学基于超星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会产生学习数据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投机取巧现象,成绩考核存在一定纰漏,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平时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与规范,始终谨记技术为手段、为方法,不能颠倒。同时,线上资料、讨论的设置以及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联动、良性促进,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第三,在“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基本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加强管理,同时也要提升组员之间的相互督促和影响,防止搭便车现象。

猜你喜欢
超星基础课堂教学
超星期刊
超星期刊
超星期刊
超星数据库录入证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