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长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2020-01-10 11:22张建民王香萍董小林徐志红李传仁李俊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昆虫学植物保护病理学

张建民 王香萍 董小林 徐志红 李传仁 李俊凯

(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5)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是对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而“新农科”建设主要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此背景下,长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广大师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对植物保护专业多年来专业课程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对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 明确课程教学实习的改革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植物保护技术正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新形势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势必要依据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因而,我们根据新形势下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需求,针对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改革目标:将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与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打破以往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各自独立的局面,从培养高素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全局出发,系统安排各门课程的课程教学实习内容,详细划分各门课程在实习中所占的比例和实习的内容,尽力做到各门课程实习内容既统一又独立,实现课程教学实习效果的最大化。

2 理性认识课程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实习主要包括昆虫学核心课程(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核心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核心课程(植物化学保护)的课程教学实习。由于大田作物种类繁多,各作物生长周期长短不一,不同作物生具有不同的病虫害,故各门课程实习的主要特点是实习任务重,季节性强,实践性强[4-6]。因此各门课程实习开展起来难度较大,课程进度很难和作物生长季节完美结合,故在实习期间一些主要作物病虫害往往不能在田间直接观察到,大大降低了课程教学实习的效果。目前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各门课程实教学习被人为相互分割,各行其事,缺乏系统性,有的甚至出现内容重复现象;(2)理论课进度很难和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期做到有机吻合,极大的降低了课程教学实习效果;(3)课程教学实习经费有限,学生无法赴校外现代农业生产企业参观学习,导致实习与生产脱节;(4)课程教学实习考核制度尚不够完善,无法真正做到公平合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实习形式过于简单,只是田间简单的病虫害调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匮乏。

3 课程教学实习的优化与完善

针对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凌乱、缺乏系统性的现象,长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结合本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同类院校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的成果经验,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实行“病虫”一体化教学实习,分别将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整合,安排昆虫学老师和病理学老师同时参与;(2)根据作物生长季节灵活安排授课内容,尽量做到田间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所授课程内容保持一致,使课程教学实习真正发挥巩固学生理论学习内容的作用;(3)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课程实习经费,组织学开展校外实习。(4)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实习考核管理制度。为了让学生充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我们将学生按5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度,实习前要求每个小组在课程教学实习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小组实习计划。在实习末,重点考核学生鉴别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害虫发生的规律和如何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5)实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现代农场示范区参观,植保无人机喷药示范与操作等。

4 课程教学实习取得的成效

长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经过多年来对课程教学实习的不断创新与探索,在课程教学实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4.1 植物病虫害一体化课程教学实习模式逐步成熟

普通昆虫学与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实习模式日臻完善。在具体实习过程中由昆虫学老师和病理学老师同时带队,让学生在实习中病虫同识,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实习效率。

4.2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相得益彰

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的课程教学实习为期2周,其中实习工具准备及实习培训(3天),野外病虫害标本采集(6天)和标本的制作与鉴定(3天)。野外病虫标本采集主要在鄂西山区(长阳,巴东等)进行。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则主要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方式进行。校外主要组织学生到荆州市及附近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进行参观学习,熟悉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植物保护技术,如植保无人机喷药技术、智能病害监控系统使用技术及太阳能诱虫灯等技术。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很好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植物保护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4.3 教学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更加机动和灵活

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实习要求灵活机动的安排实习时间。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主要以植物病虫害采集、识别和鉴定为目的,故实习时主要在每年的7月上旬进行,该时期植物病虫种类和数量较大,但考虑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时我们也会安排到8月的中旬进行。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实习季节性更强,因而在时间安排上则要求更加灵活。主要依据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安排,让学生尽可能的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作物病虫害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4.4 课程教学实习组织实施更加科学

课程教学实习的组织实施计划更为规范和完整。实习前,严格要求实习老师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并需经院系领导审批后方可执行。实习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每小组学生5-6人,每3-5组安排昆虫老师和病理老师各1人进行实习指导。同时,院系领导会进行不定期检查。每个小组都规定适当的实习任务,如普通昆虫学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实习要求每小组要采集20目100科6000号昆虫(包括蜘蛛)和40种300号植物病害标本,每号标本要做好采集信息记录。同时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实习完毕撰写实习总结。

4.5 课程教学实习考核制度灵活多样

实习结束后,开展病虫害标本展览活动,邀请植物保护专业全体教师进行标本制作和鉴定质量评定,评定时要求学生就自己所采集的标本进行介绍,并回答老师提问。每位老师则根据每小组采集标本数量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作为实习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此外,每位学生则要求每天记录实习感受和收获,带队老师则对各小学生进行表现进行打分,最后学生考核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考核不及格者,将取消课程考试成绩。

5 展望

通过多年来对课程教学实习内容进行系统性整合,既保证昆虫学、病理学、农药学课程教学内容自成体系,又形成互融相顾的病虫害综合防治课程实习体系,极大的提高了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的质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还应不断完善与优化,从而让其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昆虫学植物保护病理学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森林昆虫学经典学术著作再版
法布尔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昆虫学
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昆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