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休闲体育学研究的本土化理论构建

2020-01-10 11:22汪雅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本土化学术理论

汪雅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0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本土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学界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话题。它是相对应“全球化”延伸出来的概念,同时也是学术自觉和理论自主的体现。现如今中国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样伟大的历史变革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所以,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和“理论中的中国”。现如今,面对体育领域的不断改革,体育发展也迎来了诸多挑战,迫切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与引领,需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做支撑。对于我国新兴的休闲体育学科而言,更亦如此。因为,本土化理论研究不足,已经成为体育学术界自我觉醒的共识,也是制约我国休闲体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矛盾。

基于此,对我国休闲体育学研究的本土化理论构建,理应成为振兴体育大发展,促进体育大繁荣的重要时代命题。

1 文献回顾与研究起点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实现“理论自信”的道路上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诸多优秀的学术理论成果都扎根中国大地,讲述中国故事,服务中国实践,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学者指出“自学科诞生至今,理论的主流场域和学术话语权始终在西方,尤其在英、美、德、法四国,加之我们养成的拿来主义习惯以及学术环境的不断变迁,中国因始终作为理论检验的特殊案例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目前中国学术理论“唯西方中心主义”的译介时代正在褪去,学术构建的本土潮流已经到来,对学科体系、学术话语和学术指向方面已经发生转变。各学科都正在着力进行本土化理论构建,以期推动自身学科发展。如《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理论构建的路径研究》(2015);《现代成人教育学的“本土化”建构研究》(2018);《推动教学理论本土化构建特色理论体系》(2020);《法律移植及本土化研究》(2020);《本土化与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2020)等诸多积极有益探索。

在我国体育学发展进程中,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体现。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中国休闲体育学理论基础薄弱,理论研究不足的现实,则成为羁绊休闲体育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休闲领域才进入起步阶段,而在2002年国内第一个“休闲文化中心”的成立才标志着我国休闲理论研究正式开启学术探索。其研究的范畴有休闲文化,休闲教育,休闲产业,休闲农业等方面。在早期的研究中也有部分学者侧重对其休闲体育进行探索。如《休闲体育与生活质量》(1997);《中外古代休闲体育思想纵横谈》(2008);《当代中国休闲体育及其兴起背景》(2005);《当代中国休闲的特点及其休闲理论的本土化》(2008)、《休闲体育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2009);《林语堂休闲体育思想研究》(2010);《休闲体育的演进、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取向》(2010)、《中国古代休闲体育及社会之对待—以六朝之樗蒲为例》(2012);《女性深度休闲体育特征的研究》(2020)等著作。

通过以上文献对比梳理,可以看出本土化问题则是缠绕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议题,本土化研究热的兴起,代表着学术自觉的崛起。休闲体育学科发展在崛起的同时理应有自身的学科定位和学术研究视域,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扎根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服务于中国民众的休闲体育文化,构建起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休闲体育理论思想。

2 对中国休闲体育学本土化理论构建的若干思考

2.1 中国休闲体育学科发展迫切需要本土学术体系支撑

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人们对休闲的认知也千差万别,不同种族,不同国度都有着自己的休闲观念。如马克思认为“休闲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差异在于休闲”;罗素认为“能否聪明地使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等西方的休闲观念。在中国也很早就有自己的休闲观,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种豆南山下”等等。中国和西方对待休闲观念的向往和追求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出发点却大有差别,中国的休闲更贴近自然本真,人性的需要,而西方的休闲是出于对人权利的争夺。有研究者也同样指出“中国是从人的自然本性的角度来认识休闲的要求,把这种要求视为个人的基本生理、心理需要;西方则是从人的社会权利的角度来认识或者看待休闲要求,把享受休闲生活视为一个人的社会权利。”因此,对于之前建立在西方话语体系之上的体育休闲学而言,中国的学科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并非全部适用。

目前我国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增加,人们大量的劳动时间得以释放,自由时间也随之增多。这样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休闲时代”到来,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支配时间,如何更好的应对生活,换言之就是如何休闲的问题,体育休闲作为当今人们选择的重方式。因此,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应该在普及休闲体育常识,传授休闲体育知识以及提高体育休闲体育意识等方面都需要凝练出具有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休闲体育学理论,以顺应本土化发展的需要。

2.2 对本土运动项目挖掘是休闲体育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对学科理论的提炼构建更离不开实践的支撑,在体育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往往大多是依赖于运动项目的特征而定。运动项目即是体育理论建立的基础条件,对于休闲体育学而言,也是如此。西方的休闲体育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探索至90年代已经接近成熟,其运动项目更多是追求冒险刺激的户外运动,如攀岩、跳伞、冲浪等项目,这一切也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我国的休闲体育学理论构建应该沿着这个脉络方向,立足本土特有运动项目,参考本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风格进行思考。因此,对本土特有运动项目特征的剖析便是研究的开端,也是休闲体育理论发展的承载体。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蕴藏着诸多与本民族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体育项目。据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00多种,如太极拳、龙舟、秋千、踢毽子、抢花炮、舞龙舞狮等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并且更多都是倾向于劳作之后的放松娱乐,蕴含着丰富的休闲观念。著名学者胡小明教授早期就提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承载着东方人特有的与自然和谐同步的休闲娱乐观,在休闲时代将获得新生的土壤,极大丰富和充实由西方体育独领风骚的当代体育,也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纪复兴写下浓重一笔”的论断。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阐释研究,理应成为开展我国休闲体育理论本土化探索的理论基础。

2.3 对本土社会民众调查是发展休闲体育学的重要依据

前不仅,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贺雪峰教授指出,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一定要根植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服务于中国的发展需要。这已经不单单指社会学的发展需要如此,中国的休闲理论研究也应该坚守这样的准则。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迫切需要话语权的提升,那也就是理论的提升创新要跟着上国家的发展步伐。我国是农耕文明大国,而并非是工业文明,相对于中国休闲而言,其实更多也萌芽于农耕时代。由于我国的体育就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休闲体育更是如此,何谈理论的本土化气息。所以,对今天休闲体育理论的探索就要立足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去追溯,去挖掘,这样的理论探索也才具有本土化内涵与根基。广大民众作为“人”是休闲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和享受者,是休闲体育项目和休闲体育文化普及的重要推动者。在理论探索过程中,理应去观察调研本族,本土民众的喜好,生活方式,劳作规律等生活常态习惯,这样的理论才是真正服务人类,才是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价值。

因此,对本土社会民众的研究,理应成为实现中国休闲体育理论本土化的重要依据。因为每一个学科理论的建立都是源自社会实践以及民众参与程度,休闲体育作为服务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概莫能外。所以,对于本民族社会发展状况,人们生活价值取向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方可弥补理论的空洞不足,实现迈向人民的休闲体育。

2.4 对国外先进休闲体育理论思想创造性转化尤为必要

坚持对外开放,以更大的包容姿态迎接世界的发展,这是我国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和重要指导原则。对于中国的学术界也同样适用,我们经历过译介的时代,这是信息知识的传递积累过程,此时我们更需要理论创新但并非完全抛弃西方的,原有的理论知识,在学术上仍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主张。西方国家较早进入工业化生产,社会财富快速增加,这为社会学术研究也奠定了基础条件,因此在早期的学术理论构建方面具有高起点“领跑”的优势。就休闲体育领域而言,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刚刚起步,严格来讲是到21世纪才进入学术探索,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休闲体育,国内期刊上才能查到关于休闲体育文献资料,这在当时是极少的。但是国外在20是90年代休闲体育研究已经走向成熟并不断进行深化的阶段。可想而知,在早期的本土化理论构建过程中,借鉴汲取国外先进理论经验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本土化构建过程中,对待先进的休闲体育理论思想,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甄别吸收。我国休闲体育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这是一个不争的实事。所以,在面对先进的,正确的,适合国情的休闲体育理论思想,我们也不应该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理应在引进来的同时有所筛选,甄别对待,最终达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目的。

猜你喜欢
本土化学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