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峰教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

2020-01-10 11:22刘玉静赵印涛郭建恩张树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病学医治中医学

刘玉静 高 飞 赵印涛 郭建恩 张树峰

([1]承德市中医院 河北·承德 067000;[2]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3]承德医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张树峰教授为河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承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为响应国家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开展,张树峰教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专委会成立以来,在张教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优势,创新性开展活动,在治未病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提升大众中医药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各级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科室的建设,全省中医药系统治未病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思路、方法和模式,在全国治未病工作中具有较大影响。本人有幸跟诊、学习于张师左右,耳濡目染,对张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有所心得,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三大思想精髓之一

中医学是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门学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国家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医学包括天人一体的自然观、整体协调的健康观、个体化的诊疗观等,其合理性、科学性不断被实践所证明,越来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治未病是中医学提出的防病、治病理念,是前移健康关口的重要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此后,历代医家对治未病的核心内涵多有阐述。唐代孙思邈:“上医医未病之病。”元代朱丹溪:“,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并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记载了较多养生方法。

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一般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亦可谓中医学的思想精髓。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亦是引导中医诊疗行为的重要思想;辨证论治特色为个体化诊疗,更能体现中医学的优势。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和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采取多种措施将促进健康的关口前移,亦是中医精髓。张树峰老师认为,中医学的三驾马车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思想、理论根基,一直引领中医学的发展。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起,共称中医学的三大思想精髓。这一认识,从一个全新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对中医学思想的更好继承和发展。

2 “治未病”具备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黑格尔说:“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经过千年的实践和探索,治未病建立了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方法灵活、疗效可靠、简便易行的诊疗及干预手段,如中药熏洗、针灸、刮痧、食疗、推拿等。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和中医学有共同的宏观理论基础,又能体现治未病固有的具体理论及技术,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2.1 治未病体系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理论及实践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包含:气血津液理论、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经络学说、精气学说、体质学说、运气学说、病因病机理论、养生之道等。中医治未病以此为基础,在防病治病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起一套自身完整的体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运气学说、天人合一观、整体观等是中医的精髓,亦是中医治未病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藏象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系统理论,亦是中医治未病学理论体系的关键部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中医治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大法;体质辨识和偏颇体质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2.2 治未病体系的基本内容

治未病体系的基本内容即治未病理论中具体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历史渊源、学科属性、防病治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文化理念等。治未病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该体系的理论部分,其中,防病治病的基本理论是治未病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对治未病体系基本内容的研究尚缺乏权威性的指导意见,很多细节内容尚处在研讨和完善过程中,可谓见仁见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未来,对治未病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完善治未病体系的基本内容,使其更具实践性、指导性。

2.3 治未病体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是打开健康之门的“金钥匙”。中医养生是中医治未病学的重要内容,其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情志养生、四时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起居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适宜技术养生(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贴敷等)。中医治未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运用在养生保健、慢病管理、肿瘤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等领域。例如,在新近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治未病技术和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药食同源方的推荐,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的推广和应用等。

3 全面、系统理解“治未病”思想

学术界对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系尚有着不同的认识。张师认为,中医治未病学是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一种理念,其概念较为宽泛,涉及内容较多,包括了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但核心主要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分别针对四种身体状态,“未病先防”针对健康未病态,“欲病救萌”针对欲病未病态,“既病防变”针对既病未病态,“瘥后防复”针对瘥后未复态。

3.1 未病先防

指在健康无病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保持机体的健康,是治未病思想的首要内容。具体来说,是通过调摄饮食、调畅情志、规律作息及通过一定的养生术等,确保机体健康。如《素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张仲景所说的通过躲避“虚邪贼风”而达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等。均是未病先防的体现,为健康未病态的治未病。

3.2 欲病救萌

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一个稳态系统,疾病是稳态失衡的结果。全息论认为,局部的信息可以反映全局的信息。作为人体来说,《丹溪心法》:“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局部的病变会影响整体,内部病变,会有相应的外在的反应和征兆。疾病早期的异常征兆,可称之为“萌芽”时期,此时若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则可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对此早已有较成熟的认识。《针灸大成》记载:“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灸令祛驱逐风气于疮口出”,即是“欲病救萌”的体现。

3.3 既病防变

明确诊断疾病后,应当尽早治疗,以防传变。疾病在不干预的情况下,是会逐渐发展变化的,从发生到痊愈或加重,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医者应掌握疾病发展衍变的规律,适时采取措施,阶段疾病向加重或恶化发展。中医对此也有较深刻的认识,通过五行生克乘侮、卫气营血、节气转化等理论,分析、把握疾病的衍变规律,早期治疗,《温热论》:“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既病防变”是理论,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如癌症,一个癌细胞发展成为临床癌,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如能通过筛查,早期发现,经过手术根治加上中医药调理,一般预后较好。

3.4 瘥后防复

瘥,即痊愈。瘥后防复,即疾病痊愈之后,应通过一定的措施,防止出现反复。应该包含有两个含义:一是针对邪气,病愈、症状消失,但邪气未尽,当继续除邪,兼以饮食或其他康复技术调理,防止邪气再盛;二是针对人体正气,病愈初期正气未复,需通过系统调理,帮助机体逐步恢复正气,防止疾病复发。总之,无论是祛除余邪,还是恢复正气,都是要促进机体恢复气血阴阳平衡,最终恢复健康。

以上四个方面,包含了从预防到康复的整个过程,包含了健康全周期、防治疾病全阶段,只有从这四个角度出发,认识和把握中医治未病思想,才能对中医治未病思想有一个全局的认识。

4 小结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思想精髓,目前已经受到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止中,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出在不同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康复,全程发挥中医药作用。张师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各种新病种、慢性疾病等难治性疾病的出现,在提倡健康中国、促进全民健康的进程中,中医治未病将越来越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与优势。

猜你喜欢
病学医治中医学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中医治癣,疗效更显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