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等教育教师角色探讨

2020-01-10 14:17李莹范玥李兵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民办人工智能素养

李莹 范玥 李兵

(河北东方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1)

0 前言

教育部发布的《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更为重要的功能,还在于利用与公办高等教育形成的良性竞争格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增加整个社会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①此处的素质教育,即为“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院校在校人数大大增加,2000年全国在校的大学生人数约为1320万,到了2019年教育部公布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②,大约是2000年的4倍。其中民办高等学校在2017年达到了民办高校747所,民办高等院校的在校生628.5万人。另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00所,各类注册学生74.5万人。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已经在高校中得到了普及,使得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道德的新变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并且不断的规范。

这些发展变化也对民办高等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需求。

1 传统民办高等教育教师角色的定位

角色,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并遵照一定的社会期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角色是教师在教育中,为实现与其地位身份相对应的义务和权利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行为模式与社会期望的态度的综合。韩愈在《师说》中就有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基本定位。老师的角色是用来传授学习方法或者人生道理,教授知识和解答疑问的。

师说中并没有针对高等教育中的教师单独进行角色定位。但是传统的高等教育老师也正是按照这个老师角色定位来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的。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老师应该起到人生楷模的作用,在道德上和学识上都应该对学生起到教育和监督的作用。总体来说,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师的角色主要有两个功能:科研和教学。大部分大学对老师的要求中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

国内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的角色也主要有这两个功能,但是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两个功能之外加了服务的功能。

2 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的角色冲突

现代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仅限于课堂,高校教师在社会道德方面对于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由于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象牙塔中高校教师知识库的更新速度可能缓慢或者滞后于最新的知识库;由于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象牙塔中高校教师知识库的更新速度可能缓慢或者滞后于最新的知识库。

现代的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仅仅变成了授业,但是很显然国内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师的技术更新往往落后于社会科技企业。甚至有人在人工智能研究中提出,教师尤其是高等学校教师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学生和社会都不断的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质疑。

国内民办高等院校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在学校发展和教师培养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民办高等院校立足社会,培养适合就业的各种专业人才,但是往往会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从而使得这种专业人才不具有终身发展的长久性。

民办高等教育教师和教师管理之间的冲突。在民办高等院校中,由于民办高等院校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往往只有一个主要标准,那就是学生是否满意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满意,加大了课程的有趣性,但是有时过分追求有趣性,而不得不降低课程的难度。

教师和现有课程体系的冲突。我国经过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的转变。民办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可是民办高等教育中的课程体系一味的拷贝普通高等院校,并没有作适合的改变,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明显超出他们水平的知识,非常吃力并且缺乏兴趣,而另外一部份学生明显觉得专业知识对于他们水平太浅。而老师也缺乏准备。在面对扩招后的学生,老师只能调整自己讲课的难度,对于专业水平的下降,老师也无可奈何。所有的学生都在抱怨老师,有的说老师讲的太难,有的说老师在糊弄大家。老师的角色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质疑。

教师和专业设置的冲突。专业设置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或者民办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更新很快,但是新专业师资准备力量不足,导致很多专业培养目标无法达成。

民办高等院校教师和教师培养机制的冲突。民办高等教育中教师的来源大部分为兼职,或者在普通高等院校退休的老师,这些老师的知识更新速度过慢,不能够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匹配。民办高等教育的“营利性”也局限了其对新教师的培养,而只要求这些老师代课,或者对老师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老师的培训和提高。由于其对于高等教师只有授业的角色定位要求,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限制了科学进步和积极创新。

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等院校教师个性张扬与道德楷模之间的冲突。社会仍然以“道德楷模”的标准来要求教师,但是新的时代的教师却个性张扬。

民办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如果不了解民办高等院校教师具有的“服务”属性,而去过高的要求自己的师道尊严,心理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和不平。

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等院校教师与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之间的冲突。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技术变化更新较快,教学手段不断的更新,新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出现,这些对于缺乏技术帮助的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也是极大的挑战。

教师与教师管理之间的冲突:教学质量考核(讲的有趣是否吸引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民办高等教育“营利性”的需求,使得把学生的评测作为考核教师最重要的依据。一般来说,十八九岁的学生都无法判断那些课程会对他们人生有更大的帮助。

3 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的角色探讨

要想弄清楚高等教育中教师如何定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可是该概念中,人才的范围特别宽泛,无法把握。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UIE),提出了“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这一前瞻性的思想更加关注人终身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以人为本创下了基础。该思想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在研究比较各国的“核心素养”标准后,推出以道德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模型。

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则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标准“核心素养”谈起。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该能力主要在学识上具体表现为四点: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教师的要求颇高。在大学中,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是主要通过课堂进行。同时还需要积极给与学生社会化的环境以锻炼和适应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丰富了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的职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方式以及内容的选取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达到教学效果。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我们课题使用的QPITE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针对民办高校参差不齐的学生程度来进行。在授课之前,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收集决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在授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差别指导,补充需要补充的知识。在授课中,根据学生听课的反映(由在线小测验获取)实时调整教学方案,并且形成了自适应的闭环调整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实现了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民办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不能一味的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设置,教师应该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同时进行比较性研究,使得专业的设置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同时也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利用民办高等院校更为灵活的教学机制,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和富有启发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上以核心素养为大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

在科研上教师也要注意有意的让学生来参与。学生可以了解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等教育为了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承担的角色比以往更为丰富。教师是教学的创新者,设计者,执行者。教师是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教师和学生在科研中是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关系。

4 民办高等教育教师角色实践的困境

民办高等教育教师角色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难以实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民办高等院校师资水平普遍不高。民办高等院校由于资金能力有限,同时缺乏吸引高等院校教师的铁饭碗,所以难以招聘到水平高的老师。造成了师资力量极度缺乏。只能招聘大量的返聘退休的教师,而这些教师精力有限,同时也有部分老教师思维方式转变比较慢,难以接受新事物。因而在新的教学方法的采取上,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的态度上都采取了校级的态度。

民办高等院校的管理水平局限了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的实践。有很多民办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在民办高等院校之前,并没有参与过民办高等院校的管理,因而在教师的管理上,采取了和企业员工相同的管理方式,甚至限制教师们的授课自由,加以很多不必要的条条框框,以做到统一管理,限制了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有些民办高等院校的硬件设施也会不利于这种转换。教学设备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没有更新,迫使教师们采取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变革更无从谈起。

民办高等院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也会限制了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很多民办高等院校经费来源单一,师资极度缺乏,教师们不得不一天上六节到八节课,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老师们疲于上课,基于核心素养的角色转换更无从谈起。

5 民办高等院校教师角色转换的机遇

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等教育角色转换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来减少师资的需要。

基础类的课或者通识课,可以采用在线进行。因为上这类课程的学生人数最多,同时这类课程的难度有限,那这一类型的课程可以采用大班在线的方式进行。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这一类的课程。每一门课程只需要一到两位主讲老师,但是每个班需要为这类课程单独配一个指导老师,这些指导老师可以是上几届学习优秀但是家庭相对贫困的师姐师兄。这样为这些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解决了这些学生的吃饭问题。同时他们与被授课的学生年龄差别不大,容易交流和沟通。

硬件类的实验的课程根据需要配备专门的实验员。教师可以在大课中布置实验作业。具体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去与实验员约。在实验课时,由实验员来指导实验和给学生实验报告打分。

面向计算机的实验课程则可以采用在线指导的方式进行,同时给每个班的每个课程配备一个指导员,该指导员也是高年级的学生。

有些课程可以采用慕课、微课的方式进行。老师录制好课程,放到网上。由网络来记录学生观看的时长。

采取这些手段减少师资力量的同时,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加入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吸引高水平的学生。同时也为现有的民办高等院校教师转变教师角色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注释

① 教育部《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

② https://www.sohu.com/a/297824267_362042

猜你喜欢
民办人工智能素养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