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救助社会组织”的相关研究综述

2020-01-10 14:17虞宁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非政府非营利贫困生

虞宁婕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

1 相关概念

1.1 教育救助及其相似概念的相关研究

1.1.1 教育援助

徐辉和赵玉池站在国际视角,认为教育援助是先进国家通过物力、技术等方式改善贫困国家的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两人对“教育援助”的解释更侧重于物质的支援。而顾建新强调对教育机构的援助,认为“教育援助是针对学校教育和其他正规教育机构的援助活动,但从促进国家和个人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角度看,扫盲、市民教育、职业培训和远程教育均应被包含在教育援助的范围内。”翁世洪、赵迎春则立足于对个人的教育援助,从援助的内容出发,考虑到教育援助并不止步于物质,他们认为:教育援助的受益主体的形成受心理、学业等方面部分缺失的影响,但根本因素是家庭经济困难。教育援助包括物质方面和学业、心理、思想等非物质方面的援助,以实现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1.1.2 社会救助与教育救助

任振兴、黄玲等学者对社会救助概念进行说明,指出社会救助是公民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生存危机或发生自身无力解决的临时性困难时,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按照法定的标准和程序向其提供各种形式(包括物质、精神等)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维持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教育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方式之一。魏慧静、安仲文、高丹等人对教育救助的概念进行了说明,他们都认为:教育救助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援助的制度。相比于社会救助,教育救助强调了通过给予受教育的机会来解决受救助者的生计问题,阻断教育贫困,而非救助其他方面。教育救助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不同,教育救助的层次也不同。王力认为,教育救助可分作三个层面: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整体救助、对贫困地区的整体性救助和对贫困落后国家的救助。

1.2 社会组织及其相似概念的相关研究

根据国际通行的定义,NGO(非政府组织)、NPO(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等概念与社会组织概念相近。

1.2.1 NGO(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因此非政府组织将具备以下五个特点: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

1.2.2 NPO(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非营利性。王名将非营利组织界定为“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间组织。”丁蓓将“非营利组织”解释为:不为组织所有者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意即组织的盈利部分不能够作为股东分红。非营利组织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之间的落差。

1.2.3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概念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社会群体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对所在的群体有群体归属感,同时对他们所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且明确的目标和期望。(转引自丁蓓.2013:8)

从一系列社会组织相似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广义的社会组织的涵盖面是很大的,它包含了自下而上由民间自发的组织,也包括了承接政府意志、背景的组织。无论是NGO还是NPO等概念都体现了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共同特点,只是对社会组织的定义角度不同。狭义上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大多数学者及学术概念,更多的将社会组织定义为由公民自发成立的,具备一定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社会性的组织形态。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组织这一概念得到了中国官方的认可,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组织”这一概念,此后在官方文件中使用,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及定义。

2 研究现状

2.1 “教育救助”的相关研究

在社会救助的问题和对策当中方面,王锡源、蒋涛等研究者主要从政府与非政府合作角度,提出促进社会救助的关键在于完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同作用;在社会救助的意义方面,王慧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将事实孤儿面临的成长困境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总结了社会救助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而张勇彪提出了社会救助在现代化进程当中社会救助能够消减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无论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或历史时期,社会救助都是统治阶级实施“善治”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社会救助的研究方面,徐延辉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探索主要包括寻找社会救助的理论依据和救助的理念、确定救助和救助目标以及如何实施救助等问题。

在教育救助的问题方面,吴丹等研究者提出救助体系的能力缺位问题,何柳琴提出了社会工作在事实孤儿救助中的巨大作用;在教育救助的形式方面,邓秀文等研究者研究表明教育救助目前大多数体现在希望小学,希望工程方面;在教育救助的研究方面,杨昌江教授在《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一书中,提出目前贫困生教育救助的研究主要是经验性总结,理论探索则显得薄弱,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贫困生教育救助的理论研究同时研究的空间也十分广阔。华中师范大学胡登良对于各类学者对教育救助概念进行了归纳整理,提出教育救助属于社会救助范围,也属于社会保障的宏观体系当中;薛芳洁从政策制度方面对教育救助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教育救助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两大类;并且提出了民间救助组织独立性和自治性缺失问题。

而在教育援助的研究根据援助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际教育援助;二是国内地区之间的对口教育援助;三是针对贫困生个人的教育援助。针对贫困生个人的教育援助与上述的教育救助较为贴近。目前有关针对贫困生个人教育援助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学者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各高校的贫困生,对于中小学教育援助的研究少之又少。翁世洪在《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演化逻辑》中阐述了教育援助的情况,指出非营利组织在教育援助上可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小的现实问题,并研究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教育援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问题。

2.2 “社会组织”的相关研究

在社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方面,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对社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进行了比较。他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指出:“组织使命可以是永恒的,至少应和我们所能预见的一样久远。然而目标可以是短暂的或者可以因使命的完成而进行大幅调整。”由此,从两者的内容上又有一种包含关系,可以把组织的目标看作是由长久使命细化出来的一个个具体的、灵活的目标。一个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对组织建立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引作用,起到一个引玉的效果。

在社会社会组织的结构(后简称“组织结构”)方面,科层制在现在的社会组织中是一种比较经典且普及的结构和管理模式。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对“科层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科层制将复杂的组织结构清晰化、层级化、稳定化,更好地符合当代组织的结构要求,促进组织更高效地运行。当然,科层制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组织中“官僚主义”的产生;组织成员间的情感沟通受到了限制等。因此,如何使用科层制,将其优势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是科层制模式理论与实践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于当代的组织管理理论,主要有目标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早由彼得·德鲁克提出,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讲到如何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实施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实行自我控制,当目标不再只是达标,而是更高的自我要求。”目前被广泛谈论和应用的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主要有两种: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计分卡法(BSC)。对于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反思阶段和发展阶段。在反思阶段,大多学者对绩效管理保持批判的态度,如斯潘伯格(Spangenberg)、帕蒙特(Pamenter)等学者质疑传统的绩效评估在发挥绩效的作用上的有限性。到了发展阶段,学者上承反思阶段学者的思想,对绩效管理的理论有了大量的丰富与完善。如英国理查德·威廉姆斯(Lichard.wiliams)则把绩效管理系统分成四个部分:一是指导与计划阶段,二是管理与支持阶段,三是考查与评估阶段,四是发展与奖励阶段。

在社会组织的运行方面,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组织评估方式发现并探究了社会组织的问题。清华大学邓国胜在多篇文章中强调并分析了要建立怎样的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指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营利色彩强、违规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提出要建构、完善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郭艳丽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中探讨了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积极作用。张慧鹏在社会组织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方面有所研究,在《试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健全》一文中说明了社会组织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指出我国社会组织相较国外社会组织的差距,探讨了该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组织。

3 小结

笔者认为,在“教育救助”及其相似的一些研究中,学者们从国际层面、政府层面、高等教育院校层面对教育救助进行研究的较为充分,研究者的研究主要从“政府的教育救助”的理念、目标、实施、制度等方面开展,往往比较宏观,即使提及非政府组织,也是探讨政府如何与其进行更高效的合作。但学者们对教育救助的社会组织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中小学教育救助的社会组织的问题研究就更少了。然而现实情况中,社会组织在教育救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精准的“教育扶贫”上有着细致且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社会组织的教育救助这一方面的研究是欠缺的,也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另外,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多在理论层面总结教育救助经验、探讨并提出社会组织如何突破教育救助的困境的对策,至于其对策与实践是否能够顺利衔接缺乏事实证明。

至今国内外已经有了丰富的“社会组织”及其延伸的相关研究,研究者多从社会组织的使命、目标、结构、管理、运行等方面选择角度对社会组织展开研究。但是,多数的相关研究始终在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社会组织共性的特点或问题,而现实中的社会组织复杂且独特,理论与实际之间是否完全适配还存疑,针对专门的社会组织实际运营的研究是有存在意义的但并不充分。对教育救助的社会组织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方面,学者们大多是根据一类学科的理论对教育救助或社会组织进行思辨研究,很少有研究者结合多类学科针对特定的组织的实际运行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非政府非营利贫困生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论非政府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与培育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初探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论民主党派在推进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