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自贸区背景下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0-01-10 14:1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连云港技能型院校

武 倩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1 连云港自贸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加快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刺激中国经济的活力,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并在其后的6年间先后设立了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江苏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7平方公里,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其中,连云港片区实施范围20.27平方公里(含连云港综合保税区2.44平方公里)。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连云港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沿海开发主战场,拥有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资源,进入国家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连云港迎来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

2 连云港自贸区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自贸区建设的加快,自贸区将实现金融业创新、投资贸易自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境内外资本、技术、商品、服务、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入自贸区,将形成的新的产业聚集,也将引发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连云港自贸区明确了产业布局,确立了“一轴两心十区”的发展战略,一轴:即串联各片区的港产城融合发展轴;两心:即高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国际商贸港航服务中心;十区:即市开发区区块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新医药产业区、新业态集聚区、数字经济产业区、综保区开发区片区;连云区块打造“一带一路”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数字经济及健康旅游产业区;港口区块打造国际港航经济服务区、国际港口物流发展合作区;加快综保区徐圩片区建设。连云港自贸区明确了产业分级方向,以高端制造、港航物流等产业为核心发展领域,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产品链、服务链和信息链为主线,提升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完善港航服务链条。同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网红经济,推进跨境电商、互联网医疗、数字化治理等新业态,完善科技研发、金融等领域产业布局。依托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积极争取油气全产业链政策,推进油气贸易产业发展。由此可见,自贸区内急需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医药产业、港口物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技能型”人才。

由于政策的倾斜和产业快速集聚,加速了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和项目等要素流动先于人才要素流动,而自贸区地理位置的偏远和居住人口稀少又成为“外引内培”机制的天然障碍,包括连云港在内的自贸区在建设中,不同程度的都遇到了本土化人才稀缺、外来引入人才滞后的难题。要素流动的不均衡性和地缘劣势导致人才流动滞后,导致自贸区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目前企业大多采用自己内部培训,院校培养人才匹配较少,国外招聘相对困难,“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无法快速跟上自贸区的建设。

3 连云港自贸区背景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连云港市主要的高校有江苏海洋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这些学校中,既有综合类、也有理工类的、师范类的,财经类的,有的学校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的加大,本市高职校的招生计划逐年在不断扩大,报考人数也不断刷新纪录,院校专业设置上也更加符合市场企业需求,办学条件也逐渐得到有效改善。高职校在建筑面积、在校生规模、图书馆藏书数量、教职工人数等方面都基本达到或者超过了国家关于高职院校的设置标准,为连云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自贸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作为支撑,高职院校是自贸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从现状看,面对自贸区发展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在自贸区中,企业无论是境外还是本土国际化的企业,往往都需要面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因此需要一批精通外国语言、了解国外文化、善长对外贸易合作、精通经营管理的一线生产指导和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对于自贸区的企业来说,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单一类型和层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自贸区建设需求。然而,在连云港本土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中,往往都比较单一,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与自贸区需求相对应的一些专业,与自贸区建设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也相对缺乏。

例如依托连云港的地理优势,连云港有标准海岸线162千米,21个岛屿,其中东西连岛为江苏第一大岛,面积7.57平方千米,基岩海岸为江苏省独有。连云港海域属于黄海,海域6677平方公里。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海域开发、海洋资源开采都需要专业的海洋科学人才来完成。目前连云港高校中,江苏海洋大学有着“海洋科学”,为江苏省优势学科,为地方海洋科学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但是,本地其他高职校中,比较少有海洋人才的相关专业设置。

第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时间相对较短,还有许多高职院校是原来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适应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还不是很清晰,整体办学实力相对偏弱。例如,连云港本土的部分高职校,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86年,前身是江苏省粮食技工学校,2005年由中专校升格为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始建于1964年,前身为连云港市会计职业学校,2004由中专校升格为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学校更名为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连云港市卫生学校,2004年3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8年11月,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请示将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部分升格的高职校在办学理念、治理体系、教学研究、科研开发、社会培训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尽管高职教育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但在生源质量、办学成效、学生自身责任心、自信心等方面,与普通本科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职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

第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作用不够。目前在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员工培训等层面。由于自贸区企业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产教融合处于浅表层次,仅限于就业推荐、顶岗实习等,而且到岗学生往往是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自贸区产业结构不对称、高职课程体系与自贸区企业岗位要求不对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自贸区企业需求不对称,高职职业教育往往滞后于自贸区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和产教不匹配的矛盾。

4 连云港自贸区背景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目前,连云港自贸区已运营一年多了,在全市决战决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顺势开启美丽连云港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自贸试验区正在发挥主阵地和动力源的重大作用。未来,连云港自贸区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支点优质载体,全力扩大开放水平,建设标杆示范项目。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海产品综合性交易市场,打造国际远洋渔业交易中心。扩大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开放步伐,加大面向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合作力度。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交流合作品牌,优化连博会、农洽会、国际医药技术大会、文博会等市域展会资源,集中优势打造“连云港博览会”,扩大溢出效应。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全方位合作,持续提升自贸试验区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连云港市自贸区背景下,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要从专业结构和课程改革、高职教育提升、办学条件完善、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一,连云港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根据自贸区建设对岗位的需求来确定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录。紧密围绕自贸区港口物流、海洋产业、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产业、金融等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推进专业群建设,形成能够支撑自贸区产业结构的专业结构,为实现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搭好平台、做好布局。遵循高职教育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按照《悉尼协议》范式,开发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实施以毕业产出成果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提升学习成果的有效性,适应自贸区“技能型”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持续增长的要求。

第二,提升高职教育水平,完善办学条件。(1)连云港高职教育需要转变教学管理思想观念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从过去的单纯的注重理论教学,转变为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并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教学管理思想,汲取经验教训,推陈出新,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并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思想。(2)推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方式,杜绝学校管理工作中人为因素所存在的问题,让高职教育管理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准确。例如,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平台与软件,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体系。(3)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中,应当推行全员全程参与的管理模式,从不同方面完善教学管理。尤其是在技能的培训中,从调研技能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技能教学、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包括师生在内的全员的积极性,探索出一条更加有效合理的技能教学管理体系,真正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4)加大对“技能型”人才实训条件的投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建立了能基本满足实训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在实训条件投入上仍有待完善,例如实训设备与软件的更新换代,实训设备功能的充分使用,配套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需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型”。(5)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目前,承担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高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基本上直接来自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与自贸区内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建设,进入学校课堂与学生授课,传授企业工作实践的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需要到自贸区企业一线进行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最新的工作流程、系统和技能,拓宽视野,充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能力。

第三,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办学会存在各种问题,尤其是高职教育投入的实训设备和基地比普通教育要更多,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紧密与产业融合,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对标行业职业标准,改革办学体制,吸引行业企业一起合作办学,提高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分别投入办学条件,共同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自贸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自贸区企业积极互访交流,共同搭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平台和资源库。例如,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满足学生和企业员工在线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开发与自贸区相关岗位匹配的微课、微视频等,丰富在线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建设新形态一体化课程和培训资源平台。利用直播技术,将自贸区企业工作场景与校园信息终端无缝连接,实时互联互通,教师、学生与企业专家远程互动,模拟教学与真实场景互动切换,使得企业端人才培训与校园端人才教学融为一体,为自贸区发展储备“技能型”人才。

5 结语

自贸区的设立与建设,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集聚了优质资源,也对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连云港自贸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因此高职教育要主动对接和服务自贸区,担负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连云港技能型院校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揭牌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