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1-10 14:17陈金梦王婕儿章晓涵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劳动家长学校

陈金梦 王婕儿 章晓涵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

1 问题提出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再次引发热议;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我国现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仍处于一个“瓶颈期”。

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技课,变成单一的技艺学习;甚至被异化,把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或休闲娱乐的方式。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劳动教育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力图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深入小学课堂观察等多种方法客观深入了解浙江省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现状,分析浙江省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原因,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帮助更好建立小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帮助儿童更好地全面发展、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

此次调查以浙江省为例,涉及杭州、宁波、丽水、湖州四个城市,不同区域的多所小学进行问卷的填写和收集,共收回家长问卷1279份,学生有效问卷1340份(92.10%),教师问卷134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调查结果

2.1 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总体情况

2.1.1 劳动教育课程课时安排基本合理,但实际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意见》(2020)中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求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本研究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和实际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教师卷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9.7%的学校每周安排有一节劳动教育课,有24.4%的学校每周安排两节劳动教育课,有5.9%的学校每周安排有三节及三节以上的劳动教育课。但在学生问卷数据显示,有13.8%的学生表示劳动教育课经常被占课,有47.4%的学生表示偶尔被占课,总体而言,劳动教育课程实际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2.1.2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单一,且与各科教学结合方面有待加强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展开需要课程内容的支撑,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劳动教育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本研究从“课程内容”和“课上动手参与情况”两个问题出发,调查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由得到的调查结果可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家政、烹饪、手工、园艺,其中手工占比最大,高达91.4%,而其他内容较手工占比低很多。由此可见,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以传统手工课为主,内容比较单一。此外,调查显示,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类型设置中,劳技课占比高达81.3%,而各学科教学的占比最低,仅有14.2%,这与《意见》(2020)政策的精神内涵不符,劳动教育是小学必修课程,应该结合小学各阶段的学生特点各有侧重,需要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类型,并结合学科特点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各学科中。

2.1.3 学校应该重视专业教师的配备,认识到教材的必要性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师资和教材是劳动教育课程得以开展的教学保障,本研究从“教师、教材的配备情况”这个问题出发,调查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得到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2.3%的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师。此外,有近20%的学校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没有配备齐全的教师和教材,教材从根本上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方式,而教师的用教材教能将课程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专业教师的配备,认识到教材的必要性。

2.1.4 以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为主,忽视了过程性评价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研究从“是否作为考核科目”、“课程评价方式”两个问题出发,调查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调查显示,有42.0%的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考核科目,52.9%的学校没有将其作为考核科目。此外,有12.1%的学校将考试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最终评价方式,有53.3%的学校采取作业形式进行评价,还有28.4%的学校没有采取任何方式进行评价。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方式不能仅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

2.2 教师、家长、学生劳动观调查现状

2.2.1 教师在劳动价值观倾向上存在一定偏差

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表现,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积极劳动价值观。相比于价值认知,行为倾向更能体现教师对劳动的潜意识思想。本研究从“是否曾将劳动作为惩罚措施”这个问题出发,调查了教师对劳动的潜在态度,得到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城市教师和24.3%的农村教师曾将劳动视为惩罚措施,近四分之一的比例其实也影射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潜在观念仍旧存在偏差。引导教师摆正对劳动教育的看法,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实质的任务仍然重要且艰巨。

2.2.2 家长虽已基本掌握正确的劳动教育思想,但在价值观倾向上仍有偏颇

随着时代发展,“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和“劳动教育存在安全隐患”两种错误观点已渐渐从家长价值取向中淡去,家长已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愿意积极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但在行为倾向上,本研究从“是否将体力职业视为理想职业”问题出发,调查了家长对劳动的潜在态度,得到调查结果显示,当涉及到孩子切身发展的职业问题时,虽有44.3%的农村家长和46.2%的城市家长将体力劳动职业视为理想职业,但仍有超半数的家长持否定意见或是不置可否,且这一点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是一致的。这说明虽然家长已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念,但其潜意识仍旧受传统错误劳动思想影响,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将体力劳动视为辛苦和负面的代表。

2.2.3 儿童独立情况现状良好,但仍存在进步空间

数据显示,有过半学生是因为喜欢劳动而进行劳动,也有近40%的学生是出于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进行劳动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儿童劳动的劳动价值引导仍要加强。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已逐步转变思想,愿意放手并给孩子更多独立的空间。本研究从“家长是否插手孩子的事务”这个问题出发,调查家庭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儿童独立性,由得到的调查结果可知,有 89.4%的城市家长和88.1%的农村家长有时会对孩子的个人事务进行帮助,只有7%左右的家长能做到完全放手。不可否认,在儿童解决问题时,家长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但引导的程度需要处在一个合适水平,重视儿童独立性的培养,这份调查数据虽然只是初步调查了家长的干预情况,未对其具体干预内容进行了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仍需要更多的空间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原因分析

3.1 家长:传统的错误劳动思想和行为制约着劳动教育

近些年,家长的劳动观念虽有所进步,但是在潜意识中仍旧受到传统错误思想影响,一方面认可劳动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又无法接受孩子从事体力劳动。在务工家庭中,父母从事体力劳动职业,常常会出现“自己是因为没有文化所以才会从事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过分强调学业的重要性,在劳动教育的理解上存在误区。这样的理解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家庭劳动教育的偏差。这样偏颇的劳动思想本质上和我国传统思想有一定关系。传统文化主张学生通过读书进入仕途谋求尊贵的社会地位,“官、农、工、商”的地位排列虽在现代有所变化,但“农”不如“官”的思想依旧存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劳动的价值已经越来越仍旧将体力职业视为负面代表,没有将劳动和学习等其他行为视为平等活动。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家长已经认可溺爱孩子的错误性,放弃“包办式”养育,但是仍旧无法做到“放手”。担心孩子做不到、做不好,所以不由自主想帮忙的情况屡见不鲜,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多于对孩子的引导,重视完成的结果而轻视了完成的过程,忽视了技能方法的传授。除此之外,在“隔代养育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现象仍旧存在。在“隔代养育家庭”,大部分老人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唯学习论”情况屡见不鲜。在“独生子女家庭”,包办本来应有孩子自己完成的劳动任务,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这样的过分宠爱导致了家庭劳动教育走向误区。

3.2 学校:学科冲突影响着授课教师的专职性教学和专业素养提升

非专职性的授课教师指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老师普遍不是专门负责劳动教育教学的授课老师,往往以语文、数学、英语或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为主,劳动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尚未成型。师资队伍的缺陷所造成的问题首先体现在主课教师每日教学任务繁重,造成其在认知上虽重视劳动、劳动教育,但在实际开展时却力不从心;其次体现在由于非专职性教师缺乏劳动教育的专门培训,不具备有关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有效开展劳动教学。

虽然学校、教师普遍认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观,并在思想观念上意识到学习与劳动同等重要,但在劳动教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劳动教育与主课学科的学习之间依然没有找到平衡点。二者的冲突由于劳动教育授课主要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而更为凸显,以语数英科等学科课程内容多、进度赶等理由占用劳动教育课程,以至于劳动教育的课时数在实际开展中一再缩短。然而劳动教育是可以跨学科融合的,这不仅意味着劳动教育的课程开设形式可以是单独开设也可以是融入学科教学的,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开设形式也正在进行着多元化的尝试,在劳动教育在具体时间中与其他各科的教育之间仍然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

3.3 社会:劳动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教育内容缺乏新意

劳动教育的价值始终指向人本身的完善以及社会的发展。但当前劳动教育的开展更注重对于学生个人劳动素养的提升,而忽略了对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因此对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如劳动基地、工厂农场、社区、福利机构、企业公司等社会场所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但由于学校、家庭尚未整合社会力量,有效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由此在使用这些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时存在重社会性服务,轻社会生产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失衡现象,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助力也因此受制。

当前社会劳动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学校公益活动和家庭参与的社区服务居多,缺乏因地制宜开展的社会劳动教育,同时也缺少专门对接家庭——社会、学校——社会教育的部门与职务,以至于社会劳动教育一直在旧有的实践轨迹中维持,缺少有规划性、创新性的开展新形式,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收到一定打击。

3.4 学生:劳动认知与行为脱节,劳动意识和劳动体验薄弱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劳动是必要的,说明学生在劳动的认知层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判断,而上升到行动中,人数就出现了减少,学生的劳动认知与意志行为脱节;学生更倾向于完成简单的劳动,一些有过程性、对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劳动则较少参与。

当今社会,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一般以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为主,家庭结构的单一化给了孩子更多的优质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性格的自我主义倾向,不懂得分享,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等负面情况。除此之外,小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正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对劳动没有正确的判断,并将其视为沉重的学业负担之外的另一种负担,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惩罚,导致孩子的劳动意识薄弱。更重要的是,现如今,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外界重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着不同的个人劳动类型喜好,希望从事不同的劳动活动,但是他们不同的劳动兴趣未得到重视,没有得到针对性发展,以至于其劳动兴趣无法进一步提高,劳动能力无法进一步发展。

4 对策建议

对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意见》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需要全面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且明确提出了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和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措施。为了更好地将《意见》中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密切合作,广泛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1 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家庭和社会

4.1.1 开展家政课程、午餐教育和田地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认识并不全面,为了发挥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让孩子养成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家长首先需要提高对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认知。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加强自理能力学习,作为家长就要多给孩子创造劳动实践机会。到了小学就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劳动,比如洗菜、餐后收拾、洗衣服、缝袜子、收拾房间、整理课桌等。这些家政劳动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够培养孩子耐心、细心、有毅力等优良品质和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此外,还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有难度的劳动,比如让学生打扫厕所、扫马路等,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能够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意识到“劳动无贵贱”,每种职业都是有值得尊敬的地方。学校午餐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轮流分餐、整理餐具和餐后大扫除,在教师指导下,让孩子在集体劳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喜悦,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学校也是可以利用周边的资源,进行田地教育,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4.1.2 促进劳动资源一体化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整合劳动资源,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经调查研究,浙江省多地的社会场所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但由于学校、家庭尚未整合社会力量,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学校应该推动校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与校外企业、组织的联系,如:敬老院、劳动基地、社区、村落,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到劳动的不同形式,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小学生“周周有劳动,日日会劳动,时时想劳动。”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开放。一方面要加强国家财政投入,促进劳动教育场所专门化,形式多样化,内容趣味化,运营日常化等,以保证劳动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劳动教育,发展教师、家长熟悉的,学生愿意参与的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劳动资源。

4.2 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4.2.1 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化、教材特色化、场地专门化

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其兴趣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存在模式固定、种类单一、内容枯燥的现象。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开创新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课程教材创新,扩展劳动教育的内容,结合地区文化特色,让课堂反映现代社会的发展,体现其时代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应该顾及学生身心发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调整上课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自己编制教材,主要模式可以是: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劳动项目,由教师进行材料准备、场地联系,由学生自己活动组织,而后再由教师整理汇编教材。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实现劳动教育的翻转课堂。

现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劳动教育的专用教室,大多是在教室上课,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烹饪、缝纫编织、器具加工、办公室管理等设备齐全的专用教室,使学生学习环境与将来的工作环境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的企业,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实习过后进行总结汇报,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4.2.2 完善劳动教育制度,确立劳动教育独立学科地位

当前劳动教育政策具有一定虚化、抽象化的特征,更多强调其重要性,而对具体在学校如何实操则涉及不多。在制度的理论构建上,王在明确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教育质量需求的劳动教育关键事项,同时关注国际教育在劳动教育上的政策优先点,作为制订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参照。在制度保障下,劳动教育必须作为独立学科被重视、开发。当学校无法保障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时,需要加强党对劳动教育这项薄弱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责任,把劳动教育的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

4.3 优秀师资参与劳动教育建设

4.3.1 扫除教师劳动教育观中的偏颇之处

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偏颇是长期养成的,而考虑到教师的现实状况,对一线教师进行系统的课程教育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对教师劳动教育意识中的偏颇之处进行纠正就必须形成一条完善的循环链,不仅在小学提倡劳动教育,在中学、大学也要巩固劳动教育的地位。在大学生课程中加入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小学教师正确劳动教育意识的养成,最直接也最有效,比如:每学期设置劳动实践课;在教育类专业开设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课程。

4.3.2 加强专业化教师培养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劳技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由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代课,很少有学校会应聘专业的人员进行劳动课程教学,这些代课老师对课程投入是有限的。劳动教育在时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职业和社会的基础准备,因此需要加强专业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场所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可以在一些社会单位、实践基地等,加强相关教师队伍建设,使得劳动教育焕发应有光彩。

4.4 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4.4.1 劳动教育纳入班级考核

劳动教育想要在学校得到真正的重视,必须作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被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不能跟其他课程一样通过考试直接表现,因此指标不能过度追求量化,要实现评价日常化、常态化,比如,学校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指标来评判班级一学期的劳动教育情况:(1)班队课;(2)班级黑板报;(3)班级劳动氛围;(4)学生劳动技能;(5)不固定活动。每项指标可以折算成一定的百分比纳入考核中。为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劳动教育班队课、黑板报、绘画比赛、手抄报等传统项目都应该结合实事热点。学生劳动技能考核、学校大型活动等,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4.4.2 劳动教育纳入学生考核

在《意见》中指出,要强化劳动教育评价,把学生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注重评价结果在评优、升学就业中的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制定一体化的评价指标,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结果形成档案。每学年结束时,对于一个学年的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同时,班主任需对学生的学年劳动表现,作出评价与小结,作为学校的学籍档案存档管理,同时反馈给学生家长。这不仅可以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还可以使家长和学生转变对劳动的态度。

猜你喜欢
劳动家长学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热爱劳动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