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志的潍县中医药简史

2020-01-10 21:34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昌邑261300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潍县行医名医

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昌邑,261300)

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时设“北海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称潍州,因界内潍水(今潍河)而名。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改称潍县。其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北临渤海湾。清《潍县志》中这样描述此地:“挹程符之秀,临渤海之渊。”[1]因地处平原,自古以来农业经济发达,同时比邻孔孟之乡,文化底蕴丰厚。在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其当地的医疗卫生(中医药)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通过探悉潍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中医药文化一隅,期望能够通过此种方式,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历史沿革

古潍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历史丰富多彩。这种文化氛围是造就本地知名中医和吸引外地名医的重要条件。

1.先秦到隋唐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潍县就已存在中医药。据记载,出现在安丘(今潍坊市境内)的“摘药山”,是因道家始祖李聃(老子)在此采药而得名。到了汉代,随着农耕经济的繁荣与商业的发达,当地中草药种植与买卖也发展起来。诸城(今潍坊市境内)的“白龙山药会”始于东汉年间,是当地民间中药贸易的重要场所。《潍县志稿·杂稽》载:“汉有公孙帛居北海市中卖药。”到了隋唐时期,潍县中医药业发展迅速,中药店铺对药材的炮制更加考究、严谨[2,3]。

2.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潍县的中医诊疗技术水平发展到了一个的高峰。《潍县志稿》记载:“宋(朝),徐问真,潍州人,以指为针,以土为药,治者有神验。”此时潍县的医事制度发展得也比较完备。潍县范家庄有元朝时期的一通《三代医官碑》,据碑记载,早在1257年,潍州人士范济民就充当了潍州医学提领的官职。1282年又担任了潍州医学正,并兼管潍州、胶州、密州三州的医务[2,3]。

3.明清时期

明、清以来,潍县名医辈出,大大超越了先前。当地出现了较早的中医流派与分科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归入具体流派或者形成具体流派。同时,温病学派的兴起对当地中医学也影响巨大。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其进行了简单的划分。

中医五官科 王庆宇,明末清初人,本姓朱,明朝皇室成员。明朝灭亡后,他在一名大臣的协助下逃出北京,来到潍县隐姓埋名住了下来。迫于生计,他与那位大臣根据记忆中的宫庭秘方配制出了专治眼疾的“杏核丹”,在县城东门一带摊售,其招牌为“王万春堂眼药店“,治愈患者无数[4]。

中医外科 马元吉,清朝嘉庆年间名医。因其父患疮,延医不治,乃弃儒学医。擅长外科,医术高明,尤重医德,其学术源于《外科正宗》[4]。马湘,马元吉之子,清朝道光年间名医,医德医术俱佳,其学术源于《医宗金鉴》。死后,由潍县陈宅主持,在四乡协助下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立碑[4]。马龙俊,清光绪年间名医,是马湘之后人。医术高明,名重六县,其学术源于《疡医大全》。终年立庙,祭位曰“皇清郡庠生儒医仁宣马先生之位”。光绪十六年(1890年),昌乐、潍县、寿光、临朐、益都等地(今属潍坊)知县为马氏祠堂竖匾三块,大门为“齿德儒医”,后殿门为“诚祈感应”,殿内为“世继青嚢”[4]。

温病学派 王渤,岁贡生,自少习卢扁之学,治疗疾病有奇效。乾隆年间潍县流行疫疾,监狱里的犯人中间尤其严重。他亲自为患者诊病下药,救活了无数囚徒。乾隆十年,知县赖光表手书“誉重杏林”四个大字,送与王渤,以旌其门[2]。

4.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当地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促进了当地中西医学的汇通。20世纪20年代起,县城组织起了国医同业公会,以维护本行业利益和摊派荷捐杂税。1929年,民国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废止旧医案”,采取了一系列消灭中医的办法,但是这种行为遭到了当地老百姓,特别是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强烈抵制和抗议。民国政府被迫于1937年成立了“中医审查委员会”,实行中医考试制度,成绩合格者才发给证书,未获得中医行医资格证书的人不得行医,但也是徒有形式而已。抗日战争胜利后,潍县警察局对中医进行登记备案。但仍有大批民间行医者未予备案,处于自由状态[3]。在此期间,有识之士与中医名流组社团、开医院、发刊物,求生存、图发展,既保持传统,又融汇创新,中医药在潍县持续发展着。而此时,中医流派与分科倾向更为明显,科别也更为细致。

中医外科 栾清祥,潍县华疃村人,行五,乡人亲切谓之为栾老五。他精岐黄术,擅长外科,尤善治疮疡,对患者不分贵贱,一律平等相待,登门求诊者甚众。其卒后,乡人思其恩德,赠巨匾一块,曰“齿德俱尊”[4]。

中医妇科 孙思恭,字敬亭,潍县前埠下村人,精医理,擅妇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登门求诊者众多,名扬潍县、昌邑一带。王相如,潍县北王家马头村人,精研经典,对妇科有独到的见解。他经验丰富,医术高超,求诊者终日不绝,名闻潍县。有著作《医方集锦》《洞天奥旨》《胎产心法》《笔花医镜》《医宗必读》[4]。

中医儿科 蒯九龄,字梦卿,潍县城里人,精儿科,尤长小儿惊风。晚年曾在北京行医,声望颇高,北洋政府欲留之于北平,他坚辞归里。他将一生的经验撰写为《幼科捷径》,稿文多散失,仅保留若干秘方。其孙蒯仰山承其业[4]。

温病、伤寒 张云景,字慕仲,潍县一孔桥村人,晚清秀才,天资聪颖,精通医理,对伤寒、温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名闻寿光、潍县一带,著有《伤寒见解》[4]。

中医眼科 王注东,原名王福汇,著名眼科教授,潍县人。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入上海同济医工学校医科学习7年。毕业后在济南等地行医数年。1922年赴德国柏林皇家医学院进修。回国后,曾任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教授、教务长,省立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济南医师公会会长[4]。

中医内科 郎益民,潍县城里人。幼读私塾,后止学经商,1919年自学中医。因家贫,乃边商边学,十载医成,坐堂于“大德”“德生”两药铺。解放后,参加潍坊医药合作社、新华药房和潍坊医药部,潍坊市中医院成立后任该院内科医师[4]。

中医全科 当然,中医从本质上仍是全科医学,有经验的医者仍是内外妇儿皆通。例如张学朱,字次陶,潍县南埠村人,精妇科、眼科。1924年在潍县寒亭开设“众福堂”药铺,兼坐堂先生,行医30多年。其手抄本《普济苍生》,为内、妇、眼等科临床经验之汇编[4]。

当地名医除了开展临床诊疗外,还将行医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著书立说,对中医学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明朝的孙出声著有《针法辨》,姚廷皋著有《伤害辑要》。清代的中医著述更巨,影响较大的有彭之惠的《伤寒论辨》《内经详释》,彭之岁的《针灸图记》《灵素阐义》,彭延龄的《医学入门》,陈长贞的《伤寒秘要》,王廷宾的《痘疹铭心》,蒯九龄的《幼科捷径》等等[2]。

行医方式

新中国成立前,潍县中医界一直承继着中国传统的行医方式——坐堂、开业、挂牌、走方。

坐堂行医,一般是较有名气的中医大夫受药铺之聘,于店堂内挂牌行医。坐堂行医者大多为自学成才的中医,他们博学识广,通晓各科。更有医者自立门庭,开业行医。特别是民国时期,潍县的孙来朋先后在“和济亨药庄”“体仁堂药铺”“颐生药店”坐堂,陈立亭先后开过“立亭牙科”“立亭牙科诊所”,韩炳南先后在潍县乐道院医院和惠东药房任医师多年,罗友清先在乐道院医院任外科医师、又自营“齐鲁医院”“齐鲁诊所”“罗大夫诊所”,陈倦民在“孙家老药铺”坐堂,柴英孚先后在“同兴泰药铺”“仁济药店”“颐和堂(信记)药铺”坐堂,郭谷石、王彝民在“颐康药店”坐堂应诊。挂牌应诊,也是中医行医的一种传统方式。中医大夫多在自己的寓所和乡里街头挂牌,也有远到他乡挂牌行医者。比如,民国时期的蒯养山、王彝民、陈修园等,都在自己的居家挂牌应诊[4]。

走方也是当地比较常见的行医方式。走方医,也称“铃医”“路医”或“江湖医生”,以游走四方的形式行医,居无定所,构成复杂。走村串户、赶集赴会、摆摊看病者多以卖药为主,也有行简单皮肤科手术、针灸推拿等。他们医术一般,且地位低下,成名者少。这类人中,有人兼占卜,甚至还有骗徒混杂其中。还有一种是巫医巫婆,骗财害命,以当地农村为甚,危害大,应予以摒弃[4]。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诊所等经营方式。中医发展渐趋规范化,但由于传承缺失等问题,传统中医药在当地发展受限。

授业方式

民国前潍县的中医授业方式不外乎三种:祖传、师承、自学。

祖传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方式,凡祖传者,多为当地名医。清初名医王乾,子孙相传,凡五世,邑人称为世医家庭。近代名医冯鸣九、蒯养山、孙来朋,皆是继承祖业而成名[4]。

自学是学习中医的另一重要方式。大多数中医大夫都是通过自学而成名。古代医籍文字艰深。凡自学中医者,或参加科举屡试不第,抑或弃教从医,或自身或家人有疾,因而发愤攻读岐黄之术。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能够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系统研读,且谙熟中医理论。自学者也有少数是药铺出身的小伙计,他们熟悉药性,平时注意用心学习,或请人指教,学有所成后便自己挂牌。亦有少数目不识丁者,能够做到专长于某一种疾病的治疗,但对中医基础理论不甚了解。潍县的郭谷石、蔡玉珂,青州的王乐山等,均是弃教从医、自学成才者[4]。

拜师是中医传承的又一种方式。本地拜师一般无需复杂手续,只要有人引见或介绍,双方同意即可为师徒关系,期限、内容、方式皆无明确约定。拜师者往往先当小伙计,“拉药斗子”,边干边学。当然,“名师出高徒”,不少医林高手皆师出名医[4]。

民国时期,国内出现了国医学校,潍县的王玉润、王彝民1934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王彝民1937年肄业,回潍行医,是潍县最早“科班”出身的中医。他们受过正规学校的培训,精通中医理论和各科知识,为当时潍县中医界的翘楚[4]。

新中国成立后,省内出现了中医学院,按照全日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当地西医院校也招收部分中医专业学生。此外,也有师承班、确有专长等培养方式。

潍县自古以来政治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中医学发展也非常迅速。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形成如孟河医派、新安医派等全国闻名的中医流派,这与当地文化局限、传承不足等有着必然的联系。

近年来,潍坊市因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风筝、年画等),吸引了无数国际友人,潍坊正逐渐成长为国际化都市。然而,单单的工艺人文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潍坊,中医药作为医学与人文承接的重要载体,应该得以传承与发扬。现阶段的潍坊,除了要发掘、整理当地中医药文化传统外,还应摒弃门第之见等陋习,形成更为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科学化、开放化的诊疗方式,同时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传播。

猜你喜欢
潍县行医名医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山东省潍县萝卜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郑板桥智断案
让名医们上线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非法行医两次以上触犯刑法
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