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痛证病因与证治思想初探

2020-01-11 07:11庞礴郑瑀施蕾许琳洁许凤全
环球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枢机少阴厥阴

庞礴 郑瑀 施蕾 许琳洁 许凤全

疼痛是临床常见主症,就诊患者中有疼痛相关症状者高达40%,其中以疼痛为主诉者达20%[1]。疼痛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的信号,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是中医学对疼痛较早的认识。而《伤寒杂病论》中对痛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多有阐述,当代中医临证多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辨证论治,而病机不止于此,更深于此,探析仲景治痛之法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阅读《伤寒杂病论》中痛证内容,归纳整理其证治思想,不外乎“正虚”“邪实”两端,本文拟从疼痛之病因和证治方法两个方面初步探究仲景治痛之法。

1 审疼痛之因

1.1 因寒致痛

因寒致痛,或外感寒邪困表,或阴寒内生于里。寒邪于表,则发于上,可向里传变。寒邪于里,初多以太阴脏寒腹痛为其基础病理,后可发展为少阴肾阳亏虚寒凝气滞腹痛,亦可往厥阴下焦冷结腹痛深入,则三阴寒结腹痛证成矣。

1.1.1 外感风寒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风寒袭表,太阳枢机不利,营血运行不畅,寒主收引,故经脉拘急而见头痛。外感风寒之头痛乃“头项强痛”兼有恶寒为特征,治疗“当以汗法解之”(《伤寒论》第42条),不外乎麻黄剂、桂枝剂[2],如《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临床仍需加以鉴别应用。《伤寒论》除本经证,仍有变证。太阳病久延不愈,一则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郁热上扰;二则郁热伤津,筋脉失养,经输不利,均可引起疼痛[3]。《伤寒论》虽有传变之说,但当代疾病变化复杂,应用不应拘泥于起病时间,结合兼症应用。

1.1.2 阴寒内盛 若寒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脏,致阳虚阴寒内盛,可见循行经脉拘紧疼痛,如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巅顶,肝寒犯胃,浊阴之气上攻而致头痛,以巅顶为甚,可能伴有“食谷欲呕”“吐涎沫”等阳明虚寒兼症。治疗选用吴茱萸汤暖肝散寒,见于“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后世医家以吴茱萸汤加当归四逆汤,两方相合以温中散寒,通利血脉,头痛自解[4]。若寒邪日久内传少阴,或体虚阴寒直中少阴,寒邪独盛于内,凝滞经脉,疼痛即不限于经络循行部位,内则腹中痛,外则四肢疼痛,并伴有“脉微细”“但欲寐”等少阴病之症,如“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四逆汤主之”。四逆汤可温阳散寒,治疗因寒邪直中、六经传变或误治导致少阴阴寒内盛所致的各种疼痛,温阳使阳进阴复,阴寒所致拘挛疼痛可解[5]。而《伤寒论》在腹痛治疗中又善用芍药,除温经散寒之药外,仲景重用其“开破”之性,取其利小便,去水气,达到破阴凝、布阳气之功,尿利、水去,则气畅、腹痛自除[6]。

1.2 因热致痛

邪气在表,误汗误下,损伤正气,邪气入里化热,或侵及阳明多气多血之经,气机不利发为痛症。邪气入里化热,留于胸膈,以火郁心中结痛为症,入于少腹与血相结,便以瘀热致痛为病理基础;邪气内犯阳明,阻滞气机,则燥屎结于腹部,不通而痛。

1.2.1 太阳化热入里 叶天士取栀子豉汤“轻苦微辛”之性,轻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清宣上焦郁热,治疗胃脘痛、腹痛等病机属火郁者[7]。《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太阳病表邪不解,或经误治入里化热,留于胸膈,以致心中结痛并伴有心烦懊恼,治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若太阳经表邪入腑化热,与血相结于少腹,则见少腹拘急疼痛,为太阳蓄血证,应以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郁热,热与瘀血去则痛止。如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因此邪气在表入里化热之痛,在上焦者,化为心中结痛,病在下焦者,与瘀血相结,少腹急结而痛。而清代王清任发展了活血化瘀论治疼痛,如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胸痛;膈下逐瘀汤治疗脘腹疼痛;少腹逐瘀汤治疗少腹疼痛;身痛逐瘀汤治疗痹证周身疼痛等[8]。

1.2.2 邪入阳明 阳明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邪入阳明易化燥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气机不利而痛。如“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伤寒论》第56、254、239、241条)。其头痛、绕脐痛、腹满痛为表证汗不得法,损伤津液,邪入阳明,化热生燥,以致阳明里热上熏而头痛,燥屎内结,腑气不通而腹痛。现代医家探析阳明病篇的证治规律,发现阳明腑热所致的腹痛,常伴有其他部位的热象,热在上为烦不解,谵语汗出,热在下为大便秘结,热结旁流[9]。

1.3 寒热错杂致痛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为寒邪入里,寒凝气滞而腹痛,将邪热格拒于上而致上热下寒,寒热尚未胶结,下寒为重。唐步棋[10]有“阴阳升降失其常度,阳在上不能下交于阴……阴在下不能上交于阳”之论。黄连汤中桂枝正起到宣通上下之气,以“通”治痛。若误治使邪气传入厥阴,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 为厥阴病上热下寒。不同于黄连汤证,厥阴病的寒热之邪胶结,蛔不安而腹痛症状明显,以乌梅丸治之。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证为“辛热以治本寒,苦寒以治化热”[11]。笔者认为,临床运用乌梅丸,应究其寒温并用的组方特点,对应寒热并见和具有典型风木为病的证候特征,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寒热药物比例以安腹痛。

1.4 气机不利致痛

少阳枢机不利,横逆犯胃,可见腹痛、胸胁痛,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或腹中痛……小柴胡汤主之”;若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能布达,影响太阴则聚而成腹痛,如“少阴病,四逆……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以上两种情况的痛症皆因枢机不利所致。尤在泾有:“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12]对于两种情况下的疼痛,治则当为“枢机不利,法当运枢”[13],虽然小柴胡汤和四逆散组方不尽相同,但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12]皆为运转枢机之剂。枢机运行如常则邪去正安,疼痛自止,两方调和表里,调和阴阳,是《伤寒论》中和法的代表。

1.5 水、风湿、痰饮致痛

《伤寒杂病论》部分条文中痛证与水、风寒湿、痰饮等有关,其表现变化多样,治疗时亦要根据病因及邪气停聚部位,祛邪止痛。

风为百病之长,风湿之邪引起的躯体疼痛与表郁有关,与麻黄汤证中表郁身痛有相似之处[14],可依据表郁的程度遣方用药。若表郁较重,会出现多个关节剧烈疼痛,并伴有明显的风湿表证。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若邪气处于“表中之表”,体现为骨节疼痛不得屈伸,需着重发散表邪,如“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若邪气处于“表中之里”,表里湿盛体现为身痛不能转侧,需同时兼顾表里,如“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桂枝附子汤主之。”

上焦阳虚,中焦痰饮上乘,阴邪停聚胸中,则胸痹心痛,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以瓜蒌薤白白酒汤化痰散结以除病邪,宣痹通阳以止痛。胸痹、喘息短气更甚者,为痰浊壅盛更剧,在前方基础上加半夏逐痰降逆,宽胸散结,胸痹自除。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首次提出痰湿致痛,认为气、血、痰、郁皆与疼痛有关,其治头痛以川芎为主药, 随经加引经药,如阳明加白芷,少阳加柴胡,太阴加苍术,少阴加细辛,厥阴加吴茱萸等[15]。

2 正虚而痛

除邪实致痛外,对于虚证疼痛,如虚人外感、虚寒腹痛、虚劳腰痛等,仲景以补为通,缓急止痛。明代温补派医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以温补治痛,张介宾在《质疑录》中强调“凡属诸痛之虚者,不可以不补也”,并又据补法提出“不荣则痛”的理论,与“不通则痛”相联偶[16]。

2.1 虚寒致痛

若其人素有脾虚或经误下,中焦脾胃虚寒可见身痛,应先治脾胃,后治疼痛,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少阳兼里虚寒证,亦先补后和,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在疼痛伴有虚证时,仲景均先补虚,若补虚后痛证仍在,则再行辨证,可见仲景重视固护中焦,首补气血之虚。

2.2 肾虚致痛

肾为先天之本,若肾精损耗太过,病人表现为一派虚象,阴损及阳,易出现腹痛,腰痛等症状,但其痛势较缓,常喜温喜按,伴有遗精等症状。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八味肾气丸虽补益阴阳侧重不同,但总以调和阴阳止痛为纲。

3 结语

《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中痛证的理论,并散在于各条文之中,使临床痛证论治有律可循。仲景对于痛证的论述较为全面,重视病邪与病位的关系;不论痛症作为主症或兼夹症,均根据其最根本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类经·诸卒痛》中有:“观王荆公解痛利二字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俗以利为下也。……故在表者,汗之则愈;在里者,下之则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愈。岂可以利为下乎?宜作通字训则可。”[17]指出痛证的治疗不仅有通下,需要根据病因病机治其本,才能达到祛邪止痛的目的。总结仲景对于痛证的辨证论治,首辨虚实,有虚者必顾其虚;再辨表里,在表者宜宣宜散,使邪气从表而去,在里者或清或通或和,使邪去不伤正。不论补虚泄实,最终均达到祛除邪气,疏利经脉止痛的目的。本文论述的《伤寒杂病论》中痛证的病因及证治规律,可能尚未完全概括仲景的治痛之法,但希望对临床痛证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枢机少阴厥阴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五谈肝与咳、喘、哮
——肝与枢机密切相关对肺之影响*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刍议俞根初对厥阴病证治的认识与发展
厥阴病篇再论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论少阴“三急下”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四逆散开阖以运少阴枢机论治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