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神一体观”的针灸治疗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理论研究*

2020-01-11 09:07马铁明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形神情志脏腑

常 宇,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心理应激源不断增多,情志病越发突出,由此引发的脾胃病也越发常见,因情志因素所诱发的脾胃系统疾病称之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1-2]。中医学对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认识渊远流长,《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五志过极,内伤脾胃,揭示情志活动与脾胃功能相关性。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功能状态,二者偏颇,则需形神兼调、心身同治。《类经·十九卷·针刺类》言:“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故治疗应基于“形神一体观”,注重形神兼顾,把握整体病情。《灵枢·官能》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针灸甲乙经》载:“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说明针灸尤为重视调神守形理念,欲求神与形合、形神统一的治疗目的[3]。故从“形神一体观”的辨证角度看待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以此探讨针灸疗法相关内容,对于针灸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形神一体观”思想内涵

“形神一体观”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是整体观念的内涵之一。“形”指的是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气、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神”指的是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医学中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怒、喜、忧、思、悲、恐和惊等情志活动属狭义之神[4-5]。《灵枢》载:“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为成为人”,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人的形体密不可分,肉体和精神合为一体,形是神的载体,神为形的主宰,生理上“形神互根,神本于形”,病理上“形病伤神;神病伤形”,由此可知,“形神一体观”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辨证论治实质即为“调神守形”的过程。

现代医学逐步改善其医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心身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其认为各种疾病大多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病理变化往往与心理因素交叉形成复杂的病因,治疗躯体病症的同时找到心理病因的根源,才能达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预防,这种“心身关系”与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不谋而合[6]。

综上,情志活动是脏腑精气心理层面的延伸,情志和脏腑的健康与疾病息息相关,故临诊之时务必要关注躯体病症与心理状态间的密切联系,既要关注“形”,更要注重“神”,特别是与精神意识思维等情志相关的狭义之神。

2 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

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是脏腑活动的外在表现,脏腑精气化生为神,经客观事物的刺激使“脏腑之神”产生功能活动。“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说明情志活动与心、肝两脏有关,尤以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为关键。心主神明,人体所表现出的各种情志均是心神活动的构成成分,则人体情绪均由心神产生,而终于五脏反应。心属火,胃属土,胃的活动受心神生克关系调控制约,病理表现为母病及子、子病犯母。肝属木,其对全身气机具有调畅效果,推动气血津液周流全身,进而调和周身气血,平衡脏腑,愉悦心情,维持正常情志[7]。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清、胃降浊才能使饮食之水谷精微得以运化,秽浊排出体外。若脾胃升降失职,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混斥中焦,出现腹胀、腹痛、嗳气、恶心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陈正等[8]对 510 例脾胃病患者的情志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脾胃病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且在性别上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脾胃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与情志因素呈显著相关性,各证型的脾胃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分布权重基本一致,由此指出,情志因素与脾胃病关系密切,治疗当以身心同治、形神同调。

阮鹏等[9]指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涉及精神、心理和躯体3个方面,治疗当心身同调,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予以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和移精变气法等,辅以调形与安神之法,疗效可互为补充、相互递进。这与现代心理学所提出的认知疗法、睡眠疗法、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领悟疗法等不谋而合,均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纠正认知偏差和树立抗病信心为治疗目的[10-11]。

综上,脾胃属“形”,情志属“神”,情志失畅为始发因素,脾胃纳化失司为致病机理,进而诱发“情伤”,紊乱脏腑气血运行,由此引发“形伤”,发为一系列脾胃病相关疾病。故情志内伤是脾胃病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机制,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着不同的影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3 针灸“调神守形”法治疗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研究现状

近年来,逐渐认识到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发生与情志异常存在密切联系,现代医学将其归属于心身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伴发不良情绪范畴,并指出其发病机制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层面。神是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中需要注重的关键因素,调气以系形神,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针刺“调神守形”法可从脏腑-气机-情志等方面予以调节,这对于以“形神一体”观为指导治疗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现就针灸临床基于“形神一体”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等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研究现状展开阐述。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作为消化不良的一种,临床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尽管不是诊断FD所必须,但却被认为可能是FD患者疾病体验和疾病行为的重要调节因子,并可能最终影响临床预后[12]。

徐因等[13]采用“老十针”合调神穴治疗47 例FD患者,“老十针”为双内关、 双足三里、双天枢、气海、上脘、中脘和下脘穴,奏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理气和血之功;调神穴为印堂、神庭和百会穴,奏以调气疏肝、解郁宽中之效。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能调节消化系统的分泌、运动功能,当消化系统发生功能性疾病时,机体会表现出抑郁、焦虑等神经系统症状,故辅以调神穴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等症状,利于提高疗效。袁星星等[14]从调整心脾之神的角度论治FD,选穴上以调心神、健脾气为本,针刺公孙、内关穴,起到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宁心安神和健脾益气的作用,同时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达到标本兼治、形神同调的目的。

3.2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现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的身心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频率减少和大便干结硬块等。

陈峰认为,便秘型IBS多因肝脾不和、气机郁滞所致,针刺应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为主,制定疏肝健脾和胃方(太冲、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太白和三阴交)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之功[15]。覃海知等[16]认为肝失条达是基本病机,脾胃失调是病理变化,IBS分为便秘型与腹泻型两类,情志障碍表现为抑制与易激两种,针刺双向调节作用能够使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恢复到正常状态。以肝脾辨证论治,结合经络-脏腑理论,采用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配合(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太冲和脾俞)调节胃肠。辅以疏肝解郁、理气调神之穴位(中脘、行间、章门、公孙、肝俞和行间)畅情志、调脾胃、改善症状,达到身心同治,体现“针刺之要,重在调神”的技术要领[17]。杨敏等[18]认为情绪抑郁为病因,脾虚湿盛为病机,病位责脾,与肝、胃关系密切,针刺选天枢、上巨虚、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和太冲穴,诸穴并用,使情郁得解,脾阳得助,升清降浊,气机调畅,泄泻乃止,且以示针刺注重形神同调、标本兼治的宗旨。王瑾[19]将情志性IBS与脑-肠失调性消化疾病相联系,采用中医疏肝健脾调神针法(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行间、期门、百会和内关)治疗老年便秘型IBS患者34例,结果证实疏肝健脾调神针可有效调节患者5-HT水平,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患者便秘及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3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前文已述针灸“调神守形”法在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疾病范畴,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慢性胃炎患者平素多情绪焦虑、抑郁和失眠等,针刺时多有猜疑、紧张和惊恐等心理,医者施针前,予以语言疏导,解除心理障碍,平和情志,躯体放松。取穴时以调神为主导思想贯穿诊疗始终,选用四神聪、内关、神庭、印堂、三阴交、中脘、天枢、关元和足三里等穴位,针刺过程中协助患者守神,平心凝神,使经气畅达,使得形与神俱、阴阳平衡[20]。

汪利君等[21]指出情志损伤可致脾胃病变,七情过极可伤脾胃气机,耗伤脾胃精血,故自拟“调神针刺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0例,取足三里、中脘、关元、天枢和三阴交等穴补中益气、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神庭、四神聪和内关穴养心安神,通调五脏六腑、精神形态等载体改善神的盛衰,指导治疗补泻,起到形神统一的作用,达到调神以治形的治疗目的。孙剑端等[22]认为情志不遂、忧思恼怒和肝气郁结是胃溃疡的主要病机,本病患者对待生活事件的态度多消极,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对溃疡患者的影响更大,说明心理情志因素是诱发疾病的重要诱因。进行电针对胃溃疡抑郁状态生物机制的研究,选取肝俞穴、梁丘穴,起到疏肝解郁、行气镇痛的作用。结果显示电针通过降低胃黏膜、下丘脑疼痛因子VR1、5-HT及NE含量改善大鼠溃疡指数,而抑郁状态的改变与海马5-HT及NE有关,这充分阐释针灸疗效的现代作用即通过调整I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实现对机体的多环节、多层次和多靶点的整体调控。

综上,针刺“调神守形”法在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改善外在临床症状的同时,亦可调畅其内在情志,即“形神同治,内外兼顾”。针刺治疗IBS临床常选取心、肝、胃经和督脉的腧穴,体现气入心而主神明、气入肝而主疏泄和气入肾而主开合的取穴原则,意在“调神守形”,亦体现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思维,凸显针灸优势和特色,谋求最佳疗效。

4 小结

中医强调“形神一体”观,尤为重视整体辨证观和动态平衡观,认为情志内伤会使脾胃气机失调、功能损伤而诱发疾病。心身医学在国内的发展相对缓慢,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心理、情绪的重视程度体现较为薄弱,而针灸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历史已久,其取效关键在于调整气血形神,气依附于形,形调气自顺。调神有助于调形,整合脏腑机能,奏以“行水之舟楫”“行路之马车”之功。“调神守形”之法在防治情志相关性脾胃病中独具特色,可从病因病机上把握诊疗关键,防治结合,实现心身同治,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综上所述,现阶段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与运用,故望今后针灸临床可将针灸学和心理学有效整合,实现思想的提升转变,进一步深入探究基于“形神一体观”的针灸治疗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防治问题。

猜你喜欢
形神情志脏腑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意象、形神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