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灵枢》浅谈杨上善“脉引筋气”思想论治经筋病*

2020-01-11 09:07赵耀东金钰钧赵婷婷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经穴灵枢经筋

韩 聪,赵耀东△,金钰钧,朱 玲,赵婷婷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灵枢·经筋》篇详述了经筋的循行分布,随其后又论及其病其治,后世医家对经筋理论的解析多据此发挥。《黄帝内经太素·经筋》(以下简称《太素》)对经筋其治“以痛为输”注解时,曾训诂:“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曰: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脉引筋气”思想秉承《灵枢》“以痛为输”的局部取穴原则,注重经脉气血对经筋的温养濡润及其调节作用,经脉经穴合和,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发挥经穴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丰富了经筋理论的内涵及临床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经筋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基于《灵枢·经筋》篇,通过对经脉与经筋构词含义的解析,将“脉引筋气”思想特色,经筋病的辨证与治疗,分述如下。

1 经筋与经脉的构词含义

古人依据十二经脉于体表循行分布,对躯干、四肢部诸筋划部分属,故称十二经筋[1]。从字面词义考据,《说文解字》言:“经,织也”,即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取象竹之韧性,比类施力产生运动的筋肉组织,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然从构词结构上可知经筋的特殊性在于以“经”的纵向走行总结人身整体连续性“筋”的分布,意指经筋为人体筋肉系统的总称[2]。“脉”在古代汉语字典中是“衇”“脈”的异体字,从血从肉,指代有体系的线路及分流周身的血流网络系统,与“经”相合,引申比喻经脉为纵向运行气血的通路。《灵枢·海论》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即是经脉通过经络系统网络结构,联络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沟通上下内外恰如其分的诠释。

2 “脉引筋气”思想特色

2.1 经脉对经筋的气血温养濡润及其调节

经脉与经筋是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主干线。《太素·经筋》言:“十二经脉主于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十二经筋内行胸腹郭中,不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周身环流,灌于全身各处,充养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经筋无传输血气之功,亦无循环流注的交接规律,但延伸了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3]。古人以经筋总括周身之筋,把筋肉系统附属于十二经脉,立论“筋与脉并为系”。《太素·五脏命分》载:“十二经脉,行营血气,营于三阴三阳,濡润筋骨,利关节也”。针灸学教材更视经筋为“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追溯内经时期至现代,解读经筋是受经脉气血渗灌及其濡养,并与此密切相关的筋肉系统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

经筋功能活动的维持,依赖经脉及相应络脉运行的气血温养濡润与经气的调节,其与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阳经以及冲脉、阴阳跷脉关系密切。《太素·五脏痿》载:“阳明胃脉,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脏六腑……润于宗筋”。《太素·带脉》亦曰:“阳明以为脏腑海,冲脉血气壮盛,故为经脉之海,主渗灌骨肉会处,益其血气”。足阳明为多血多气之经,冲脉为“血海”,通受全身血气,总领十二经气血,筋骨肌肉均得二者充养。其次,肝通过对全身气血的调摄,将肝之血气由足厥阴经脉输注到达同名经筋,再通过十二经脉周身流注实现对周身诸筋的充养[4]。如《太素·脉论》言:“食气入胃,胃之血气之精散入五脏,而独言肝……淫溢气,为筋者也”。再者,经筋受阳气的温润与“足太阳主一身之表”的功能密不可分,即卫阳之气通过足太阳经脉的循行分布,直接布散温养筋肉,正如《太素·热病决》载:“足太阳脉,为诸阳主气”。《太素·调阴阳》言:“卫之精气……行四肢及身,令筋柔弱也”。经筋禀受卫气,始发于足太阳,足太阳经气充实则筋柔节利、舒缩自如[5]。此外,经筋的功能活动有赖阴阳跷脉的调节,其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肢体肌肉运动的作用,阴阳跷脉气失调,则引发肢体经筋力学失衡。以上所述突出强调了诸脉对经筋的濡润滋养及调节作用。然从另一角度来看,所谓固外方能安内,脏腑经络居安于内需要经筋联缀周身各部组织,定形实体,经筋藏护经脉,并有促进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的功用[6]。因而经脉与经筋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

2.2 经脉与经筋相兼为病

经筋功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脏腑经络气血的滋养,所以反映体现在筋肉体系的疾患与脏腑、经脉的生理病理影响息息相关。简言之,经筋病就是隶属于十二经脉筋肉系统的症状群[7]。从整体角度分析,将经脉与经筋的相互作用结合考虑,侧重强调了“筋与脉并为系”的立论,即经筋与同名经脉关系密切。然基于病理角度,两者又表现为相互影响、相兼为病。

《太素·人迎脉口诊》言:“分肉之间,寒湿气居”。《太素·痹论》曰:“风寒湿三气……循脉而行,至分肉之间,气聚排迫分肉,肉裂而为痛也”。其指出以风寒湿诸邪统称经筋致病因素,充斥分肉则引发疼痛反应。《太素·五邪刺》载:“正经上实下虚者,必是横络受邪,盛加大经”。从病理角度分析,风寒湿诸邪入腠袭筋之体表筋肉之处,致使络阻筋伤,病态“横络”客于经脉之上,导致经脉气血运行闭阻,即“不通则痛”发为经筋痹痛;而经筋失于经脉中气血的濡养,则导致经筋的进一步损伤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出现,并围绕病灶点上下,表现为在上气血雍滞、在下气血虚少的虚实交错的病理状态,造成经脉气血失调[8]。故而全面分析,才能理解经筋病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2.3 经脉调理虚实,补泻为主

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之所以能维持其正常功能皆需要气血的充养,而这一过程又借以经脉通过经络系统发挥运行气血的网络结构来完成。《灵枢·经脉》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太素·经脉连环》亦言:“人之巧生,血气先见经脉,故欲知死生;百病所生,经脉由之,欲处百病,须候经脉也”。人之所患疾病由气血失常引发,并反映在体表经脉上的失常,亦通过经脉调理虚实,协调阴阳。因此,杨上善针对气血虚实的调理,提出了“人之虚实之气,欲行补泻,须通其经脉也”的理论。故经脉的调理是以调平为期、补泻为主。其一,经脉主气血运行,常受脏腑之气影响,又赖经筋促进调节,其推动调控能力强弱各异,故治之补泻有别;其二,经脉所含血气之多少有异,补泻洽疗的方式亦不同。但基本治则总以“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纲(《灵枢·经脉》)。

2.4 经穴-经脉合和,调气为本

经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杨上善《太素·经筋》言:“《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其提示“脉引筋气”思想治疗经筋病的重大特色在于将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与经穴转输渗灌气血的作用有机结合,保持经穴主治与经脉相关的同一性,以经穴为作用靶点,以经络为通道,通过对经气的激发和调控,导引经气,把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援引到病变经筋,实现调节经筋功能活动的目的。其次,从古今大量腧穴文献记载来看,经穴主治与经脉相关的同一性往往表现在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及络穴上,其他部位的经穴多只是主治局部病症,并未反映出病症与相关经脉、脏腑的内在联系,古人以经脉统属经穴,为“循经取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指导意义。

《素问·气府论》言经穴为“脉气所发”。《太素·十二水》又载:“十二经脉之气、并有发穴多少不同……故取其化者,即是其脉所发之穴也”。杨氏认为经穴为“十二经脉之气发会之处”,揭示了“气”是经穴的本质,进而基于《灵枢·刺节真邪》篇,提出“为针之法,以调气为本”(《太素·量气刺》)的针刺治疗思想。经气是在经络中运行的极精微物质,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所谓调气,指通过针刺手法实现对经气的调整,即补虚泻实于经穴从而对人体气机进行调节[9-10]。根据《太素·九针要道》中“刺者欲中……针入不得其气,无由补泻……得气行补泻已……其病愈速”的论述,提示针刺补泻手法正是在针刺经穴得气的基础上,通过“调气”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显然,这一真知灼见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共识。

3 经筋病的辨证

经筋以其特有的结、聚、散、络形式,循行于躯干四肢,构成了经络系统中与十二经脉密切相关的筋肉体系,并具有联缀四肢百骸、维系周身各部组织、约束骨骼和主关节运动的作用,即如《素问·痿论》所言:“束骨而利机关”。《灵枢·经筋》篇概括经筋病的总纲为“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经筋病多以经筋功能异常导致“筋急”“筋纵”有关,局部筋肉拘挛疼痛、痿软无力,甚至全身性痉挛抽搐皆属经筋病的范畴,故当以明确经筋病变辨证施治。其次,经筋病多为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疾患,其症状表现一般以疼痛为主,并以压痛、病灶点的产生为主要病理反应[11],根据疾病的症状表现(疼痛、条索、结节、粘连、钙化点和骨性赘生物等)确定所在部位,倡导局部辨证的重要性。因此,经筋辨证与局部辨证有机结合,通过疼痛找寻病灶点,则可以明确病变经筋及施术部位,进而指导临床疼痛性疾病的治疗。

经筋辨证与局部辨证在针灸临床辨证中固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有学者[12]指出,经筋病除包括原发于经筋自身筋肉系统疾病外,还继发于脏腑及相应经脉本身的气血虚实变化,故仅仅依靠两者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针灸临床应当以经络辨证为核心指导辨证施治,无论针灸治疗脏腑病还是筋肉疾患,均应立足于经脉所属所络,循行所过所系的基础之上,确定病变所属经脉,以此为依据通过辨证分经诊察,审知疾病轻重缓急状态,充分发挥针刺补泻手法,补虚泻实于相应经穴,以实现补缓泻急的目的[13]。

4 经筋病的治疗

4.1 治则

临床治疗经筋病首要明确其具体病因病机,对病变局部病理变化的清晰认识,找到引起疼痛的主要环节,选择最佳的施术部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恰如《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经筋损伤可引起经筋病灶点的产生,造成“横络”卡压经脉,使经脉运行气血之功失常,并在经脉之上,围绕病灶点上下,出现在上郁积而在下空虚的气血失调的病理状态。《太素·五邪刺》言:“病之坚紧,因适破散”“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以解结也”(《灵枢·刺节真邪》)的施治法则一脉相承。故现代临床根植于此,诸多经筋病在经筋辨证及局部辨证的指导下,明确病变经筋所在,通过疼痛找寻经筋病灶点,依循“解结”之法,挑拨“横络”,解除卡压,则疼痛自可解除,而后经脉得调,气血可行。以上所述均为原发于经筋自身的软组织疾患及肌肉痉挛或瘫痪等症在患者局部施行针刺、推拿及小针刀等疗法的理论依据[14-16]。

4.2 取穴

经筋病的临床取穴多以《灵枢·经筋》所云“以痛为输”作为优化取穴方法[17]。《太素·经筋》亦言:“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显然,“以痛为输”突出了经筋病的取穴特点,其实用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兹不赘述。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层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治疗方法同样也趋于多样化。相应的,对于各种医疗活动的实施,也就要求医者把握疾病的本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疼痛是很多疾病的共有症状,其作为一种主观感觉,难免受患者个体对刺激反应的敏感、耐受程度以及表达能力、心理因素的影响,仅凭患者个体主观差异性表达难以把握疾病病因病机、病位乃至本质。因此,经筋病所强调的“以痛为输”就难免有些局限性。

结合本研究主旨大意,基于对经络系统的认识,经筋随十二经脉并行,其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大体类似,许多经穴能治疗经筋病。究其原理在于“十二经脉,行营血气,营于三阴三阳,濡润筋骨,利关节也”(《太素·五脏命分》)。研究亦表明,经穴所属的经脉循行与经筋病灶点痛感传感路线的一致性约76%[18]。

故考虑经脉对经筋的气血渗灌与濡养作用,注重经穴与经脉气血的密切关系,从调治整体入手,依据“筋与脉并为系”的立论,常取同名经脉之远端经穴通调经络、导引筋气。如针对“筋急”取肝经太冲、胆经阳陵泉,舒筋缓急、行气止痛;针对“筋纵”取胃经足三里濡润充养经筋;针对“经筋失衡”取照海、申脉疏调跷脉、缓急止痛,从而实现调节肢体肌肉运动的目的,以此体现治经筋之局部,配以经穴“脉引筋气”的思想特色。

5 小结

经筋病的针刺治疗多“以痛为输”,重视形体或局部组织的实质性病变而轻视气血的整体功能失调,又常常失于经络辨证、辨经诊察,忽视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从而影响了经筋病的临床疗效。“脉引筋气”思想从整体观的角度分析经筋与经脉的生理病理关系,经筋功能活动的发挥,有赖于经脉气血的温养濡润,而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又依赖经筋的促进调节;经筋病与经脉气血失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经筋与经脉两者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而在治疗方面,针灸临床应以整体观念贯穿论治始终,首要明辨原发经筋病或继发经筋病或筋脉同病,察病邪寒热,审知虚实属性,明确具体证型,局部经筋取穴的同时,兼调经脉气血,分经选取有关经穴,施以相应补泻手法,方能达到整体与辨证的统一,进而提高治疗经筋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旨在论述笔者对杨上善“脉引筋气”思想论治经筋病的浅见,尚需对该思想特色中针刺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与应用、调气治神理念在治病过程中的体现、取穴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等内容进一步深入总结,但希望借此为契机,引发业内同道共同探讨,以期通过古籍文献的研究,从而有利于实现经典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经穴灵枢经筋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采采卷耳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