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探索

2020-01-11 08:45曹伟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50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高职院校互联网+

曹伟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互联网行业也在迅速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深受影响,其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我国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众多专业中的重要一部分,对其教学的探索必不可少。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0-0001-02

在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变得非常普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结合互联网技术,遵循教育教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广泛结合优质资源,在课程中不断增强与实践的结合性以及学科的广泛性。会计专业的发展,目前来说已经较为成熟,所以更应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探索,将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更好地应用到会计专业教学当中。

一、“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要求

(一)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性

在高职院校建设中,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追求表面成绩和高额的利润,在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上的力度大打折扣。责任意识不到位,导致在工作中不够耐心,没有专业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时,往往是通过口头教育方式来进行,这样其教育效果和质量都得不到良好的保证。会计专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较高,如果高职院校不能设立健全的机制来保证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和培训,那么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难以就业,难以成为建设祖国的一员。只有高职院校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设立相应的监督体制,以此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从而保证学生的职业道德,避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促使学生增加就业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也应及时地做出创新和变革,以此来满足日常的教学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所表现出来的统一特征就是更新換代速度快,共享资源数据量大,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时,也应充分合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从而探索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方式的出现,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微课程不仅将大量的优质资源整合到一起,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还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将原本复杂冗长的课程变成简单、有趣的微课程,从而激发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生源也得到了大幅的增长,在高职院校的生源中,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由于生源的大幅增长、师资力量的不足,从而导致师生比过高现象的出现。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工作量不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甚至有些教师还要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了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些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并非会计专业,从而对会计专业的投资相对较少,但由于会计专业的操作性较高,实训占据了主要课程的很大一部分,由于投入资金的欠缺,导致实训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其实训结果也是不如人意。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会计专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国家培养会计专业优秀人才,但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其培养目标不明确,只将学生的就业上岗率作为重点培养方向,缺少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的调研,导致很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其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日常会计工作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时,因缺乏相关统计数据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方向缺乏一定的正确性,导致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现在的很多企业在会计的信息化技术上要求很高,但高职院校却没有深入地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化教学,甚至有的高职院校还未曾开设这门课程,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思维落后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专业教学,离不开相关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支持。部分高职院校因为缺乏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导致硬件设施短缺,难以支撑“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专业教学,从而阻碍了会计专业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在软件方面,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和技能,要想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两者缺一不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年龄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维,其教学思维也较难转变,导致其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很难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于会计专业优秀人才培养的发展脚步。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会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样还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技能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因此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开展,更是应该充分围绕这一教育理念展开,应与学历教育所培养的研究型会计人才区别开来,抓住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其中理论课程的设置占据了总体课程的很大一部分,实践课程少之又少,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所设置的理论课程难度较大,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在日常的理论课程学习中收获较浅。在高职院校中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学校意识不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实践课程。二是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因为该院校的主体专业并非是会计专业,从而对其投入的资金较少,无法为学生的实践开展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种设施的建设和配备也较为落后。

(四)政府、行业、企业严重缺失

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虽然近几年各个院校都在开展校企合作,逐渐增加教师数量,但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很多的企业以及企业人员并没有真正地加入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当中。由于会计岗位不同于其他岗位,它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内部机密和商业核心,只有通过重重考核的人员才能够担任这份工作。所以,大多数的企业并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实习学生来到自己的企业进行实习,就算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在接受会计专业学生来自己的企业实习后,也并不是把学生安排在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岗位,而是把他们分配在与会计专业毫不相干的部门和岗位。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的正常完成,甚至还会使学校多年的教育毁于一旦。政府部门也缺少相应的措施帮助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更加深度的合作,政府、行业、企业的严重缺失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有效地完成会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可以更加准确地指导高职院校完成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互联网教学内容的比例;二是加强对互联网相关设备的应用,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以此高效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从而准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会计课程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通过模拟场景完成实践技能的教学,在此种模式下不能将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全面考虑到,因此就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水平较低的现象。高职院校在深入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争取让每名会计专业的学生都能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切实感受实际会计工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所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育改革工作稳定开展的前提。高职院校要加强组织对教师的培训,首先让教师真正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高职院校主要培训的是实践型优秀人才,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方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政府为推手,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规定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最大困难就在于,缺少相应的企业进行专业对接,从而阻碍了其发展。 因此,当地的政府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台相关的规定制度,切实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当地政府可以适当给出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是当下教育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如果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学校和企业带来利益,还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从而推动会计专业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来说,面临着行业新型的一个巨大推力,在缺乏知识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的强大支撑下,要想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尤为困难,这不仅需要社会的关注、企业的配合,还需要学校建设队伍的倾力奉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强教育队伍的人才建设,深化改革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要时刻明确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我国会计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茜.“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178-179.

[2]魏艳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创新探究[J].纳税,2017(36):159.

[3]吴诗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创新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11):173.

[4]王立栋.试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J].商讯,2019(35).

[5]杜素音,赵男男.“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新常态教学模式探索——以高职院校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湖北經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152-154.

[6]周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应声而变的探索[J].财经界,2018(036):104-105.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高职院校互联网+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