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实践

2020-01-11 08:45刘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50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义务教育

【摘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要确立公平优先的教育价值新取向,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坚持质量核心地位,推动优质师资均衡,关注弱势群体,我县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对此,本文将主要思路和做法加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  教育公平  质量核心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0-0005-02

引言

2017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标志着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转变。2020年,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进入收官阶段,县域“优质均衡发展”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如何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這里谈几点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促进教育公平,确立教育价值新取向

优质均衡发展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教育公平以优质均衡发展为实现路径。但是,受以往“效率优先”价值取向影响,加之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自然而然大部分流向重点学校和城镇学校,导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有别、驻城学校与乡村学校差距拉大等问题。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善,但“效率优先”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认识上要提高,思想上要改变,真正将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效率优先”转变到“公平优先”上来,提升教育公平意识,加强教育公平宣传,明确义务教育的核心目的不是选拔和输送人才,而是实现教育普惠。要顺利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要在“义务”上做文章,教育决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要将教育公平举措落实到位,坚决遏制以前集中资源办名校、办重点学校、办超大规模学校的冲动,消除“政绩教育”、“速效教育”、“数字教育”的错误思想,扎扎实实地在农村学校上下功夫、在薄弱学校上下力气、在细微之处见真章,让农村学校亮起来,让薄弱学校热起来,让留守儿童笑起来,让普通大众的孩子也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唯其如此,才能彰显新时代教育公平,满足新时代大众发展需求,不断缩小县域教育差距,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我县的情况来看,在三年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活动中,教育投资和教育资源的70%多都投向了农村学校,城乡优质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变,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过分。但是,教育不均衡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说还很明显、很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差距是地方财政能力不足造成的,但溯其本源,则是义务教育的普惠和公平价值取向还没有深入人心。如实地讲,义务教育的普惠和公平,要在政府和教育管理者之间完全达成共识,要在教育决策的思想和行动上都达成一致,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为现实的升学压力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如果没有高考和中考的好成绩,是很难向政府、向老百姓交代的,这就无形之间影响着教育的布局和资金、资源的投向决策,使教育资源不知不觉间更多地流向了重点学校和城镇学校。因此从我县情况看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还需要做很多思想斗争,付出很多艰苦的努力。

二、坚持质量核心地位,突出优质均衡发展新特征

优质均衡发展是在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基础上对教育质量的一种优质追求。不管是均衡发展,还是优质均衡发展,都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更好的教育、更全面的发展。但是,从各地推动县域优质均衡发展的举措来看,重心基本上仍然停留在资源配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如果不能向全民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所谓的全民教育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1]均衡的教育资源并不必然带来均衡的教育质量,优质的教育质量也并不单纯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产生的结果,在教育资源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提升教育质量主要靠激活教育内部的活力来实现,因此必须尽快将县域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重心由资源均衡转向质量均衡。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在宏观上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微观政策运行中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乡村学校课堂上有琴声、有歌声、有笑声,操场上有篮球、有排球、有足球,坚持六个“下功夫”,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二是在教育政策制定中,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够迅速地发现和反馈教育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弥补和校正;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用好评价杠杆,引导学校提升办学理念和办学层次,将学校的共识和教师的力量都凝聚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来,促进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三是丰富课程体系,督导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指导学校开发、丰富校本课程,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四是采取灵活的办学体制,建立了多个办学集团,以优质学校带动落后学校,促进了学校的整体提升;采取学区制办学新体制,建立了多个学区,较好地整合了教师这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近几年我县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只要沿着这样的路径走下去,相信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效果会更加显现。

三、加强教师培训,增强优质均衡发展新动能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优质师资的均衡。目前,从县域层面来看,教师交流是均衡师资的主要措施,但实践效果并不好。优质师资在任何地区、任何学校都是稀缺资源,好的学校不希望交流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也不希望从好的学校交流到偏、差、远的学校。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减少教师流动的阻力,往往采取“人到新学校,关系留原校”的办法,使得流动的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难以发挥出理想的效果。“优质均衡”既不能“劫富济贫”,也不能“削峰填谷”,而应是发展型、增量型均衡,是优质师资的大量增加,是优质学校再上层楼、薄弱学校加快发展成为优质学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重点在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关键在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学校新、老教师的培训,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帮助建立优秀教师团队,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这才是实现县域优质均衡发展的长久之计。

2010年以前,我县农村学校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老龄化,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比达到60%以上。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师资配备,通过近10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小学教师的新老更替。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年轻教师的培训没有跟上,部分年轻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还不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将更多的培训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倾斜,提升他们的人均培训经费,增加他们的培训机会,对教学骨干采取“上挂式”或“嵌入式”培训,让他们到优质学校学习观摩一段时间,全程参与优质学校的教学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锻炼和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二是增强培训力量,县教研员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驻校,讲示范课、上指导课,进行手把手的集中培训,很好地发挥了县教研机构和教研员的关键作用,提升了培训的效果;三是加强新教师的学科素养培训,在年轻教师中开展了学课标、学教材、学教学理论、学专业书籍的“四学”活动,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为年轻教师的持久发展注入了动力;四是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研究和培训,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命题选题等方面下功夫,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不松手。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县农村学校中有大量的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成长起来,城乡优质师资不平衡问题得到了改善,农村学校自己的优秀教学团队逐步建立起来,这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持久发展的关键,是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动能。

四、关注留守儿童,保障弱势群体优质教育权利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如何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优质教育权利。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占有较大比例。这些孩子因缺失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国家、社会和学校都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关心关爱、陪伴教育和情感交流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教育法规和政策要从完善父母监护制度这个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国家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一是明确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和学校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使其不能借学位不足等理由拒绝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二是严格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监护人必须依法履行监护责任,严禁将子女长期交由非监护人监护,从法律层面更好地保障儿童的权益。三是农民工流出地的政府和学校以及社会要多措并举,主动地关注留守儿童,保护他们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我县非常重视保障留守儿童和建档立卡贫困生的权益。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和上级对困难学生的补助政策,将寄宿生生活补助和非寄宿生困难补助优先发放给留守儿童和建档立卡贫困生。二是积极寻求社会资助,为社会助学人士和困难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基本解决了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保障了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从学校层面,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方式保障留守儿童享有更优质的教育。主要做法:一是延长留守儿童的在校时间,包括教学日和休息日的在校时间,安排老师轮流值班,陪伴孩子读书、运动、做游戏,由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照留守儿童。二是建立或依托乡镇寄宿制学校,实行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艺术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获得健康、快乐和友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延长留守儿童的在校时间,目的是减少他们在校外无人管理的时间,让他们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与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并不相悖。只有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学生都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都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才能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结束语

县域要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树立以公平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将质量均衡作为中心目标,加强优质师资的培育和均衡,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弱势群体的孩子。这对县域义务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新机遇。为此,各地要在本区域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更多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1(6):1-5

作者简介:

刘波(1969-),男,山東平邑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和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