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初探

2020-01-16 23:18赵骞于虹哈尔滨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0年3期
关键词:葛浩文莫言文学作品

赵骞 于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使得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取得了一些成效,西方世界在关注到中国崛起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而,正如马丁·阿诺德(Martin Arnold)在《纽约时报》(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八日)上写道:“总的来说,外国译著在美国的销售,就像一瓶所剩无几的剃须膏,只有一点儿空气和泡沫。”

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翻译与传播现状

美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将近七万种,而其中的译著仅占到百分之三左右。这百分之三包括了所有种类的译作,如果把范围缩小到小说和诗歌范畴,数字会骤减到不到百分之一,只有百分之零点七左右!在这有限的译作中,绝大部分作品都不为大众所知,能够进入主流读者视野的更是凤毛麟角。一直以来,中美文化的交流都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我国每年引进的美国作品数量不断上升,占我国总体引进图书的50%左右,与此相反,中国向美国输出的图书版权数量则微乎其微。在美国出版的英译汉语文学作品中,当代中国内地作家的长短篇小说可谓一少二低三无名:品种少,销量低,且没有什么名气,几乎无一进入大众视野。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和国家机构的领导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大陆的优秀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向西方读者推广中华文化。1951 年问世的英文期刊《中国文学》,由留英归国的作家叶君健筹备并创办。其中的文学部分主要翻译了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成为了当时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渠道。虽然由于各种因素,在出版了590 期之后,《中国文学》于2001 年停刊,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西方读者都是从阅读《中国文学》开始逐渐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学的,其各种题材多种体裁的文学译作在传播我国文化文学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1年,在时任《中国文学》主编杨宪益的倡议下,中国外文局开始出版以国宝熊猫为标记的丛书“熊猫丛书”(Panda Books)。1987 成立的中国文学出版社在2000 年由于销售情况不佳等各种原因停止运作,随之“熊猫丛书”也停止了出版新的作品。2011 年,人民文学杂志社

另一种影响力较大,效果较好的推广模式是中国作家学者与海外汉学家,外国翻译或者编辑,以及国外的有关机构合作翻译出版作品。中国的学者汤伯文辅助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美国汉学家沙博理完成了《水浒传》整部书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三国演义》的译者美国汉学家罗穆士,长期致力于研究和讲授《三国演义》,称得上是研究《三国严加》的专家了,即便如此,其对《三国演义》的翻译也同样离不开中国翻译学者任家桢的帮助。再如,1995 年,葛浩文、刘绍铭合作编写《哥伦比亚中国短篇小说选》,沙博理于2002 年翻译出版了《中国现代名家短篇小说选》等。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虽然随着中美建交,以及中美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美国的主流媒体逐渐开始关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评论文章总数不超过100 篇,也仅仅是对获得关注的作家做浅显简短的报道和评论。

进入新世纪,我国作家取得的最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作家莫言于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与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翻译分不开的。莫言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于1981年,最早开始引起葛浩文关注的是《天堂蒜薹之歌》这部作品,随后葛浩文开始与莫言写信沟通翻译的相关事宜,确定了《红高粱》适合作为莫言第一本与英文读者见面的作品。葛浩文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认为翻译它们是一件乐事。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先后翻译了莫言的《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四十一炮》《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变》《蛙》《透明的红萝卜》等十余部作品,以及萧红,冯骥才,王朔,老舍,贾平凹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共几十部作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为我国作品在西方英语世界的推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葛浩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成功翻译一部分来源于与原著作者深入的探讨,另一部分也与他和妻子林丽君的合译紧密相关。通常第一稿是由林丽君女士完成的,主要着眼于文字内容的传达,忠于原文,不纠结修辞等细节。完成第一稿后由葛浩文先生翻译第二稿,而第三稿则是两人共同完成的,由葛浩文先生朗读英文翻译,林丽君女士则逐字逐句地与原著进行核对。在这一稿的翻译过程中,为了找到两人都满意的,符合表达习惯的更准确传神的措辞,常常需要借助各种词典。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难解的问题会与作者进行探讨,而后再由何浩文先生进行第四稿的修改。最终的译稿经过与编辑和出版社多次提交和修改,常常要达到第七稿。

在没有固定翻译出版流程的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翻译还不多,主要是由作家和译者自主沟通翻译事宜。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第一部小说《红高粱》就是在他阅读了作品后,与莫言联络表达翻译的意愿并获得授权,之后签订简要合同。尽管当时的葛浩文已经翻译出版了几部小说,但都是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出版社和像企鹅出版社(Penguin)、维京出版社(Viking)、兰登书屋(Random House)这样的商业出版社在运作上不太一样。由于审稿环节较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周期较长,而商业出版社的效率则高很多。因此,翻译完成后,葛浩文在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建议下寻求文学代理的帮忙去联系出版社。在之后几十年里,葛浩文基本按照这一模式来翻译和出版中国的现当代作品。

除此之外,美国的出版社也会主动邀请汉学家推荐并翻译中国现当代作品,2006 年,中国作家协会开启了向世界译介100 部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名为“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的活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也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旨在鼓励和资助海外汉学家翻译和推广我国优秀的现当代作品。美国的许多大学也设立了专门的中国文学研究机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

二、翻译与传播不利的原因及对策

(一)传播渠道和媒介不畅

文学作品的受关注度和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传播渠道和媒介推广的影响。在美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有几万本,但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都能有机会得到读者的关注,很多书的出版并不为大众所知,只有少数获得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书评》或文学评论家评论和推荐的作品才有可能获得大众的关注和知晓。虽然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无论在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还是社区图书馆都是可以找到的,但是在美国的书店中却往往难觅踪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版的作品推广不利,没有很多媒体和评论家乐于关注和研究我国的现当代作品;另一方面美国的很多出版社认为中国的电当代文学作品读者群体较小,整体来讲在西方读者心中地位和接受程度不高,出版的风险较高,容易造成经济损失,因而不愿意费力翻译和出版我国的作品。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一直以来在努力推行的国家文化策略,而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推广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在整个翻译和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作家、出版社以及译者之间的积极合作,也可以尝试建立海外出版分社,增加与海外文学评论家的沟通等方式改善译作的发行情况。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媒介形式。我们可以尝试在原有的由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导翻译和推广的方式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撰文或拍摄视频,使西方读者能够有机会自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中国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从而从心理上主动接受并喜爱我们的作品。

(二)读者的阅读喜好及偏见

冷战结束以来,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使得许多美国读者有一种文化优越感,认为美国的文化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其他文化理应低于美国文化。西方文化也由此在世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进入美国的许多其他文化和作品只能沦为边缘文化,导致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最开始的翻译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使译作能够受到西方读者的喜爱而对原作进行随意的删减和改写,失去了作品原有的韵味和特色,不仅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关注,还令部分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从而失去了进一步了解和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加深,仍有相当一部分美国读者和民众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怀有比较深的成见和误解,认为中国的文学是宣传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产物,作品毫无趣味可言,也没有文学价值,不值得阅读。除此之外,美国读者的阅读喜好以及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文化差异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受冷遇的重要因素。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相处方式、家庭关系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中华的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曲线型的,强调含蓄,不外露,而美国人追求和热爱自由,讲究逻辑,她们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正如著名华裔作家严歌苓所言:“中文是一个这样美丽、古老、含蓄的语言,如果用中文写得那么直白的话,他就不可能是好文章。中国老说文贵于曲,人贵于直。在英文来说,你过于曲的写法,过于含蓄就不行,人家就看不太懂。我的英文小说远不如中文老成,含蓄。英文中的我是幽默,直接,有时是生猛的。这是两种不同的个性特质。”

想要促使中国文学更加顺利地“走出去”,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留有中国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内容,也要注重向西方读者传达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开放包容的思想,努力改变美国读者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在翻译作品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能够反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日新月异的新变化,社会的新风尚,以及科技创新等内容的作品。日本的作家作品在美国有比较高的认可度,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如村上春树,并且有颇受欢迎的日本动漫和电影作为补充。中国文学要想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也可以效仿日本的经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世界文学读者的视野内,应借此契机通过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促进更多的莫言作品在美国的出版和发行,并进一步挑选其他优秀作家的作品,通过优秀作家作品的译介逐步打开美国市场。同时,也要考虑到美国各年龄段读者的审美和阅读喜好,促进中国文学作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

三、结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文学市场表现欠佳。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之一。作为世界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也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和分析美国读者的阅读审美,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作品的选择。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了解中美两国国情和文化的译者进行翻译和改写,避免作品中出现过多的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以中国当代作家在西方获奖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树立文化自信,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真正“走出去”。

猜你喜欢
葛浩文莫言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过去的年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爱如莫言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莫言:虚伪的文学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