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写作——影视剧创作》课程思政教学新格局

2020-01-16 23:18张亚男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环球首映 2020年3期
关键词:影视剧思政德育

张亚男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目前国家的政策形势,是落实全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指的是学院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写作课是戏剧影视文学系的核心专业课程,影视剧创作包括电影剧本创作和电视剧剧本创作两大模块。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里?如何选取可融入的思政知识点?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更有效地传递思政元素?本文围绕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理念,探索影视剧创作课程思政建设新格局。

一、影视剧创作与课程思政融合

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影视剧创作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德育功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课程“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体现育人和价值塑造,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到影视剧创作的各个环节,充分梳理影视剧创作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业伦理、工匠精神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

同时,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都肩负德育的责任。以影视剧创作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课程”

艺术是时代的反映,艺术作品应该具备时代的烙印,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因此,写作课程应紧随时代步伐,以“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最新的文化思想为引导,可以拓宽学生题材选择的范围,将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时尚、创新相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树立更多的创作方向。

影视剧创作主要靠画面来讲故事,在编剧技法与创作过程方面都与舞台剧创作、微电影创作有着很大的差异。电影剧本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确立电影类型;明晰创作主题;设置电影人物;撰写剧本梗概、大纲;完善电影台词等。在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讨论中,形成和完善创作任务。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完善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课程有了健全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于创作的各个阶段。

(一)明确电影的类型

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构思阶段,引导学生用思想政治精神指导题材选择、把握方向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创新,每个阶段的创作都应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的烙印,在作品中彰显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电影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引导学生找到擅长的类型,找到该类型特有的结构和基本元素,把握类型电影的写作规律。

(二)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创作

通过对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上流行的创作热门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融入到题材选择中。

近几年在影视剧市场火热的《湄公河行动》《战狼》《烈火英雄》《中国机长》等,都是在影视作品中融入家国情怀和价值观塑造的经典片例。作为主旋律的商业类型电影,在电影剧本创作规律内,同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认可。

(三)影视作品主题与剧作者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主题即剧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主题是剧本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典型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编剧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也是编剧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后,经过对题材的提炼得出的思想结晶。

影视作品的主题与剧作者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主题是通过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现象和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全部作品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感情,也就是一部作品所蕴含的主要思想情感。

1.主题的探索性

任何艺术都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探索,影视剧创作也不例外,需要创作者提出发现社会新的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新的诠释和新的生活观念,使观众对自己或平静或激荡的生活状态进行思考。

例如《阳光小美女》《新喜剧之王》,影片中传递出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能让更多的观众找到情感契合点,使观众增加对生活的欲望和信心。

2.主题的稳态性

影视作品的主题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与进步的事业或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一般地说,影视剧的主题一面要紧随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一面要考虑社会公众道德与价值观的继承、发展和遗弃。影视剧作为一种受众庞大的大众传媒,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消遣娱乐三大功能。

传播的本意就在思想和信息交流;消遣娱乐要给予观众健康有益的享受;作为舆论引导,“大众传媒”的另一个重要责任是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来。例如《一出好戏》《少年的你》,其中展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都能体现生活和时代的脉搏,是一个时代的传声筒。

(四)影视剧是塑造人物的艺术

人物是剧本的内在基础,是基石。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中,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个特质:强有力的戏剧性需求;个性化的观点;明确的个人态度;人物需要经历转变。

人物是电影塑造的中心,立德树人是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因此,在学生撰写人物小传的阶段,要求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在作品中呈现生活、表现人物。剧本中的故事可以是艺术虚构的,但剧中人物的情感感受一定是最真实的、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特点的,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五)电影台词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电影剧本靠视听语言来完成的,是声画合一的艺术,它与舞台剧在台词表述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对白、独白和旁白是影视剧的基本表现手段,人物的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物动作的一个部分,其和表情、形体姿态一样,是人物行为的外显形式。言语与思想感情骨肉相连,“言为心声”“情见乎词”,没有感人的思想内容,就没有感人的言语。

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的用画面讲故事的能力,在观察生活、观察人物训练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最符合人物性格的台词展现作品,强化台词对作品故事情节、社会背景、现实环境的呈现,更好的展现作品的内涵。

三、影视剧创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一)剧本思想性得到提升

在影视剧创作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最终的总任务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目标,并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调整,端正作品的思想政治方向,确保创作不发生偏移,使得学生在期末作品的呈现上有所体现,在剧本内涵的理解和编剧技法的运用上都有质的提升。

例如学生电影剧本《小镇警察故事》《一半天蓝,一半海蓝》《追凶》《欲望边境》等,无论在创作水平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推动“写作+表演”的教学模式

为帮助学生在影视剧创作过程中加强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课堂上采用“写作+表演”的教学模式,旨在将课堂内的创作技巧、编剧法身体力行,课堂模拟特殊的情境进行表演,在展现的过程中感受人物、修缮台词,在从文本到直观呈现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剧本创作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产出更好的作品,实现互补双赢的效果,完成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机统一,课程实现较为理想,完成度较高。

四、影视剧创作课程思政建构方向

影视剧创作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一个持续性的课题,任重道远。未来课程建设需要继续在讲授编剧法、创作规律的过程中融入思政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调整好新的思考方向,创作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影视剧作品,也为今后的写作课教学拓宽了思路。

(一)继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书育人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继续突出实践性

创作的题中之意便是实践,而非理论研究,学术意义上的探索需要实践来呈现,并相辅相成,与此同时,需结合具体情况,在艺术创作的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对特殊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三)尝试建设“项目制”教学体系

由教师牵引市场资源,与课堂对接,使学生深度参与社会和市场的创作活动。

五、结语

总之,在影视剧创作过程中,将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构思、题材的选择过程中,严格筛选,选取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影视剧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