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儒学”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应对

2020-01-16 07:39王宁
文化软实力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潮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提要]“大陆新儒学”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一定冲击。其实质是“文化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该流派通过夸大文化的特殊性、神化儒学的功能性和倡导文化的一元性,宣扬“以儒代马”,以攻击马克思主义。如若放任其言论自由发展,将导致儒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割裂与对立,造成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偏见,阻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新时代,应科学把握和准确定位儒学在当代社会的正确走向,摒弃“以儒代马”的“复古更化”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建构“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范式,是实现儒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大陆新儒学”思潮;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王宁: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大陆新儒学”思潮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推动儒学进行现代化转型中,走激进主义路线的流派。他们处在一个整体的学术阵营,在问题意识、学术渊源、思维模式方面体现着共性。在发展过程中,各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及具体领域也并非完全相同。譬如蒋庆关注整体秩序的重建,试图建构“政治儒学”的实践体系;康晓光聚焦民族复兴问题,他提出儒化中国的“仁政”说、“立儒教为国教”等主张;陈明则可称为“文化新儒家”,他立足公共文化视域,提出“公民儒教”的理论主张;干春松关注制度层面,他提出“制度儒学”的说法;盛洪则关注经济方面,他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关照传统儒家文化。无论具體主张如何,他们之间的相通之处要盖过分歧,其共同诉求及价值取向皆是通过自己所建构的学术体系,以期在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完成其所谓复兴儒学的重任,并实现儒学的政治化与宗教化。“大陆新儒学”思潮已呈蔓延之势,须对其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透彻的探究。

一 “大陆新儒学”思潮的兴起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大陆新儒学”思潮的出场,有其独特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即依托和有赖于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讨论和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争鸣。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儒学方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位置的意识形态。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当下,个人在精神上的匮乏与空虚不能仅仅通过提高物质层面的供给来弥补。现代化的进程本身也内在地包含了对于精神力量的呼唤。

时代的问题需要学者的关注和解答。有些学者便认为当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应该以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未来发展道路,而应当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找寻解决方案。自“五四”始,一批试图从传统儒学中发掘适合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儒学思潮应运而生。第一代新儒学思潮的典型有熊十力提出的“体用不二说”、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20世纪90年代“文化热”兴起后,庞朴的“一分为三说”、蒋庆的“政治儒学”、陈明的“公民儒教”、干春松的“制度儒学”、蒙培元的“情感儒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牟钟鉴的“新仁学”、韩星的“社会儒学”、盛洪的“经济儒学”、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郭齐勇的“生活方式儒学”、陈来的“仁学本体论”、梁涛的“新道统”、林安梧的“后新儒学”、吴光的“民主仁学”、颜炳罡和赵法生等人的“乡村儒学”以及唐文明和曾亦等人的“新康有为主义”等,受到一定关注。由儒学在现当代发展的新形态不难看出,儒学的现代转化备受关注,复兴儒学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以蒋庆等人为代表的所谓“大陆新儒学”从现代新儒学阵营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派,蒋庆于1989年在《鹅湖月刊》发表的《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被视作“大陆新儒家宣言”。

(二)文化多元下的学术自由争鸣

“大陆新儒学”思潮的产生还有赖于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学术氛围。中国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化影响。长久以来,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地推行霸权文化,并妄图“同化”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刮起文化保守主义之风,蒋庆等人利用这股思潮,宣称所谓“儒教立国”的主张,甚至提出“以儒代马”。之后,伴随着“国学热”浪潮与“文化复兴”口号的出现,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又一次登上了思想交锋的主战场。根据方克立的最初定义,大陆新儒家主要有蒋庆、陈明、盛洪、康晓光,这一观点在学界也得到了认可。2004年,蒋庆作为“阳明精舍”的主人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邀请陈明、梁治平、盛洪、康晓光等文化保守主义者于贵阳阳明精舍进行会讲,这次研讨被学界称之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峰会”。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文化发展以及世界文化交流,“大陆新儒学”思潮成为当前的多元文化之一。“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同一,但仍然存在一股明显的强大逆流: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一种保存自己独特文化和语言的愿望,一种抵制外来影响的情绪。”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和儒学复兴的缘由,张世保在《大陆新儒学评论》中提到,正是出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加强;港台、海外新儒学对大陆新儒学的长期反哺;全球化背景下对现代性与西方文化的反思,等等”,这一说法是极为中肯的。总之,“大陆新儒学”思潮的兴起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之结果。

二 “大陆新儒学”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的表现

“大陆新儒学”思潮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口号,其实质是文化上的“以夏变夷”、政治上的“复古更化”以及在意识形态上的“以儒代马”,目的是想让传统儒学重登舞台中央,恢复其昔日“王官之学”的地位。蒋庆于1989年就提出“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接着在2006年提出“要马统则不能有儒统,要儒统则不能有马统”,2010年又提出“以儒学的政治信仰来作为中国的宪法性原则”。在探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时,该流派处处显示出武断、极端、情绪化的特点。

(一)文化特殊论下的“以儒代马”

“以儒代马”是诱使人们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视作非正统的思想。其途径是通过在全国各级党校推行儒学教育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倡导在各个高校设立“经科”,用经典教育代替各种社会科学教育,使儒学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主张成立“中华孔圣会”,办私塾、开书院,以期为复兴儒学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大力倡导穿汉服、戴儒冠、蓄须等。“大陆新儒学”思潮片面夸大文化的特殊性,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有其獨特之处,宣称若将“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视为中国指导思想则会使中国的文化传统失去个性。蒋庆等人将“民主”视作西方产物,认为“如果硬是要将民主理解为整个世界的通用法则,并且采取强力手段来推行,那就会使其他国家丧失自己的特性”。而通过向西方文明靠拢的方式来实现儒家学说的复兴是不可取的,这不仅不会使儒家学说得到复兴,反而还会使自己的文明丧失本性,影响它自身的发展。所以“儒家学说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重新回到原有的位置,成为当今中国正统。”康晓光也认同文化特殊论,“别人的东西是无法照搬的,而自己的历史是无法割断的;中国有着自己的特点,我们既不能用别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也不能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指导自己将来的行动”。“大陆新儒学”思潮意图使儒学恢复独尊地位,这也必然意味着要将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

“大陆新儒学特殊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它要‘崇儒就必然要‘反马,因为在大陆要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以儒学为主导就必然要与大陆现已写进宪法的主导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发生直接的冲突。”从另一方面看,该流派通过采用“阵地战”策略,以争夺文化领导权。“阵地战”策略区别于传统的暴力革命,正是通过报纸、书籍、网络自媒体等言论主战场来达到抢占舆论阵地的目的,为其宣扬学说奠定基础。近年来,“大陆新儒学”思潮愈加盛行,“这其中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很显然是要和马克思主义争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妄图‘以儒代马”。

(二)神话儒学的“王道政治”

大陆新儒学将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夸大式解读,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发展已然失效,主张儒学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切困境。该流派攻击政治主体,引发盲目的非理智对抗情绪。在蒋庆、陈明、康晓光、余东海(余樟法)、秋风(姚中秋)撰写的《中国必须再儒化》一书中,康晓光公开提出要“确立儒家的道统地位,也就是用儒家的政治哲学规定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此外,蒋庆界定了“政治儒学”的概念,并通过对公羊学的分析,提出“王道政治”的设计。简言之,“王道政治”的核心内涵是政治权力的“三重合法性”。蒋庆认为马克思主义无法解决上述问题,所以复兴儒家学说是我国现在所必须要做的;除了儒家学说,在历史上没有一种思想能够包含三重合法性,包括西方的民主政治也存有致命的弊端。

蒋庆的意图是要摆脱对西方的盲目崇拜与效仿,倡扬应从传统儒学的内在特质找寻解决危机的对策。从现代思想的视野和理解来看,“大陆新儒学”思潮中的“以儒代马”或是“王道政治”的制度设计,其中“复古更化”的诉求天然地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意味。曾亦在《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一书中提出“立儒教为国教”,并认为“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乃悄然复兴,今已渐成大势矣”。其目标指向均是要建立独尊儒学的国家。实质上,这种变相“儒化”中国的做法恰恰是在走已经过时了的“旧路子”,将儒学奉为独尊地位的主张是极其错误的,并且在实际中也是行不通的死胡同。

三 “大陆新儒学”思潮的理论偏失及现实困境

“大陆新儒学”思潮割裂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联系,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向政治复古主义,这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更深层次的冲击。

(一)滋生“原教旨主义”倾向,陷入唯心主义窠臼

大陆新儒学认为,自近代以来中国大地西风劲扫,整个社会面临被“西化”的危险,尤其在政治层面上,如若模仿西方,将会失去传统的政治根基,进而导致本国文化消解。“儒教兴则华族兴中国兴,儒教衰则华族衰中国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儒教的伟大复兴。”蒋庆的观点显示了文化偏狭性,长此以往必然走向儒学“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源自西方,指对教义的完全信仰。该流派貌似出于对儒家学说的信奉,认为自己肩负着重振中国文化的重任。但其正走向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不但不能继承并弘扬儒学的精髓,反而与之相背离,完全抛开了儒家学说产生与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不加拣择地进行推崇。换言之,他们是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原则来改造儒家学说,并且对公羊学和原始儒学进行了错误解读,在此之上又设计了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政治制度,这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理论重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为专制主义开辟了新的存活空间。

“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在处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时,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审视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割裂对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引向政治复古主义困境

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关系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持“以儒代马”论的王道政治构想“综合了古代的君主政治、神权政治、近代民主政治与现代生态政治的价值”,并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来自西方的文明成果,而儒家学说则是中国本土文化,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若强行将二者融合或将一方融入于另一方,都会产生一种异质文化。大陆新儒学的错误之处是只看到了事物的特性而忽略共性,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陷入政治复古主义困境。

有学者指出,他们(文化保守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偏颇和褊狭的,“一方面,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间严辨‘夷夏,不承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融入了中国民族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在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激进主义的批判中,有文化保守主义者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归为‘文化激进主义”,。简言之,这一小部分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立,他们认为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有着一定的文化隔阂,而中国文化虽然日渐式微,但更容易被国人所接纳。然而情况却是,“如果我们天真地以为从‘国学中可以找到立国之本或重建民族精神的支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可以置之一边,那么未免太迂腐了”,“不排除有人企图用‘国学这一可疑的概念来达到摒弃社会主义新文化于中国文化之外的目的。”大陆新儒学主张的“政教合一”,不但与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相背离,也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违背。

四 “大陆新儒学”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的应对策略

任何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大陆新儒学”思潮的盛行有其自身的现实诉求。“以儒代马”作为一种推崇“独尊儒学”的极端思潮,如若被大肆宣扬,非但不能促进儒学的现代转化,反而会把儒学推向深渊,而该流派欲把中国拉回传统社会的做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一)毫不动搖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科学把握和准确定位儒学的新时代价值

在当代多元文化共在共生共存、多种价值观念交锋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并非学术界自发谋划的臆想,可以肯定地说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社会共同进行的自觉构建。譬如,执政党和政府大力宣传中国价值观的构建,而学界在价值观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大量支持与鼓励。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对其进行全盘继承或是彻底否定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的发展总是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辉映,利益观念与道德意识相统一,儒家的价值观中重视道德、重视精神生活之积极意义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然而,儒家的复兴,并不意味着“独尊儒学”时代地再到来,要厘清儒家学说在传承中的“损益”、其现代适用性,并坚决摒弃大陆新儒家“以儒代马”理论的死胡同。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随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不间断地“渗透”人民大众的头脑,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其指导地位恒久不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中国本土文化传统进行合理的淘洗、提炼与现代阐释,使之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益思想资源。

(二)在“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范式中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筑牢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根据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赋予其新的含义,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换言之,我们要用中华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注重从个体德性之教化与培养方面来借鉴吸收传统文化蕴藏的有益资源。儒学在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并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实现了其自身价值最大化。随着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越来越需要推进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也是历代领导人在长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经验中得出来的。毛泽东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得出,若要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就决不能故步自封,应将自己历史中的优秀成果与之结合,方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决不能离开自身国情来使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坚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以人类优秀文化为营养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而对儒学一味地推崇恰恰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败坏与葬送。

总之,在今日中国,我们既要反对食洋不化,更要摒弃食古不化,即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十六字箴言。就民主价值观而言,其发展和实践应当符合中国本土特色,而传统“中国式民主”的民本恰恰是接续现代民主的桥梁。有学者认为民本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民主的实质内容,西方民主选举是民主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对固有的文化传统嗤之以鼻,而应结合现代社会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范式中实现儒学的当代发展。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从全局的高度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方向引领行动,行动成就目标。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新儒学”思潮或许是一种政治思潮,其主要聚焦于所谓的“制度性的焦虑”——“在当今中国,政治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政治权力合法性或者说政治秩序合法性的问题”,该流派的主要主张欲通过“儒化中国”的邪路以“回应当今中国的学术问题、政治问题、制度问题、中西文化冲突问题以及儒学未来发展问题”。大陆新儒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如何处理现代性与民族性之关系进行回应,有学者指出:“不论是当年的现代新儒家,还是今日的儒学复兴运动,就其生活本源,都是一种‘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区分学术与政治之关系,分别将意识形态与学术流派的“复兴儒学”加以区分,同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所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总之,要坚决克服将“马克思主义儒学化”的错误倾向,走出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文化综合创新之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结合与融通,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真切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对儒学有着一定尺度的把握,摒弃用民族性抵制普遍性的错误思维。学者殷海光曾指出:“一种言论如因合于一时一地的情绪偏向和希望而形成了所谓‘时代精神而被普遍接受,那么错误的机会可能更多。这类‘时代精神式的言论,等到时过境迁,回顾起来,加以检讨或分析,往往发现是‘时代的错误。”因此,我们既要防止将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当成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又要把握好分寸,避免将经学化的儒学视为儒学的本源形态,避免所谓“时代的错误”出现,更好地推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良性互动。

五 小结

基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立场,“大陆新儒学”思潮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时代潮流。尽管该流派对于儒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一定努力,并力图通过复兴儒学来解决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其大部分观点和学说不仅从学理上来说是荒谬的,而且与现时代中国社会也是不相适宜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在开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对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无疑仍要继续,但决不能像大陆新儒家那样自掘儒学之坟墓,而应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被确定为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前提,激活传统与现代的关联,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批判中完成超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思潮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