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困境及其应对

2020-01-17 19:53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读图理论课深度

阮 博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p32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领与思想引导的主渠道,其所传达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科学的理论思维和实践原则,以及强烈的政治自觉、丰厚的思想智慧、浓烈的人文关怀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追求深度性,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应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性,具体指涉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思想深邃性、理论深刻性、政治深入性和教育深远性。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大众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社会运用,世界正经历从以文字为中心之文化形态向以图像为中心之文化形态的转型,全新的读图时代已经来临。读图时代下不断生长和泛化的以直观性、即视性、消费性为基本特质的视觉图像文化,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考模式和学习样式等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性带来了挑战。面对读图时代的新环境以及视觉图像文化泛化的新境遇,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深度”困境的生成逻辑及其应对策略,对于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读图时代的基本特质及其教育隐喻

依循文化创造和接受模式,一些学者曾用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听时代对人类文明史进行划分。[2](p7)与书写时代相对应的是口传媒介文化的统治,与印刷时代相对应的是印刷媒介文化的统治,与视听时代相对应的则是电子媒介文化的统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思想家就陆续宣告:“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海德格尔)、文化发生着“图像转向”(米歇尔)、“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贡布里希)、“现代社会是拟像社会”(鲍德里亚)等。[3]如果说这些数十年前的观点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超前性的预言和预测色彩的话,那么时至今日,伴随着视觉化影像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各种视觉图像传播机制的日臻成熟,我们已经名副其实地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文化环绕的世界,图像化生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文化生存方式,全新的读图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读图时代,亦称之为图像时代,特指视觉图像文化在人们的信息选择和文化接受中居主导地位的时代。读图时代反映了“从语言主因型文化向图像主因型文化的深刻转型”,[4]其基本表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图像文化图腾主流化。在读图时代,图像化生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宠,“读图”相比“读文”成为多数人的优先选择,图像压倒了文字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拥戴,文字则时常要沦为图像的注脚才能尴尬地彰显“存在感”,文化作品不断地被图像影像所“侵蚀”,图像文化崇拜成为新的文化范式,图像文化图腾日趋主流化。其二,图像文化狂欢大众化。在读图时代,图像文化与大众文化合流,寻找“眼球刺激”成为大众满足娱乐和感性狂欢的首要选择,越来越多人沉溺于感官主义和快乐主义的视觉享受。其三,图像文化消费普遍化。在读图时代,图像产业获得了极大的扩张膨胀,越来越多的非形象资源被拟像化为图像资源,图像所具有的符号价值和象征价值被当作商品的使用价值来开发,图像的“景象价值”被越来越多人消费。

我们的工具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镜像。[5](p66)读图时代下,层出不穷的视觉化传播和图像化呈现,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世界剧烈变化的显著表征,它们也具有强大的塑造和改变人们心智结构的“化人”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图像人”之不断催生和塑造,正是读图时代的最大特点。所谓“图像人”,指的是以视觉图像化生存为主要文化存在方式并以此为媒介来熔铸自身心智结构的“人”。“图像人”具有特别强烈的图像偏好,他们依赖于视觉化的表达方式,陶醉于即视性的注意效果,惯常于直观化的感性体验。“图像人”总是追求通俗化、实用化、浅表化的视觉图像文化,“他们的消费需求是快餐式的图像消费,对图像的乐趣取代了文字的乐趣、思维的乐趣,因此,他们本能地排斥艺术、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考”。[6]

诚然,读图时代下形塑的“图像人”,作为一种建构性的人性假设,并非每个人固定而永恒的生存样式。但是,“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将改变人们的感受和经验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7](p3)实际上,读图时代下,“图像人”所内蕴的思维方式及其衍生的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给人们带来认知逻辑、接受偏好、行为指向上的新变化。人们更热衷于视觉化、形象化、迅疾化的叙事方式和接受姿态,而丧失了文字咀嚼、抽象演绎和静态沉思的能力;更倾向于用平面化、具象化、碎片化、浅直化的思维方式审视事物,而逃避用抽象性思维、联想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来看待问题;更青睐于那些冲击性强、标识度高、现实感足的“有图有真相”式大爆料,而对于那些说理深刻、严谨认真和严肃规范的思想理论则采取拒斥的态度;更偏爱“短平快”式的文化快餐,而没有耐心接受蕴含价值、考究逻辑和富有条理的鸿篇大论。

读图时代的来临及其所带来的图像资源的丰富以及视觉文化的勃兴,可以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动力。例如,可以挖掘和利用直观而鲜活的视觉图像资源丰富教学资料,弥补教学场域中现场体验的不足和经验事实的欠缺;可以将视觉图像文化元素有机嵌入教学过程中,以增强教学的现场性、形象性和体验性;等等。同时,需要警惕的是,读图时代下形塑的“图像人”及其所具有的新的认知逻辑和接受偏好,也容易使教学对象滋生浅表化、平面化、碎片化、快餐化和泛娱乐化的文化接受心态,从而导致教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个突出挑战即是:读图时代下视觉图像文化的泛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之消解。

二、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深度”困境

读图时代的基本特质及其带来的人们认知逻辑和接受偏好的新变化,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性带来严峻挑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深度”困境。具体来看,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深度”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读图时代下的浅直化理解思维,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思想深邃性面临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乃是以“思想”为枢纽进行“价值叙事”的课程。对接思想、交融思想、转变思想和提升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逻辑要求。思想深邃性的呈现及其在教育对象中的内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读图时代下,面对铺天盖地的图像洪流,人们极易养成浅直化的理解思维,即当人们审视事物时,更习惯于用直观性思维进行迅速地“扫视”,而非以探究性和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度反思。这是因为,层出不穷的视觉图像直接刺激的是人的视觉感官,所激发的乃是人的形象思维的不断跃动,却对人的抽象思维产生麻痹和迟滞作用。“当我们习惯于肤浅化、感官化的信息与表达,对文字、对思考的需求与耐心也会慢慢钝化,思维认知活动长期停留在感知阶段,概括、分析和判断等高级思维能力必然在无形之中萎缩退化。”[8]在以直白形象、通俗易懂、迅疾流变为基本特质的视觉图像文化的形塑下,教学对象只倾向于关注直观具体的视觉图像世界,而对深邃抽象的语象世界则避之不及,甚至排斥理性追问的乐趣和窄化思想想象的空间。读图时代下教学对象极易养成的浅直化理解思维,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深邃性难以实践展开。换言之,面对许多在读图时代下渐渐长成的单向度、平面性、浅表化的图像文化偏好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其引入深度思考的轨迹是一大难题。

(二)读图时代下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理论深刻性面临困境。

从属性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理论”课。简而言之,“理论”即系统化、体系化、整体化的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基本理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是系统而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只有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理论深刻性,深刻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方可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化呈现。当下,“读图”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消费的惯常模式。人们“读图”的过程即应对和消费各种视觉图像时,主要进行的是审美性判断,而非逻辑性判断。再加上网络自媒体时代各种花样翻新的视觉图像让人们应接不暇,使得人们在“读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最符合“快感+节约原理”,[9]即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获得最多样最刺激的内容。在读图时代下,面对“快感+节约原理”的持续影响,教学对象极易形成阅读习惯的“F模型”,[10](p155)即阅读过程中对页面信息的思考度从顶部到中部再到底部逐渐递减。换言之,教学对象极易养成对各类图文信息的局部性理解和片面性把握的习惯,难以建立起整体性和富有逻辑性的阅读观感。“图像既无法引起儿童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深刻性、逻辑性的关注并产生顺应,也无法让儿童对文字及其产生的语象在记录言行、传递讯息、表达思想和传承文明等方面的巨大功用进行认同和体悟。”[11]可见,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发酵,会消解教学对象的整体性思维和逻辑化运思,使其沦为纯粹的“知道分子”。换言之,教学对象所形成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以及对具有系统性品性之理论的拒斥心态,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理论深刻性的实现造成严重冲击。

(三)读图时代下的泛娱乐化文化互动心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政治深入性面临困境。

政治性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引导教学对象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意涵。在读图时代,受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的裹挟,图像成为满足大众娱乐和感性狂欢的首要选择,人们在庞杂跃动的图像信息消费中逐渐养成了娱乐主义和消遣至上的心理倾向,一种泛娱乐化的文化互动心态在人们当中流行开来。读图时代下泛娱乐化文化互动心态的形成及其所衍生的快乐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种“去政治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会消磨教学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政治效能。在泛娱乐化文化互动心态的牵引下,教学对象对于严肃认真的政治性问题常常不屑一顾,甚至谈“政”色变,因为这与快乐主义意识形态的“找乐”心理和“愚乐”追求不相契合。“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12](p132)直面教学对象在读图时代下极易衍生的泛娱乐化文化互动心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秉持“政治本性”以及对教学对象实现政治深入性的影响,而不至于陷入“迎合主义”的陷阱和“教学娱乐化”的窠臼,是一大严峻考验。

(四)读图时代下的快餐化接受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教育深远性面临困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以价值导向为首要功能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色彩特别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就是在人的灵魂深处“播种子”,对教学对象具有深远性的教育影响。在读图时代下,“平心静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样的线性思维正在被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取代,这种新模式希望也需要以简短、杂乱而且经常是爆炸性的方式收发信息,其遵循的原则是越快越好”。[13](p8)读图时代营造了一种以轻松速览为特征的图像化认知方式和以视觉文化为核心的教育接受样式,人们更偏爱于迅速地“看”,而弱化了“听”,也顾不得“思”。在读图时代下那种追求实用性强、冲击力大、转换度快的图像消费逻辑下,教学对象会日益养成快餐化的接受模式。这种快餐化的接受模式,使得教学对象的注意力总是被导向能够直观感知的迅速变动的视觉图像细节之上,而且处于迅疾性的漫游状态,难以获得持续性的关注点。许多时候,当应接不暇的图像呈现和视觉刺激一消失,他们的信息视点也随之消失,他们的精神“味蕾”也随之关闭。显而易见,读图时代下教学对象的快餐化接受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学对象价值观上的深远性教育影响变得困难。

三、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困境的应对之道

对于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深度”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有视而不见的“鸵鸟心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应无视自身的使命担当而沦为纯粹的“图像搬运工”,亦不能固守陋见而与视觉图像文化的大潮逆向而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注重利用读图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种种时代化的契机,又要保持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的本色。具体来看,要应对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秉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的价值认同,拒绝迎合化、娱乐化等无深度的教学表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思想性与理论性,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内在品性,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之核心要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其实就是为了保持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缺乏思想性与理论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即无“深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失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读图时代下,要展现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性,教师首先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性有着充分的价值认同。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无法自觉抵御“景观沉沦”,为了取悦教育对象而成为“深度”解构效应的同谋者,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难以摆脱“水课”“嘻哈课”“无用课”等标签化的抹黑质疑。教师要秉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的价值认同,既要求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定位有着清晰体悟,也要求其对各种无深度的教学表演持拒绝态度。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走出“图像拜物教”的教学藩篱,要主动抛弃“迎合主义”的教学立场,要积极规避“寓教于乐”的教学误区,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导向性和超越性,以充满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规范性的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二)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图像的深度诠释,实现教学话语与视觉图像载体的深度融合。

伴随读图时代而来的视觉图像文化的泛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盲目为了“深度”而拒绝所有图像。其实,图像本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性之间并非不可兼容。图像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情景性等特征,也可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内容的消化接受。视觉图像文化作为时下教学对象所热捧的“日常语言”,亦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载体。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运用视觉图像载体时,要注重深度诠释。图像符号本身可能只具有呈现和叙事功能,但它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可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深度诠释而得到彰显。换言之,经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深度诠释,图像亦可成为“深度图像”。图像向“深度图像”的转变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与视觉图像载体的深度融合过程。要有效实现这一过程,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图像选择能力,对图像进行准确的价值定位,即选择那些能体现真善美价值,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视觉图像载体;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图像解读能力,能够实现图像的价值迁移,即善于挖掘视觉图像载体背后的意义世界,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教学目标服务。

(三)以研究性教学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调动教学对象深度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度性,并不等同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深度性,而是以教学对象对“深度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为旨归的。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的实现,应是以教学对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深度学习和接受为标志的。要走出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困境,就要改变教学对象“浅阅读”“浅理解”“浅思考”“浅接受”的学习样式,充分调动教学对象深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讨论式教学、探究性教学、批判性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式,以激发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的兴趣、能力和品格。[1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首先要精准对接教学对象思想政治方面的“最近发展区”,着眼于教学对象“旧知”“新知”和“未知”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有机耦合。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还应以“深度问题”为导向。所谓“深度问题”,绝非“是如何”这类纯粹知识记忆性问题,而是更高层次的“为何”“如何看”“能如何”“应如何”等深层性、开放性、争议性问题。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还对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才能以厚重的研究成果和精湛的学术思维支撑深度的研究性教学。

总之,教学深度性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品性。要规避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风险,有效应对读图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守有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坚定秉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性的追求,又要善于将视觉图像文化有机嵌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教学实践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深度化教学与生动化教学的和谐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深度化教学与生动化教学的共振融合,乃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应然旨趣。

猜你喜欢
读图理论课深度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