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背景下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的思考

2020-01-20 12:13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林学卓越创新型

(1.中国林业出版社教育分社,北京 100009;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北京 10009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函[2013]14号)的要求,于2014年9月批准实施的一项重大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秉承坚持科学发展、努力为“三农”服务的建设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力图通过教育教学体制的创新,着力办好一批涉农涉林专业,努力提升高等农林教育为农林领域输送人才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

林学专业属农学植物生产类专业。林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学科,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目前,我国共有35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林学本科专业。根据各高校林学学科的建设情况,“卓越计划”选取了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作为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批试点院校。

“卓越计划”自实施以来,开展了“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3个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试点。各试点院校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提高了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改革实践成果[2]。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实施乃至专业课程配套教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卓越计划”的实施进度[3]。

为了满足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中国林业出版社在全面调研“卓越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配套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林学专业相关教材出版的现状;并针对各高校在林学专业改革试点中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研究探讨了与各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配套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一、“卓越计划”的实施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的要求

为了使林业教育出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笔者在对“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以及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教材建设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课配套教材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卓越计划”的实施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各试点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农林领域的相关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农林业科技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由此可见,“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农林教育领域开展的精英教育,要求所培养的卓越农林人才不仅要以知识创新为己任,而且要担负起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成为我国农林领域科研与智力的支撑。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根据“卓越计划”确定的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各试点院校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包括专项招生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配套教材建设等。

例如,在专项招生方面,福建农林大学以“严家显创新班”为依托,于2015年9月招收了首批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林学专业本科生,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优质生源保障。

又如,北京林业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管理”“植物资源加工利用”等一批极具林学特色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积极采用微课、视频公开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再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四川农业大学通过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以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通过鼓励和支持教师创办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参与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促进教师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林业教学名师”的评选以及参与编写与“卓越计划”实施相关的教改专著和专业教材等,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特色得以彰显。

(二)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相关教材建设的要求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因此,加强高校教材建设不仅有利于彰显国家意志、延续文化传承、推进学科发展,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专业课配套教材建设方面,各试点院校大多遵循“编选并重”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类教材,另一方面通过教材编写将最新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到人才培养中,以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在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对林学专业配套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驱动教材的出版形式向多态性转变。这就要求林学专业的配套教材建设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材出版形式,应将教材建设成为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所需的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文本、媒介和工具[4-5]。其次,课程体系的优化重建势必要打破静态、保守、封闭的教材建设观。这就要求林学专业的配套教材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拔尖”和“创新”两大人才培养主旨,教材内容既要兼顾经典基础理论的权威性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又要有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师资队伍建设在引入国际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同时,随之也引入了林学专业领域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以及前沿研究成果。这就要求在林学专业配套教材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借鉴、消化吸收相关内容,而且要及时进行整理、编写,在出版的相关教材中尽量予以实时体现。

二、“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的现状

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各试点院校针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陆续启动了专业课配套教材建设的各项工作,部分试点院校还对已使用的和可供选择的相关教材进行了重新评估和选定。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教材修订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主流发展阶段,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层出不穷。然而,受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物质配套条件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正在使用的很多教材都存在不能及时修订再版或者在修订时未能编入最新的知识内容等问题,从而导致教材内容陈旧、过时甚至落后等问题格外突出。因此,在“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各试点院校对林学专业正在使用的专业课教材进行了修订。

例如,南京林业大学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主要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材进行了修订,包括《测量学》《植物学》《森林工程概论》等。其中,《测量学》的修订在突出“基础性、实用性、通用性”等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强调“少而精、宽而新”的修订理念,以现代测绘新技术为主导对传统测绘理论进行了精简提炼,并补充了测绘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植物学》的修订则强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修订理念,在覆盖植物学经典核心内容的同时,补充了当前植物科学研究的亮点和前沿内容,精要地反映了植物学研究的新成果。

再如,北京林业大学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选用的《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经理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其中,《森林培育学》教材的修订根据近年来我国林业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森林培育科技发生的新变化,充分吸收了基础学科特别是生态学科的最新成果。《森林经理学》教材的修订则增加了计算机信息管理、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着重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而促使科学问题由单一学科诊断向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转变。

(二)教材新编

“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的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普遍面临国家统编教材较少、专业课实习实训教材缺乏的问题。为此,试点院校以“重视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创新”为宗旨,根据林学专业的特点,编写出版了与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相适应的部分教材,并将产业迫切需求的、学科发展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新编教材中。

例如,东北林业大学新编了《生态学基础》《林病研究方法》和《森林资源经济学》等教材。其中,《生态学基础》对与森林资源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等进行了重点介绍,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生态工程、恢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以促使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生态系统观和发展观。《林病研究方法》则在教材内容构架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尝试,在分章编写各类林木病害时,将内容分为概论和各论两部分。这种编写形式有助于学生根据森林病理学原理,透过具体病害现象认清本质,并从中发现规律,进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再如,福建农林大学组织新编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教材吸收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部分理论进行了更新和修订,特别是针对林业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改革的最新政策调整了分析案例,从而使教材内容能够适应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业的发展需要。

(三)教材引进

教材引进是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工作形式之一。引进国外优质教材的版权,并翻译出版中文版的引进教材,是对我国教材品种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在短期内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6]。目前,部分“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的林学专业在建立健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同时,针对“我无外有,我有外优”的国外教材,遵循“精”“好”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筛选,引进了多部经典的、高版次的外文教材的版权,并进行了翻译出版。

例如,福建农林大学引进的《Genetics:From Genes to Genomes》(4th Edition)、《Plant Propag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8th Edition)等多部外文教材,涵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内容和最新的学科发展动向,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信息的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的统编教材较少

目前,可供“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专业基础课选用的国家统编教材较少,仅有少数课程实现了教材的统编,如“森林培育学”课程的统编教材《森林培育学》(第3版)(翟明普、沈国舫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树木学”课程的统编教材《树木学》(南方本/北方本);而大多数专业基础课没有配套的统编教材。所以即便是同一门课程,各个试点院校选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例如,“林学概论”课程目前共有5个版本的配套教材可供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选用的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陈祥伟、胡海波主编的《林学概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选用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赵忠主编的《林学概论》,而南京林业大学选用的则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小牛主编的《林学概论》。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我国林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几乎全都有配套的统编教材,如《森林培育学》《林木育种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等统编教材。而目前林学专业专业基础课教材难以实现统编,究其原因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增大,受学科建设考评体系的影响,许多高校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从而导致同一课程有多种教材版本接连推出。例如,“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目前可选的教材竟多达几十种。这势必导致同题材或同类型教材重复出版,教材内容高度雷同、严重欠缺创新和特色。

(二)教材内容更新缓慢

“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选用的专业课教材距首次出版大都超过30年,而且在此期间往往没有进行修订再版,或者即便进行了修订,教材内容的更新进度也较缓慢,不能及时将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成果引入其中。特别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普遍反映某些专业课教材不能完全满足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例如,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李成德主编的《森林昆虫学》作为一本使用率较高的专业课教材,自2003年首次出版以来,至今未进行修订。虽然该教材采取了较为合理的知识体系呈现架构,对森林昆虫的阐述也较为全面,但我国近十几年来出现和爆发的重要林业检验检疫害虫的相关知识(包括生物学习性、危害特征、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等)都急待补充进教材。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森林昆虫的管理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这些理念和知识的调整也应在《森林昆虫学》教材的修订中及时予以反映。

(三)实习实训方面的教材建设薄弱

实践教学是“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平台。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林学专业的教学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实验内容往往附加在理论课教材中,没有独立的实验课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建设的薄弱不仅体现在教材品种的缺失上,而且体现在教材内容缺乏先进性上。例如,部分“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的林学专业多采用自编的实验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起点较低,实验内容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居多,而反映现代最新实验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实验项目较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更少;同时,实验内容编写过于详细,不仅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实验方法和详尽的实验数据表格等,还将实验操作步骤详细列出,而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这既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7]。

(四)教材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已渗入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使现行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传播方式突破原有界限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MOOC、Flipped Classroom等数字化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在教材建设方面,许多学科专业的纸质教材正纷纷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教材正逐渐被建设成为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知识信息载体。然而,就林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而言,大部分教材仍停留在单一的纸质出版上,教材建设的变革速度远不及知识呈现形式的变化速度;同时,由于教材编写人员和出版机构对数字化出版的概念及模式认识不足,所以目前已出版的为数不多的数字化教材存在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主要采取的是与纸质版教材配套的光盘、二维码等形式)、资源数据库内容匮乏、人机互动性欠缺等问题。例如,林学专业现有的数字化教材尚不能在教学中通过人机互动实时、有效、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课程体系化、知识连通化、读者个性化的知识传递功能,所以教材数字化建设基本尚处于入门阶段。

四、“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加强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的建议措施

根据“卓越计划”对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目前林学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建议“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以加强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的建设。

(一)构建教材质量评估体系

教材评估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对教材使用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从而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信息和咨询。通过教材评估,不仅可以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教材建设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教材建设的工作水平。而构建科学的教材质量评估体系是进行教材评估的基础。

首先,“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实遵循目的性、可测性和可行性原则。其中,目的性原则,是指教材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以促进教材建设为目的,要求各项评估指标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教材质量;可测性原则,是指教材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要以清晰、准确、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为基础,并通过加权确定指标的影响权重,从而使每项评估指标都能从某一方面反映教材的质量;可行性原则,是指构建的教材质量评估体系应简单易行,尽量避免进行复杂的公式换算,以便于操作。

其次,“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质量评估体系的框架内容应包括“内容质量”和“编印质量”2个一级指标。其中,“内容质量”是教材评价的核心,作为一级指标应包括“思想立场正确性”“知识体系完整性”“教学适应性”和“内容表现多样性(含数字化)”等二级指标;“编印质量”一级指标下应设“审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刷工艺质量”等二级指标。

最后,“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应建立由林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参编院校和出版机构等共同组成的教材质量评估小组,专门负责教材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其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教材质量评估小组的主体,负责构建评估体系的框架和选取评估指标以及对教材内容质量进行总体评估;教材参编院校负责评估教材在教学中的适应性;出版机构负责评估教材的编印质量。此外,教材评估工作还应重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充分发挥其选择权、制衡权和发言权在教材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二)教材建设兼顾“编”“选”原则,着力提升高质量教材的使用效率

“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在进行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时,应转变“大而全”的教材建设观念,遵循“编”“选”兼顾的原则。首先,试点院校在发挥各自林学专业的优势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的同时,要加强与同类院校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共同编写能够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精品教材。对高质量教材的编、选、用而言,“编”是关键,只有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才能为选择和使用提供物质基础。高质量教材的编、选、用工作同样需要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参编院校和人员、出版机构的作用。其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先做好调研,掌握各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和特点,然后统筹安排某一课程教材的主编院校和人员;最后由主编在参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出版机构提供的信息基础上确定参编院校和人员。

其次,教材参编人员的选择要坚持兼容并蓄,注重发挥骨干老教师较强的理论把关能力和年轻教师活跃的创新能力。出版机构应全程负责教材的立项、编印、发行和评选工作,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参编院校和人员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

最后,高质量教材的选用应摒弃只选自编教材的做法,在尊重院校、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选择符合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适用教材。

此外,要建立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使院校、教师和学生能够定期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材编写人员,从而在再版或重印中予以解决,以期不断提高教材质量,为建设国家级精品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

编写人员是教材的主要建设者,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是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教材的编写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编写人员的学术水平是教材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动态稳定的专业编写队伍,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首先,在筹建教材编写队伍时,由各院校负责推荐教材参编人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进行遴选,出版机构负责对参编人员进行写作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其次,推荐和遴选出的教材编写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能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了解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长期从事所编教材对应课程的教学,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课程教学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能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正确阐述学科中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精通所编教材对应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能够将最新的知识整合到所编写的教材中;能够把握教材编写的流程和方法,图文表现力强,了解已有同类教材的优缺点。

(四)着力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各个行业普遍开始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变革使教学形式愈加呈现多样化,使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开展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的研发、试点和推广”。数字化教材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可使知识的创新和共享更加便利、高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数字化教材建设应是“卓越计划”实施试点院校加强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

着力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首先要准确理解数字化教材的定义,并洞悉数字化教材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教材是指以文字、图像、声音或视频等形式展示知识信息的电子教材,是能够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等进行传播的、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展示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材料。目前,数字化教材已不仅仅局限于向读者提供知识信息,而是正逐步向人机互动模式下的定制化信息服务方向发展。

在理解数字化教材的定义并把握其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数字化教材建设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传统纸质精品教材的数字化制作工作,并加大数字化教材使用的推广力度。传统的纸质教材价值高、存量大,是现阶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所以应将现存的精品纸质教材作为数字化教材建设的基础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加工,如制作成ePub文件或插入二维码的“立方书”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加快建设教学信息资源网络数据库和网络课程定制系统。网络数据库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模块化网络存储。课程定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智能调取教学信息模块,从而使学生能够定制个性化的网络课程。

三是加速打造数字化教育生态,促进数字化教材与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教育生态的打造要求教育的所有参与者不仅要树立明确的数字化教育理念,而且要能够共同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设施。

四是加快建立数字化教材评价标准。数字化教材的建设目的是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数字化教材的评价标准应覆盖教材的内容、技术手段、教学适应性等方面。

资助项目: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教育出版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R1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雄安新区多功能城市森林营建技术研究”,项目编号CAFYBB2019ZB005。

猜你喜欢
林学卓越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农林类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专业为例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