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螺钿漆器工艺在高校中的转化与创新

2020-01-20 10:39刘士燕
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

刘士燕

摘 要: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是承载着山西特色风情的传统手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双创”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如何在高校中对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进行转化与创新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在分析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高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将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在高校中进行转化与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稷山螺钿漆器;高校;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螺钿髹漆技法源自夏商,盛于西周,兴于唐宋,成于元明清。能工巧匠们经过历代的传承,形成了饱含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便是其中之一,该技艺于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清华美院与山西三大漆器技艺(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新绛云雕漆器髹饰技艺)进行合作保护,为漆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指导意见,同时也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漆器髹漆技艺在高校中的文化转化与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和标志,是文化持续发展的根源,但也有其局限性,地方高校应为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的转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和方向。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是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今天,这项技艺既要传承与保护,也要进行转化与创新发展,如何在不损害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核心技艺的完整性、艺术形式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实现在高校中进行转化与创新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

稷山螺钿漆器是对传统螺钿镶嵌工艺的继承和发展,螺钿又名螺甸、螺填、钿嵌等,分硬螺钿和软螺钿两种,主要取材于蚌壳、鲍鱼壳和贝壳等,这些材料可通过磨薄磨光加工成硬螺钿片或经泡制加工成软螺钿。稷山螺钿漆器产于山西省稷山县,早在明清时期该地区就有手工艺人从事螺钿漆器的生产与制作,随后因清末战乱稷山嵌螺钿漆艺历经萧瑟与衰落,漆艺作坊纷纷解体,手工艺人们改行谋生。到20世纪30年代初,螺钿漆器制作与生产慢慢复苏,至70年代,稷山县政府成立了稷山工艺美术社,把零散的手工艺人们组织起来集中从事螺钿漆器生产, 继而稷山工艺美术社进一步发展成为稷山工艺美术厂,稷山螺钿漆器进入批量生产的黄金期。然而,随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组建的、由县手工业管理局管辖的稷山工艺美术厂也受到了市场的巨大冲击并面临残酷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稷山工艺美术厂因市场竞争力较弱而丧失大量的外贸订单,最终无奈倒闭,稷山嵌螺钿漆艺也随之再次走入低谷。

近年來,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在这一政策的积极推动下,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成立,除山西本省外,也在扬州、上海等地区设立了生产基地,以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技法。但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涉及的学科众多,又是目前比较冷门的行业,且掌握这一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年事已高,技艺得不到有序传承。另外,稷山螺钿漆器在形制上主要是仿古立体器型,题材内容上多为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剧故事和名人字画等,纹饰上多为仿瓷器釉面的冰裂纹,从形制到纹饰,仿制其他材质的艺术品较多,在文化转化与创新发展方面成效并不显著。2013年,山西省内的中北大学、运城学院先后在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并派学生到此地实习,另外研究中心还与清华大学等各类艺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支持,这对该技艺的转化与创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15年元月,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与稷山县职业中学合作,开设了螺钿漆器制作培训班,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开始走进校园,但尚未普及与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之中。

二、稷山螺钿漆器工艺在高校中转化与创新的必要性

在“双创”大背景下,高校应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应承担起转化与创新之责,发掘和利用高校的价值功能,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技艺的转化,还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很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人断层与匮乏的局面,只有将其与高校相结合,利用高校的系统教育和学术交流优势,在高校开设传统手工艺相关的公选课、专业选修课,依托艺术专业的实训工作室,设立大师工作室,建设非遗传承教学(实践)基地,定期邀请传承人到高校举办“非遗讲堂”,组织大学生团队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等,真正让非遗“走出去”,搭建起新生代传承人的培育制度,让传统漆艺融入高校,才能实现传统手工艺的转化。

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的转化与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一些地方高校介入本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转化与创新已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在江西、福建、北京的一些艺术院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北京的一些高校开了设立非遗学院先河,福建的闽江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已经把漆艺开设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拓展课程并深受学生喜爱,拓展了传统髹漆技艺的受众范围,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了传统手工技艺。

非遗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转化创新的关键是人,但从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情况来看,缺乏漆器设计的专业人才,传承人逐渐萎缩,应鼓励该技艺的传承人、保护单位等相关部门“走出去”,唤醒年轻一代传承弘扬传统技艺的意识,让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再是“独角戏”而成为“大合唱”。同时,地方高校在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对传统技艺进行转化与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责任,将高校作为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转化与创新的载体,把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实现在高校的文化转化与创新发展中传承非遗。

三、稷山螺钿漆器工艺在高校中转化与

创新的具体路径

传统手工艺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目前,稷山螺钿漆器主要发展为“天然大漆纸胎螺钿镶嵌仿瓷器型产品,大漆镶嵌螺钿和金属书法混合型产品,木胎、纸胎大漆镶嵌螺钿产品”三大类。从器型上看,仿古立体漆器是稷山螺钿漆器的主要特点,民间传奇故事、古典小说和名人字画是常用题材,冰裂纹是当前稷山螺钿漆器的常用纹饰。稷山螺钿漆器从形制到纹饰,仿制其他材质的艺术品较多,设计观念略显陈旧,只有依托高校专业优势,吸引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将工艺美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等进行跨专业、跨学科领域融合,创造出具有当代设计风格的作品并进行产品宣传和市场推广,在高校中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性研究与实践,才能实现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文化转化与创新发展。

从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稷山螺钿漆器应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吸引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加入现代设计样制与图式,使稷山螺钿漆器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螺钿镶嵌漆器的艺术特点,从胎型设计、纹饰设计、画刻图案等方面进行创新,从漆器产品的包装与展示等方面实现品牌化、跨专业和跨领域融合,创作出具有当代设计风格的螺钿漆器作品,实现在高校的创新发展中传承非遗。具体措施如:首先,针对高校非艺术设计院系开设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公选课,普及传统技艺知识;其次,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院系,适当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把螺钿漆器技艺设为艺术院系的专业选修课,定期邀请传承人到高校举办讲座,健全“转化”机制,实现螺钿漆器技艺在高校专业中的转化;最后,针对高校艺术院系的工艺美术专业,依托实训工作室,设立大师工作室,建设非遗传承教学(实践)基地,形成工艺大师讲技术、专业大师讲艺术的常态,组织大学生团队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等,让非遗“走出去”,把具有历史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观念有效连接,使其与时俱进,多维拓展,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高校中焕发光彩,通过转化与创新,实现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传承下去、发展下去,只有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才能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让非遗“活下去”并且“活起来”。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主力军,只有通过高校这个平台,利用高校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髹漆技艺的传承行列,才能实现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转化与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江.重读稷山螺钿工艺发展传承的思考[J].中国时空艺术,2019(5):111-114.

[2]李爱珍.浅谈稷山螺钿漆器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生漆,2020(3):35-37.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