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设计教育的根基——设计素描

2020-01-25 11:17麻志超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设计素描设计教育

摘  要:素描在绘画中不仅是表现空间的手段,还是创造结构的关键。造型不仅是素描的基础,还是绘画的基础。设计应该从对事物结构的本质进行分解、创造,而不是一味追求新颖。人们应当重新重视素描的造型功能,思考事物结构的价值所在,发挥设计教育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设计教育;设计素描;空气透视法;岩间圣母;静山集锦

绘画这一艺术门类,讲究的是造型能力和色彩关系。随着绘画理论的不断完善,空间感的表现对绘画艺术的创作者、观赏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绘画而言,素描是基础之基础,在锻炼空间关系营造的同时,也是对画家结构理解能力的挑战。绘画艺术作为一种平面造型艺术,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空间感,如笛卡尔在数学上将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X,Y)进行改善,成为三维笛卡尔坐标系(X,Y,Z)。Z轴在平面中就代表了空间纵深,空间感关系的营造正基于此展开。现今我国多数高校都设有平面设计专业,其核心课程内容就包含“设计素描”。如何合理处理与对象的表现关系是学校课程考核以及学生学习绘画艺术的重点。“设计素描”是为了满足设计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基础性的素描训练方式。

一、素描空间感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设计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是基于西方美术体系来建设的,其中就包含有素描、色彩等方面。素描对造型能力的要求可以从我国艺术考生的统考以及校考考试内容中了解其重要程度。但设计素描相比于传统的统考和校考素描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对造型能力的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掌握能力。设计素描与传统绘画素描又有所区别,设计素描更注重形体结构,把握形体的本质特征,把形体的特性明确化、本质化、空间化。

(一)起初作用于建筑的透视

阿戈塔尔库斯·希尼斯特别墅壁画中的圆顶建筑,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公元前50年的作品,这是已经发现的最早运用透视技法的现存建筑画作品。此作品采用了单灭点透视技法,由建筑边缘线指向以及空间压缩等视觉观感可推测出作品的视平线及灭点在画中前门中心位置。但当笔者使用软件校对视平线及灭点时,发现画中单一灭点的建筑视觉指向虽然对视觉产生了符合空间透视的视觉差,却没有完全符合科学的透视指向。原因可能是年代久远,那个时期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科学理论支撑,仅凭作者经验进行创作。到了公元前27年,在古罗马御用工程师马克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提到了透视原理,并解释了源于古希腊建筑三视图的画法,记录了古希腊人对图像减缩和投影的想法,认为从物体向人眼的投影和假象的平面相交,从而产生图形透视。

(二)透视作为科学的理论

在马萨乔的《纳税钱》一画中,可以看到画的内容分近景和远景,除了人与建筑的大小对比、人与远景的大小对比,从色彩中的明度、色相、饱和度也可以看出马萨乔对空气透视法的运用,从而让马萨乔的《纳税钱》产生了一定的Z轴纵深感,让物体具有体积感、质感、重量感,使作品更加写实;在乌切诺的《圣罗马诺之战》中利用几何线条的指向性和躺在战场上的马匹与士兵,运用短缩透视法形成几何形体的空间感;在阿尔伯蒂的《鞭打基督》中,画面运用数学演算法将建筑和地砖的几何图形排列以及色彩上的明暗变化营造Z轴纵深感,此画法成为文艺复兴作品的典型;曼泰尼亚的《婚礼堂天顶画》和《死去的基督》运用解剖学和短缩透视法再次将绘画透视造型理论发扬光大。国外Divine Creature摄影团队把布光和场景搭建以摄影的形式复原古典油画场景,使用镜头的光学模组再次印证了曼泰尼亚的短缩透视造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透视法演变为绘画语言

达·芬奇在《画论》中指出透视对绘画艺术的重要性,明确阐释了绘画艺术的透视种类以及运用透视的规律,使绘画艺术的透视理论更系统全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岩间圣母》充分展现了达·芬奇对造型透视的理解和运用。达·芬奇的空气透视法使得表现主体与背景边缘变得没有那么锐利和割裂,阴影部分的细节呈现若隐若现的视觉观感,对色彩的运用也由艳转灰,灰阶的运用使画面拥有更多的细节。这类处理手法承袭至今还拓展到了许多领域,例如CG绘画、影视创作等。

二、设计教育的重心偏移

在达·芬奇的空气透视法不断演变后,绘画艺术的素描不再拘于呆板的造型,由单纯地表现对象转变为表现“意象”的素描设计。传统人体素描结构由医用人体解剖转变为艺用人体解剖,使绘画中的人物更具有观赏性。综上所述,素描透视法实际是对事物本质的结构把握。素描是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教育内容的重点。

以智能手机带来的影响为例,现代平面设计在趋势上呈现“去结构、简约化”的转向:2010年微软公司在设计WINDOWS PHONE时,开始着手扁平化设计,智能手机的UI开始出现简约化的趋势;2011年谷歌公司开发的安卓系统也开始着重设计扁平化UI;201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OS7系统之后,IOS软件开发商也陆续将自己的APP交互UI转向扁平化设计。从视觉方面来看,由于足够简单,扁平化设计受众面更大。由此,在智能手机的推动下,市场中不论是线上移动客户端或是线下设计都受扁平化设计的影响。扁平化设计虽然带动了简约风格的潮流,但因为结构和色彩相对单一,容易在造型设计上产生碰撞,各大厂商抄袭成风,但都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风格。在市场的带动下,设计教育更应注重点、线、面的平面构成。设计的最大导向变为市场,而市场又是决定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因素。受市场影响,许多院校的设计教育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来开设相关课程。从大多数院校设计专业毕业作品来看,扁平化设计是主流,但创意雷同或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并不是学生缺乏最新、最好的设计思维,而是从基础上就出现了问题——素描功底差。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何茜在阿尔贝蒂的《论绘画》中总结了“Istoria”的三重意义:图像化的叙事场景;画家的精心构图(Composition);对古代学问的借鉴与复归。其中阿尔贝蒂用了大量篇幅对构图展开论述。构图是画家对画面各个局部进行巧妙的合理安排与精密构思的技巧。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详细说明构图所涉及的从面到体的衔接、体与体的对冲关系、光影色彩的过渡、作品主题以及贯穿其中的要素准则。素描的基础造型就是平衡画面中的各要素,可见阿尔贝蒂对学习基础造型的重视。此外,还应当注意材质的表现,材质从面到体的衔接、体与体的關系、光影色泽表现等,这类表现没有统一标准,只能提供无限接近真实的表现。

三、结构是设计的基石

素描表现的造型对对象的结构进行优化,不是盲目地显现。印象主义画家德加曾说:“描绘我们看到的东西这是好的,若是描绘出保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就更好了——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才能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设计中的想象力是作品的灵魂,现代设计主要依靠软件进行造型设计,手绘操作基本被替代。但即使素描被数据化替代,也只是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结构创造,不是完全割裂或舍弃素描。在网上可以轻易搜索到我国艺术考生的素描考试答卷,存在背公式、套模板等现象,虽然短期内有效提升了自己的水平,但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固化思维——画就应该是这样或者结构就应该是这样。对这样的想法应该及时拉响红色警报,这既不是素描的初衷,也不是绘画的初衷。以下以达·芬奇空气透视法和静山集锦为例,论述素描造型在空间中的表现。

(一)达·芬奇空气透视法

达·芬奇创作的《岩间圣母》有两个版本,分别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和英国国家画廊。本文以卢浮宫版本《岩间圣母》为基准加以分析。《岩间圣母》作品内容取自《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三章“耶稣受洗”,人物有圣母玛利亚、约翰、幼年基督、天使。人物生动有力,色彩整体呈现暗、灰色调,画面细节主要集中于阴影部分。

1.结构方面:达·芬奇有意将面部结构弱化,眉弓骨、颧骨、口轮匝肌等在我国素描考试中需要强调的人物结构都被弱化了,单纯强调眼部、鼻底、唇部、下颚骨等以头部为球体的凸出结构,此类处理方法有益于简化结构,强化整体。幼年基督和约翰两位角色的设计为幼儿,从角色设计上均未采用锐利的切面,让角色看起来很“柔和”,并且过渡面很注意造型结构的缓冲,从头部到脚部的总体设计均为人体肌肉组织的缓和起伏过渡。视线转移到圣母与天使两位成人角色,身上的布料材质并未按原本的材质表现出质地柔软,而是用明朗的线条切割出大块面,用明晰的外轮廓边缘交代角色,与其他角色分开并形成鲜明对比。从大局来看,前景为四位人物,人物中的强烈对比关系和明暗对比设计,与背景的岩石形成反差感,背景的岩石直接采用最简单明了的剪影勾勒,以拉开与主角的层次感,营造出空间纵深感。尽管画面属于暗调,达·芬奇却有意将物与物衔接处的边界模糊,从而营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在细节上,岩石原本应有许多无规则的裂痕,但为了保证画面的统一性,将岩石进行简化,与前景的角色在结构上形成“刚”与“柔”的对比,在空间上形成“多”与“少”的对比。

2.色彩方面:画面中四位角色都以直接的颜色对冲方式对背景进行割離,各个人物的色彩指向性也很明确。如圣母的披肩与天使的披肩,各自都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圣母披肩一头指向约翰,一头指向圣母本身;天使的红色披肩在整体上具有跳跃性,这一跳跃性的色彩可以打破观赏者的欣赏构图,肩部的披肩呈尖状的指向,对圣母、约翰、幼年基督的视线指向进行干扰、打破,使视觉重点重新回归圣母,将整个视觉指向形成一个闭环。从画中的投影来判断,画作的打光角度主光源为正前上方大约45度方向,笔者用软件校色时发现,四位角色的肤色(取肤色亮部范围最大值)在色相上的变化很微小,几乎不满足色彩考试中不允许出现大面积不同物使用相近色相的要求,圣母和天使与约翰和基督的肤色差别只有由光的衰减带来明度上的变化。整体上较为跳跃的色彩并不是真正的“正色彩”(圣母与天使的披肩),而是“偏色”色彩。跳跃性色彩在整体色调的基础上混正色达到在同一的基础上产生视觉上的偏色。

3.空间方面:圣母与天使头部转向结构与背景岩石的对冲关系采用简单明了的剪影式处理方法,并没有过多强化细节。在灰阶处理上,圣母与天使的发色与岩体的色相几乎接近,为了有所区别采取了明度与饱和度的变化,使用明度中的暗调强调人物的轮廓,简化结构用于过渡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圣母玛利亚的披肩直接使用硬切边的方法交代主体。使用撞色来处理人物(约翰和幼年基督)和背景的对冲关系,但在强对比中,约翰和基督的亮调又使用以肌肉组织的起伏来缓冲亮调带来与背景强烈明暗调对比。在四个人物中亮、灰、暗三个色阶中又包含各自的亮、灰、暗色阶。有意弱化背景岩石的结构,使之呈剪影造型,岩石中部的远景在色彩上用高明度、低饱和度的处理手法强化空间Z轴纵深感。

(二)郎静山《静山集锦》

郎静山自幼习画,以中国山水画理论为基础。虽然他对谢赫“六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读”,但结合摄影艺术的特点,创作了《静山集锦》。郎静山提及“六法”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其中重要的是“传模移写”“经营位置”,其集锦的处理手法主要以弱化不必要的结构来强化主体的表现。《静山集锦》虽是摄影集锦,但在遵循谢赫“六法”的基础上力求有铅笔素描或粉彩画的效果,有选择地将主体和衬物分别拼凑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拼凑技法也造成了郎静山的无定型风格,该集锦包含典雅、和谐、含蓄、沉静等风格类型的作品。

他在《春树奇峰》中以弱化前景的细节来突出中景的层层山峦,细节在灰阶有高度保留。在主体“奇峰”上,我们可以看到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山石质感,类似于我国古典山水画的笔墨皴法。“奇峰”为灰调处理,层叠的细节质感表现力压过了前景的“春树”。郎静山从谢赫“六法”中汲取灵感,通过我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对整体进行把握,在物与物之间的留白处理与空气透视法相似,拉开物与物对冲的距离,产生空间的纵深感,展现恢宏大气的大好河山。郎静山虽在自然界中提取自然物的“形”,却运用设计手法来达到“意”的境界,从“形”到“意”的转变,既是技法上自我的超越,也是人生感悟的自我超越。

四、结语

总之,达·芬奇的空气透视法意在优化整体布局的结构,弱化相对不必要的结构,以次衬主,这样的素描结构既是对画家本人的挑战,也是观赏者学习的宝典。郎静山亦是站在山水画先辈的肩膀上汲取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中对“美”的感悟,与摄影结合创造《静山集锦》,以集锦营造出不一样的意境。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曾说:“‘形式是艺术的核心”,“形”即型,为造型能力,包括结构理解和创造能力。如果素描没有对结构进行深度剖析,就很难对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加工创造,没有骨架支撑的作品,就如同没有地基的房屋。因此,设计教育中的基础素描应该尊重基础,对基础结构进行分解、创造,而不是盲目地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恩刚.解析西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7(3):235-236,254.

[2]何茜.阿尔贝蒂画论中的“istoria”——“拟形态”方法在考察文艺复兴美学概念中的运用[J].文艺理论研究,2020(3):171-180.

[3]金基富.浅谈达·芬奇《岩间圣母》——针对英国国家画廊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版的比较分析[J].艺苑,2018(3):68-73.

[4]陈相道.从传统素描到设计素描[J].艺术百家,2014(C1):114-115,131.

[5]罗佳.素描课程探究性教学研究[J].美术观察,2018(12):131-132.

[6]唐卫,刘金龙.郎静山“集锦摄影”的中国美学——“六法”失读,谈艺应从“具体艺理”开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5):114-120.

作者简介:麻志超,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设计素描设计教育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设计素描”类课程在高职设计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和教学探索
创意观念植入课堂教学法探索及应用
探讨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与教学方法
设计素描结合视觉传达专业特点的教学探索
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教学的比较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浅析设计对走向中国创造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