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萍治疗哮喘缓解期经验浅析

2020-02-13 02:28陈婷婷黎国庆杨玉萍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哮喘发作患者

★ 陈婷婷 黎国庆 杨玉萍(.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哮喘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虽没有急性哮喘发作临床表现,但依旧存在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临床症状。据统计现全球约有3亿、我国约有3千万哮喘患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正逐年升高。2016年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及2018GINA指南明确指出:在哮喘缓解期进行积极治疗,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并提出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是防治哮喘的核心。西医主要以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作为哮喘缓解期的长期用药,副作用较多;而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通过中医药治疗哮喘,可改善和调节患者的体质及免疫功能,具有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善于预防和长于治本的特点,在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优势。通过临床跟师学习,现将哮喘缓解期的治疗经验简述如下。

1 从肺论治

肺为华盖,居五脏六腑之上;鼻、喉、气道、腠理均属肺系,与外界直接相通,为人体第一道防御屏障,有“代诸脏受邪”之功用。外邪袭肺,若肺卫虚弱,不能祛邪外出,致邪蕴于肺,影响肺气宣降,气不布津,凝聚成痰而发为哮;小儿因“脏腑娇嫩、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感邪后则更易发病;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当实卫气、补肺气、扶正气以御邪,常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效,使腠理密,御邪能力增强。导致哮病发作的外感之邪中,以“风”为首,闫永彬等[1]提出风邪深伏肺络形成“伏风”是哮喘触发之关键。因“风”为百病之长,四时常存,易挟它邪共同致病;而“风”不仅仅是外感六淫之风,还应包括花粉、粉尘、异味气体及动物毛屑等致病因素。外感“风”邪触发哮喘,具有起病急、病情多变等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与哮喘的气道高反应性、变态反应性特点相符。“风”邪是过敏性疾病的诱发因素,故治疗时加蝉蜕、僵蚕、蜂房、防风、徐长卿、卫矛等祛风、抗过敏药可提高疗效;同时也要真正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脱离诱因环境,如无诱因引触,只有宿根一般不会发病。

2 从脾论治

哮喘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中医将哮喘患者归属于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适宜食用的食物,如进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或海膻鱼虾蟹等发物而引发;古有“食哮”“鱼腥哮”“醋哮”等记载,《医碥·哮喘》云:“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说明哮病发作与饮食相关,责之于脾脏功能虚弱,运化失常,致痰浊内生伏肺,因饮食不归正化而引发哮喘;故患者应饮食有节,避免接触易导致过敏的食物、药物及其它异物。脾虚则运化水谷功能失常,纳呆或纳少,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他脏;或水湿内停,凝聚成痰,影响肺气宣降;长期则脾脏愈虚、痰浊日盛。哮病病位在肺,根据五行相生理论,土可生金,脾土为肺金之母,《医宗必读》曰:“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金生。”即可通过培土生金之法,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充足,而达到疗肺之目的。故治疗时要注意患者后天脾胃功能,常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培土生金、健脾益气祛痰,脾胃健运,水谷精微充沛,可养肺,内除水湿,杜绝生痰之源。

3 从肾论治

沈氏提出哮喘患者无论有无肾虚见证,皆存在“隐匿性肾虚证”,肾虚(尤其是肾阳虚)为本病最根本的病理机制[2]。哮喘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中多有哮病史,其过敏性和遗传性主要与先天禀赋有关。哮喘以幼儿及老年人多见,因小儿生理特点为“稚阴稚阳”“肾常虚”或先天肺发育不全;至成年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药物治疗,可终止发作;老年人因体弱久病、肾精亏虚,故发作频繁或不易根治。部分妊娠期女性可初发哮喘,1/3哮喘患者因妊娠而加重,未控制的妊娠哮喘会导致孕妇发生妊高症或子痫;妊娠期间,精血需下养胎元,母体自身消耗多,肝肾不足,致阴虚风动;或胎动不安、妊娠呕吐等影响母体气机,气逆于上,而发为哮喘。肾虚摄纳无权,气不能下纳于肾,则呼吸浅促、动则喘甚;肾阳虚弱,蒸化水液无权,水泛为痰为饮,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上扰于肺,致肺气出纳失司而发为哮喘。治当调和阴阳、培补肾元、纳气平喘;纳气归肾,阴阳相交,呼吸和则喘平。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或用龟板、鳖甲、生地、麦冬、五味子等滋肾阴;二仙汤、金匮肾气丸或淫羊藿、鹿角霜、仙茅、补骨脂等补肾温阳;肺肾两虚证中偏肾阳虚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玉屏风散,偏肾阴虚者可用都气丸合玉屏风散;肾不纳气者常加磁石、冬虫夏草、胡桃肉或合用参蛤散滋肾纳气平喘。

4 从肝论治

《灵枢·经脉》云:“足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指出肝经布于胁肋,肝、肺两经联系紧密。陈科伶等[3]提出调肝理肺法的运用对哮喘患者症状的减轻、减少复发、疾病治愈等方面均有效。哮喘患者久治难愈,易失去抗病信心,产生负面情绪及焦虑之感;哮喘发作时的喘憋气促易使患者紧张,或家属过度焦虑使患者精神压力增加;部分患者每因情志过激而诱发哮喘。肝喜条达,忧思郁怒,郁而生风化火,挟痰循经上扰或肝火上炎犯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发为哮喘。治疗时应疏肝、清肝,常用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或加柴胡、佛手、郁金、玫瑰花、牡丹皮、川楝子、栀子等疏肝清肝;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保持情绪平稳。部分产后及绝经过渡期女性可发哮喘,因产后失血、汗出,肝经阴血不足,致阴虚风动;或绝经过渡期体内雌孕激素逐渐减退,天癸竭,肝肾不足,或肝郁气滞,郁而化热,致肝阳偏亢化风;调气在肝,风动则影响气机升降,致气机上逆,发为哮喘。故对于此类患者,治疗时应养阴柔肝息风、平肝潜阳,疏理气机。常用白芍、当归、麦冬、生地等滋阴养肝;菊花、桑叶、决明子清肝平肝;龙骨、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潜阳,天麻、僵蚕、刺蒺藜平肝息风。

5 久病入络,化痰祛瘀

丹溪云:“哮病专主于痰”,无论在哮喘的发作期、迁延期或缓解期,痰作为核心因素贯穿于哮喘病全程[4]。痰的产生缘于肺、脾、肾三脏功能虚损,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成痰;或肝旺横克脾土,致脾虚聚湿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宿痰伏肺,影响气机,阻碍气血津液的运行,终成痰瘀;痰为瘀的基础,瘀阻气滞,津凝为痰,痰瘀互为因果。哮喘反复发作或长期使用激素助热、伤津,使痰液更加黏稠,出现老痰、顽痰,痰瘀胶着,久病入络,则夙根愈深。即使哮喘缓解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但其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状态仍然存在,这与中医哮病宿痰伏肺之“夙根”观点相符,是哮喘遇诱因易引触、迁延不愈和难以根治的重要内因。根据“治痰先治气”,补气以补肺、脾之气为主,两者又为母子关系,脾健、肺气足则痰自除,常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或六君子汤健脾补肺化痰;因“气顺痰易消”,配伍“辛温苦降”作用的行气理气药往往疗效更著,常选青皮、陈皮、葶苈子、厚朴、槟榔等药以达气顺痰降,气行痰消瘀散之目的[5]。重症患者的缓解期,因病久痰瘀入络,故常选用皂荚、礞石、海浮石、海蛤壳、白芥子等软坚散结涤痰之药,其祛老痰、顽痰效果好;另常用莪术、川芎、苏木、丹参、赤芍、鬼箭羽等行气活血化瘀。

6 验案举隅

患者陶某,女,33岁,2018年7月16日初诊。自幼即发哮喘,且家族中有哮喘病史,几乎每年均发。此次因半年前受凉后再发,曾至西医院静滴激素及平喘等药,症状缓解;平素使用舒利迭控制病情。虽至今无哮喘再发,但觉神疲乏力、气短,不耐劳累,影响工作;多方求医,效果欠佳。症见:精神疲倦、气短、乏力,动则为甚伴汗出;腰酸、不耐劳累;平素畏寒,易感冒;寐纳尚可,二便平;舌暗红苔白,脉细。证属哮病日久,肺肾两虚;治以补益肺肾、温阳益气护卫为主,方用六味地黄汤合益气护卫汤加减。生地黄15 g,枣皮10 g,山药15 g,仙茅10 g,仙灵脾10 g,桂枝10 g,白芍6 g,生姜3片,大枣5枚,生黄芪15 g,白术10 g,防风10 g,卫矛10 g;7剂,日1剂,水煎服;嘱继续配合使用舒利迭。

复诊诉服上药后精神改善,体力稍增,气短、乏力改善约2/5;畏寒,纳眠可,大便偏干。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4剂。

三诊:症状继续改善,工作状态可,劳累后感不适,畏寒缓解;近2日偶咳嗽,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弦。原方基础上加牡丹皮10 g,黄芩10 g,芦根10 g,清热生津。

服药1周后复诊诉咳止,无气短、乏力,口稍干,便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改用麦味地黄汤合玉屏风散、二仙汤加减;嘱停用舒利迭。门诊坚持中药治疗近4个月,期间及后期随访诉哮喘未发,症状控制可,自觉体质改善,无明显不适。

按:本案患者处于哮喘缓解期,其发病经西医治疗后,虽“标”症缓解,但“本”症未得到有效改善。因患者自幼起病,家族中有哮喘病史,说明其先天本虚;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日盛,后天滋养先天,肾虚本可得到改善,但因患者自身调护不周,哮喘未能控制,长期反复发作,耗伤气津,终致肺肾两虚。故治疗以补益肺肾、益气温阳护卫为主;用六味地黄汤中“三补”以补肾阴,因熟地滋腻遂改用生地,且其具有滋阴清热作用,可稀释痰液,防止痰郁化热倾向。益气护卫汤为国医大师洪广祥经验方,方中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增强机体卫外功能;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其与生地、山药、枣皮配伍达阴阳并补之效,阴阳调和,则机体自身抗邪能力增强;内外御邪屏障坚固,则外邪无从侵犯。哮病日久易形成痰瘀,故佐卫矛以活血祛瘀,其抗过敏作用,可缓解气道的高反应性。宿痰伏肺,痰瘀郁久化热,出现口干、大便结、苔黄等症,常用黄芩配牡丹皮,因牡丹皮有活血散瘀作用,这样既清泄郁热,又有利于涤除痰瘀,达到标本同治目的。

猜你喜欢
哮喘发作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