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解剖学教材对一些结构不同的描述*

2020-02-13 11:31庄跃宏赵小贞
解剖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骶骨耻骨解剖学

庄跃宏 林 清 赵小贞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系,福州 350122)

作为海外医学生中最早接触的医学课程,解剖学学习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海外留学生6年的医学生生涯能否打下一个重要基础及他们完成后面学业的信心。由于中国的解剖学术语主要是19世纪初由留日学生引进中国,而日本的解剖术语又是从西方翻译过来,因此目前中、英文解剖学术语及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然而随着中国近、现代解剖学科的发展,中、英文解剖学术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少数在名称或者内容描述上的差异。本人经相关文献检索,发现尚无文献对中英文常见解剖学描述与术语的差异进行归纳总结。因此,现将国外经典解剖学教材Gray’s Basic Anatomy(第2版,Rechard L Rake主编,2013年6月出版,后称Gray)与Thieme Atlas of Anatomy(第2版,Micheal Schumacher等主编,2016年,电子版)与国内经典解剖学教材《系统解剖学》(第8版,柏树令等主编,1990年01月出版)及《局部解剖学》(第3版,王怀经主编,2010年07月出版)进行比较,将差异总结分析如下。通过本篇文章的报道,解剖学教师可以快速了解目前常见的一些中、英解剖学术的区别,这样除了能从容有余地应对海外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也争取最大程度地让他们在学习之初就能与国际医学教育无缝衔接。此外,准备将临床应用解剖等文章投往国际期刊时,对于解剖学术语的中英文描述差异的熟知也能减少审稿人的疑惑。

1 耻骨下角描述的差异

Gray在212页中写道女性的耻骨下角(subpubic angle)为80°~85°,男性的耻骨下角为50°~60°。《系统解剖学》第51页中提到“女性耻骨下角为90°~100°,男性为70°~75°”。由上可知,中英文版本关于骨盆下角的数据描述的差异达10°~15°。由于耻骨下角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在法医学上有重要的意义,故关于该角的数据在文献上有较多报道。Tague[1]报道美国白人男性的耻骨下角为63.7°±7.8°,女性为88.4°±8.5°;Kanika等[2]印度北部居民男性的耻骨下角为59.05±7.11,女性的耻骨下角为75.60°±9.81°;关于中国内地的耻骨下角的文献目前只能检索到1篇[3],仅给出女性耻骨下角为93.20°±8.56°,与教科书上的数据接近。日本男性耻骨下角为74.80°±9.58°,女性为 112.71°±10.05°,与中国人的数据相似[4]。Oladipo[5]报道尼日利亚原住民族男性的耻骨下角为91.87°±10.66°,女性为 115.49°±11.58°。Msamati等[6]报道东非马拉维原住民男性的耻骨下角为99.16°±15.70°,女性为129.07°±4.19°。由此可见,不同种群之间的耻骨下角差异较大。从目前文献数据看,高加索人和印度人的耻骨下角较小,非洲黑人的耻骨下角最大,黄种人位于中间。再者,不管哪一种群,女性的耻骨下角都要比男性的耻骨下角大15°~3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耻骨下角的大小可能在女性分娩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不同族群耻骨下角存在巨大差异,非洲人群男性耻骨下角甚至大于美国白人及印度人群女性的耻骨下角。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多种族移民国家,刑侦过程中利用测量耻骨下角来判断性别的价值不高。

2 气管前间隙描述的差异

Gray在518页中写道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为舌骨下肌群与气管前筋膜之间的间隙,向下与前纵膈相通。《局部解剖学》第50页写道“气管前间隙(英文标注为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筋膜之间。”从文字描述可以看出2本教科书定义的气管前间隙完全不同,Gray定义的此间隙的位置更靠前。关于该间隙的位置,中文文献能检索到两篇,与国内教科书一致。覃少强[7]及朱江等[8]在手术中提到气管前间隙时均指位于气管颈段与气管前筋膜之间的腔隙”。国外文献均指舌骨下肌群与气管前筋膜之间的间隙[9-10]。外科中提及该间隙主要是在气管切开术及甲状腺手术。手术方式的不同,对该间隙位置的强调可能就不同。如传统经皮开放性的甲状腺手术强调关于甲状腺动静脉的结扎和喉相关神经的保护,而这些结构在靠近甲状腺上、下极时进入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的间隙,此时提及气管前间隙,可以强调为气管与气管前筋膜之间的间隙。近几年出现了经人体自然孔径的手术方式,如经口腔前庭内窥镜下甲状腺摘除术。这种手术重视的是如何从口腔前庭经口底到达甲状腺,强调的是将内镜装备放进“工作空间”,而该空间指的是舌骨下肌群与气管之间的间隙。因此,关于该间隙的不同描述可能与不同外科手术中要解决的问题有关。

3 骶前间隙与直肠后隙

Thieme Atlas of Anatomy在241及391页提及直肠后方的腹膜后隙可以分为直肠后隙与骶前间隙。直肠后隙位于直肠后方的盆脏筋膜与盆壁筋膜之间,两个间隙存在不同内容物。《局部解剖学》249页写道“直肠后隙或称骶前间隙,位于骶前筋膜与直肠筋膜之间”。由上可知,中文教科书中的直肠后隙与骶前间隙是同一个概念,与Thieme Atlas of Anatomy直肠后隙所定义的空间位置一致。按笔者理解,要理清直肠后面是一个间隙还是两个间隙的关键是骶前筋膜是否是一个完整、明显及独立存在的结构[11-12]。张策等[13]认为,骶前筋膜是盆内筋膜覆盖骶骨前面的部分,是构成体壁的腹内筋膜系统的一部分。骶前筋膜向前与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相延续,两者形成了围绕直肠系膜的第二筋膜圈--盆内筋膜,将直肠系膜外周的间隙分隔为中心的直肠后间隙和外周的骶前间隙。因此,骶骨前筋膜是个明显存在的结构,将直肠与骶骨之间的间隙分成直肠后隙与骶前间隙。

4 其他差异

除了前面描述的3点巨大差异,认真细读Gray还能发现以下较小差异。①Gray将颞骨分成四部分(419页),在国内教材上添加了颧凸部。这种分法比较合理,可以解决关于颧凸到底属于鳞部还是岩部的疑问。②Gray中将接纳下颌后静脉前支后的面静脉改名为面总静脉(general facial vein)(519页),而国内教材仍然称之为面静脉;供应直肠的血管Gray命名为直肠上血管、直肠中血管与直肠下血管,国内教科书命名为直肠上血管、直肠下血管与肛血管。③Gray在描述穿过腔静脉孔穿过的结构时,除了下腔静脉外,还加了右膈神经(188页)。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④关于骨盆界线(linea terminalis),Gray解剖描述它包括了弓状线、耻骨梳及耻骨联合上缘,而未将骶骨岬列进去,认为骨盆入口由界线+骶骨岬+骶骨翼三个部分构成,与国内教科书的描述有所差异(213页)。实际上骶骨岬与界线之间确实还有一部分骶骨,两种描述的差异在于是否应给骶骨岬两侧的骶骨部分一个具体的名称,即骶骨翼。⑤关于生殖系统描述的差异。Gray将男性的尿道分成了4部分,在国内教科书基础上添了“前列腺前部”(preprostatic part)(224页),其实也就是男性尿道的壁内部,对应于输尿管的壁内部;而将女性的输卵管分成三部(229页),把国内教材中的“子宫部”纳入子宫本身。⑥在股二头肌的神经支配方面,Gray描述股二头肌的长头由坐骨神经支配,短头由腓总神经支配(300页),而国内教科书描述这块肌肉都由坐骨神经支配。这中描述的差别应该与坐骨神经分叉位置的高低有关。⑦ Gray在描述喉的方形膜的时候,提到方形膜往后止于勺状软骨的前外侧缘(552页),而国内教科书认为该膜止于勺状软骨的前内侧缘。鉴于声韧带向后附着于声带突,而前庭韧带比声韧带相比更靠外侧,故方形膜往后止于前外侧缘比止于前内侧缘更容易令前庭韧带与声韧带的位置错开。

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限于2本经典的英文解剖学教材和两本经典的国内解剖学教材的比较,肯定遗漏许多,还需以后进一步总结。关于这些描述的差异,在对国际留学生授课时,还是应以国际经典解剖教材为准,毕竟据笔者了解,占国内医学院校国际学生很大比例的印度及泰国等国家的学生回国后,如果要执业,必须参加USMLE(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考试。如果这些学生从大一的解剖学开始接触都是国际经典教材的术语或者定义,肯定对他们通过考试是有益处的。

猜你喜欢
骶骨耻骨解剖学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正常妊娠期耻骨联合间隙宽度变化临床观察
耻骨联合分离的痛,您了解多少?
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的99mTc-MDP SPECT/CT影像特征
骶骨衰竭骨折的18F-FDG PET/CT显像分析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MRI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穴贴耻骨联合痛点治腰痛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