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速农机化发展

2020-02-14 22:17倪仲宝
江西农业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农艺机械化农机

倪仲宝

(江苏省农垦集团新洋分公司,江苏盐城 224314)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基础性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基础性工程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速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和粮食生产安全,还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但是,目前的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还存在机制问题、模式问题、人才问题、观念问题等。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策略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速农机化发展的关键。

1 农机与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与农艺部门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性的不平衡,尽管当前有的地区农机农艺融合正在逐步向好发展,但有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而落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农机与农艺部门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在部分职责和工作范围的划分上,农艺技术部门和农业机械部门是不同的部门,独立性强、工作职责划分明确,在农业生产当中分别负责不同的板块和内容。但在新形势下,农机与农艺融合工作需要两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两个部门之间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规划制定、技术推广上,工作方针和指导思想都有着些许差异,二者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够紧密。这就导致农机部门在筛选、测评、应用新型农业机械时,与实际的农艺要求有所偏差,从而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浪费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农艺部门在选择作物品种、制定农艺措施和种植模式时,不熟悉农业机械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导致机械化作业很难做到普适。

1.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不适应 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而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更加侧重效率,无论是种植还是采收上不可能做到人为一样细致。我国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期,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整体的发展程度上看仍然相对较低[1]。在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仍然大规模存在,分散、狭小、效率低、投入多的特点仍然抑制着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从国家整体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的特点上看,传统农业的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作物增产的硬约束、多种经营的基本农情没有改变,这种基本农情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所以在农机农艺融合,由“精耕细作”向标准化、机械化转变时,必然存在着冲突与不适。

1.3 复杂多样的种植模式与机械作业所必须的标准化模式难以适应 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式,地形复杂;国土经纬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山川纵横,土地类型复杂等客观原因导致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耕作方式,而地形、气候、光照等因素也决定了即便同一个地区也会存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传统农业通过人的主观判断和劳动投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来实施耕作。农机生产的特点意味着机械化、标准化,这个特点也暗示着机械化生产必须具备普适性。因为农机工具的生产成本是较高的,其前期研发的周期也很长,不可能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小特点针对性生产和制造不同的农机工具。农业机械化就意味着,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用一种或者几种农机工具就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和完成全部农业生产工作[2]。

1.4 缺乏高素质的农机与农艺的复合型人才 农机与农艺是不同的两个专业范畴,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上农机培训与农艺培训没有结合起来,导致复合型人才缺乏。农艺师不了解农机如何操作使用,农机师不了解农艺的特点,使得沟通障碍问题、机械普适问题、生产效率问题等贯穿整个农艺农机融合发展的始终。

1.5 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机械化投入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 传统的“精耕细作”观念伴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萌芽发展已经存在几千年之久,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观念的束缚阻碍了农艺农机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在科研领域,农业科研一直重品种、轻技术,农业科研推广投入主要集中在新品种选育、作物栽培、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在技术应用上的投入力度不足,侧重于依赖自然因素,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2.1 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而农艺农机融合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重视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具体策略层面,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好权责关系,理清谁领导、谁管理、谁负责、谁监督的问题;其次,梳理部门职能,基于农艺农机融合的视角,将两个部门整合起来,确定一个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沟通协调机制来破解行业、部门之间的局限;然后,要定期建立各技术机构的工作沟通和定期会商机制,对作物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提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和措施。

2.2 制定符合农艺要求的农机作业技术规范 在高效完整的协调机制前提下,农艺农机的融合便可以依据组织来互相适应和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使农机作业技术符合农艺要求。具体来讲,农机部门在农艺部门的协助下,更好地了解某一地区的土壤水肥情况、温度情况、湿度情况、虫害情况等的变化规律,寻找农机作业情况下作物的优质高产高效培育方法。通过“点”的实验,农机作业的质量如果满足农艺的要求,便可以按照成功的模板进行推广,保证农业机械生产的质量。除此之外,还能够增强农机作业的普适性,节约经济成本。

2.3 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机与农艺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学生培养和从业人员培养两方面入手。当前农机专业的学生所用到的专业教材涉及的农机知识较多,农艺知识较少。应该改革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专业的相关教材,在教材中加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理论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生实践方面,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应该通力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不仅对实习生开放,更要对一般的在校学生开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内容方面,农机专业的实践要融入农艺专业知识,或者专门开设农艺的相关实践,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3]。

从业人员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技术交流会等的形式,加强农机与农艺从业人员之间的技术沟通,定期开展双向专业讲座与学术交流。在具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保证双方从业人员的到位情况,落实农机技术人员和农艺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机制,保证人才融合的力度。

2.4 加强农机农艺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 农艺部门要加强理论研究,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需要理论指导来开展相关的技术应用工作。农艺部门在理论研究中应该注意到农机的普适性问题,农艺部门要依照当地定型、主推的农业机械性能、特点,规划农业种植布局,在制定农艺要求时要考虑机械的适用性,研究有利于发挥机械作业优势的农艺技术,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农机部门要注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联合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生产企业,在遵循农艺要求的原则下,研发多功能的农机,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所需的种植采收条件。

3 结语

农艺与农机融合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转型的困难性要求农艺农机融合,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农艺部门和农机部门应该加强交流、促进融合,从理论上、技术上都加大开发,推动我国农业向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农艺机械化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不一样的农机展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