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文峰中学)建设的策略研究

2020-02-16 14:44王攀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王攀

[摘   要]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高等院校与从事基础教育的地方中小学联合培养学科教育类研究生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学科教育类硕士研究生进行教育教学实习的重要平台。现阶段,因其产生时间较短,许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运作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模式探索,以更高效地服务于研究生培养。文章通过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文峰中學)建设的策略性研究,就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意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基地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文峰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3-0077-03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新型高层次教师培养形式,有着鲜明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点。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基地,依托优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让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突出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教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中学骨干教师参与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既是提高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与地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研究、互利共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建设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意义

(一)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后备人才,提升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的实际需要。我国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依赖做理论性课题研究,以撰写论文的方式培养其科学思维和科研精神, 此种模式虽使硕士研究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难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而建立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让教育硕士研究生充分参与中小学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熟悉班级管理、教研室活动过程, 体验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案例搜集、课堂教学等过程, 能使教育硕士研究生快速进入角色,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驾驭课堂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题中之义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仍较落后,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加快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大批知识储备丰富、创新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和实践型人才。建设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教育教学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可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一些能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些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突出、教研能力较强,且能够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创新型教师。

(三)是创新与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研究生培养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同时,受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预期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还有很多环节需要得到重视和修正。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改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中遇到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高校与培养基地联合办学,可更好地突显专业硕士的优势,实现培养基地与高校的资源优势互补,共享教改探索成果,对提高学生的教研能力、拓宽教育教学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四)是提高基地学校教育质量和教研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创建,旨在根据基础教育职业领域的需求,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即针对性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专业性和研究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实用人才。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可以改进、完善教育硕士研究生现有培养模式,真正落实教育系统对研究生的培养期望,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其成因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明确指出:“基地是培养单位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强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该文件的出台,不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出了要求,也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因此,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其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和基层学校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现状

联合培养基地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开展教学实践最重要的平台,将基础教育学校作为实践基地是高校的首选。但是高校与地方基层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之中。

天水师范学院与陇西文峰中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基地始建于2014年11月,主要承担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物理)和学科教学(体育)三个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任务。由高校与联合培养基地遴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高级以上职称的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导师,提供相应的教育实践场所,开展教育硕士的联合培养及考核工作。这种培养模式保证了教育硕士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了专业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了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时间不长,在管理与建设的很多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客观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原本大家乐观地认为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只要校校联合、教师互聘、 学生走动、课题联合, 就能立竿见影、 硕果累累、各得其所,事实上则不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联合培养制度建设落后

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单位,各自的工作性质、发展目标、运行与管理机制有很大的差异。基地学校大多没有承担过教育硕士培养任务,对此项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关于联合培养的各种制度往往存在空白,亟待建立和健全。

2.校外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经验不足

目前,一线基础教育学校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往往是由校领导推荐人选,或以职称为准,或以专业技术能力为准,这些教师虽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有较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但是,相对高校研究生导师而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担任研究生导师的经历,又缺乏相应训练,在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方面经验不足。

3.校内外导师协同合作不畅

由于基础教育学校普遍存在升学压力,校外兼职导师作为本校骨干教师,往往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处在升学考试的“把关环节”,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的各种事务中来。此外,高校导师与基地导师由于研究兴趣、研究特长、研究层次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差异很大,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写作指导及共同开展教学课题研究的深度合作方面困难很大。

4.研究生学习、工作、生活设施有待改善

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地为研究生提供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的设施和条件,例如办公室、试讲室、互联网、打印机、宿舍等等。而由于基地学校的经费、办公用房存在困难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基地学校在这些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需要。

三、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设想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制度

文峰中学作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要根据天水师范学院制定的《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办法和规定,加快制定切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教育硕士研究生实际的制度,为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二)完善培养基地保障体制

文峰中学作为培养基地建设的主体,应结合自身情况,努力协调,解决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为基地的建立和运转提供必要的资金等帮助,双方共同全力为基地的发展和运行提供各种保障。

(三)提升基地导师业务素养

联合培养基地与天水师范学院可以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教育硕士培养与管理专家对导师进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或培训。此外,还应努力创造条件与机会,选派指导教师外出参加名校或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教研教改活动,提升其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促进其专业教学与研究能力提升。

(四)健全基地导师评聘制度

基地学校要进一步规范基地导师遴选标准,确保基地导师选聘质量。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当减轻基地导师的教学任务,使其有较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生联合培养活动,提高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

(五)建立基地导师考核制度、退出机制和动态选聘制度

高校和培养基地双方要加强对基地导师的业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指导经费挂钩。对不能胜任指导工作的基地导师,应根据相关制度和程序,取消其指导资格。建立动态选聘制度,补选合适人选担任基地导师。

(六)强化反馈,深化协同合作

基地学校主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人员要与指导教师定期通过和研究生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工作,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天水师范学院相关培养学院的导师们反馈,让他们能对学生在基地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也有利于随时监控、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是高等院校与从事基础教育的地方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培养学科教育类研究生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学科教育类硕士研究生进行教育教学实习的重要平台。现阶段,因其产生时间较短,许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运行方式,所以,我们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模式探索,以更高效地完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许斌,高才,牛玉超,等.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86-90.

[2]  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等.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50-51.

[3]  時海霞.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9):9-10.

[4]  王若玲,左斌.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建设科研教学型大学[J].中国冶金教育,1999 (4):5-8.

[5]  李正军.大庆石油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科苑,2006(4):74-75.

[6]  付云霞.加强校外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17):19-20.

[7]  王辛.上海尝试“协作式”培养研究生[N].中国教育报,2004-12-9.

[8]  沈祖芸.高校企业大联盟——上海推出“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新模式[J] .上海教育, 2004(12X):17.

[9]  田蔚风.建设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23-26.

[10]  王莉,蒋笑莉.研究生挂职锻炼指导教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1):41-42.

[11]  余为,董超.长江大学研究生校外创新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新西部,2006(12):136+147.

[12]  田丽红.院所联姻  共建基地[J].太原科技,2006(11):92.

[13]  曾冬梅,薛文.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作模式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0-114.

[14]  潘立,柴国钟,彭旭东.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特征、体制和策略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56.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协同创新中教育硕士导师团队建设对策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参与式工作坊的模式: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广西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